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主管,依托
中国传媒大学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重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11月,是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强化科技支撑而建立。
机构介绍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高校领域唯一一个媒体融合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将按照科技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聚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注重学科融合发展,围绕建设总目标,扎实有效推进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
组建“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的基础理论体系,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解决媒体融合领域存在的关键基础性问题,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进而加大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力度。
相关报道
2020年12月18日上午,
中国传媒大学历时一年建设的“国重大楼”正式启用,这意味着该校“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实验室)正式入驻办公。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这是第一家在高校建设的面向传播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启动仪式上,国重实验室还与国内多家媒体融合领域重要机构现场签署合作协议。
斥资两千万改装中传科研“新地标”
据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廖祥忠教授介绍,“国重大楼”总建筑面积超过两万三千平方米,是学校单体面积最大的综合实验楼。自2019年11月6日,科技部正式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该校投入约2000万元的改装及设备添置经费,将原综合实验楼改装优化为国重实验室的专用场所,成为学校科研新地标。
启动仪式上,雷朝滋对国重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整合优势资源,针对媒体融合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长期持续攻关,加快实现引领性的原创突破;二是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媒体融合中的科学问题、技术难题为牵引,加强同其他高校信息工程管理等多学科优势团队的合作,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和创新团队的特色发展;三是要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多学科科教融合育人的新模式,培养服务型创新人才,构建科学发展与创新的人才库。
13个研究团队聚焦媒体融合前沿问题
研发赛事转播的“云平台”、制作基于VR技术的让观众身临其境的话剧表演、研发虚拟的新闻播音员、用计算机探究模拟脑部深度学习能力……新京报记者在国重大楼的每一层都看到了师生互动、实验和操作的场景。
据介绍,国重实验室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聚焦媒体融合领域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需求等,探索媒体融合专业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媒体融合传播与未来形态、媒体融合的服务模式、媒体信息智能处理这三个研究方向,国重实验室将组织13个研究团队展开深入研究。 记者获悉,这些团队研究的内容将涵盖脑与智能研究、媒体融合技术与5G智能应用研究、融合媒体运营与管理等时下备受关注的科研热点。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被聘为“国重大楼”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方向与大数据有关,他希望培养文理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用技术推动媒体融合与发展。该校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歌东表示,广电总局去年将VR视频、沉浸式视频、云游戏、互动视频列入5G环境下的高新视频这一概念中,因此研究团队专注于此领域的视频研发。
仪式上,国重实验室和人民日报社的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学习强国平台)、河北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等多家媒体融合领域的重要机构签约,打造合作共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