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恐慌是指
受众因为媒介对危险事件的大规模报道产生的恐慌和焦虑心理的现象。因为,当媒介对事件要素的呈现不充分时,会造成
公众对新闻事实的错误判断,媒介建构风险不当造成的危机或是媒介制造
虚假新闻引发受众恐慌都是媒介恐慌事件的具体表现方式。
以美国“9·11”事件为例,事件发生以后,美国社会中弥漫着恐怖和危险的气息,美国人民开始担心周围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生活也因为这次恐怖袭击事件而发生了变化,出行时他们不再首选方便快捷的飞机,而是选择他们认为安全的出行方式——
汽车。但其实不然,据统计,每年
美国高速公路上的车祸死亡人数是4万人,这远远超过美国飞行中发生事故中的遇难人数。
媒介对受众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媒介为受众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和娱乐内容。因此,公众的心理和行为很容易受到
大众媒介的影响。李普曼提出过拟态环境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成为社会公众了解现实社会的重要渠道。而公众并没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各种新闻事件更不可能亲临现场。但公众有很强的知情欲,会高度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有需求就要去寻找渠道,这时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呈现正好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在长期的接触中,公众会紧密依赖着媒介。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媒介呈现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呈现,媒介的报道并不是对新闻事件的如实还原。而受众对媒介的报道流程无法知晓,所以会把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当作真实的环境去感知。这样,公众的某些行为完全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媒介引发了突发事件背后的恐慌心理,它的手段就是大量的、过度渲染的新闻呈现。正是因为媒介对社会风险事件的大量报道才使得受众感受到所生活的环境的种种不安全,这种恐慌心理甚至容易发展为集体恐慌。而媒介报道为满足受众需求,吸引受众,同时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会不同程度夸张的、过度呈现风险事件。
媒介呈现信息后,公众会根据报道产生猜测和联想。所以是引导受众向着有利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还是向着不利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个决定权就掌握在了媒介手中。我们都知道
大众传播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大众传播是社会影响受众的重要工具,如果媒介从某一角度大肆渲染新闻事实,会对受众产生
诱导效应。
第一、媒介恐慌现象会导致谣言和小道消息的滋生蔓延。面对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媒介恐慌,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突发事件发生期间与受众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信息传播失误所造成的真空,会很快被各种“流言蜚语”所占据。而“封锁消息是为了防止社会恐慌”的论调到头来只会加重民众的恐慌情绪。可以说,正是由于来自正规渠道的信息封锁,公众无法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谣言才有了传播的空间,恐慌才会迅速漫延。同时,“报喜不报忧”式的信息公开,也容易导致受众的猜疑和小道消息的泛滥,从而引发更广范围内的社会恐慌。
第二、媒介恐慌现象会加剧受众的恐慌程度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当今社会,随着各种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各种
突发公共事件成为大众传媒竞相争夺的“
信息资源”。而各类充满戏剧性和冲突性
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则是不同程度的媒介恐慌:例如“9.11”事件、SARS事件、禽流感事件等等,媒介对这些事件的报道确实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但由于传媒受众并不都具备对不良媒介信息“免疫”的能力,因此往往不自觉地被媒介报道左右,将报道中的恐慌情绪植入内心,致使更多恐慌产生从而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