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隶赣是指原安徽省婺源县被划归江西省管辖的时期。婺源隶赣有两次,第一次是1934至1947年,第二次是自1949年以来。
起因
两次婺源隶赣都与军事有关。
第一次婺源隶赣是当时的
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所谓“剿共”的考虑,把婺源划入江西省。
第二次的缘由颇为复杂,查《徽州地区简志》与《婺源县志》,当时解放婺源的是“二野”部队,而徽州地区也是“二野”三兵团进驻。1949年8月“二野”留驻婺源的工作人员要开赴大西南,才由解放江西的“四野”部队派员来接管。因此共和国建国后又把婺源划给江西省管辖。
两次隶赣期间的“婺源回皖”
两次婺源隶赣仅仅间隔两年,这两年是婺源划回安徽管辖的时期,虽然只有两年,但却是婺源以及原
徽州百姓前后争取十三年的结果,这便是
婺源回皖运动。由于婺源民风与江西有异,且长期属于安徽省管辖,更为重要的是,婺源是
古徽州六县之一,是理学宗师朱熹的祖籍地,被人们视为“东南邹鲁”,与原徽州地区的联系很深,因此婺源隶赣就从行政上割断了婺源与安徽和徽州地区的联系,从而引起了民间的反对,其改隶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婺源隶赣过程如此复杂,是行政区划变革历史上的特例。
蒋介石在第一次婺源隶赣及婺源回皖中的表现
1934年9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婺源划属江西,隶
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当时社会舆论一遍哗然,各界有识之士,纷纷以“习俗不同、经济状况、文化问题、历史关系”为理由,予以强烈抗议。国民党管辖下的婺源县政府也对交接工作很不积极。为了平息舆论,蒋介石赤膊上阵,不顾身份,亲自给一个深山小县的县政府写了一篇“妙不可言”的文章。在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中,蒋介石说:查该县(婺源)划归江西省一案,已由本行营责令安徽、江西两省政府分别交接,树立界碑。行政院也已下令主管部门定案。此后,该县紫阳书院及婺源旅京、旅沪、旅锡、旅休等处的婺源同乡会先后来函,要求改变。我审核了他们所持的理由,既多狭隘见解,对于我改变管辖的意旨,又没有深切体会。为此,“特分别指明于后”。他对徽州人的意见,逐条进行了驳斥。理由其实就是一句话,婺源划走,就是为了要消灭红军。
蒋介石对婺源必需改变管辖的“意旨”,列举了三条:
甲:是政治方面。他说,婺源虽唐代设县后属于歙州(今安徽徽州),但因诸水都流入江西,宋代就有提议改属赣省,察其地势,大部分都在江西境内,“恪于现状,不能扩张政治力量”。
乙:军事方面。他说,现值剿匪(诬指红军)工作特别紧张之际,肃清匪患才是当务之急。“一经改隶,责任既专,指挥尤便,扑灭残匪计日可期”。
丙:公路方面。他说,婺源的两条公路都关系到“剿匪军事及地方交通”,“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断不容稍涉松懈,致误时机”。
这三条理由是说服不了徽州人的。于是他又对徽州人要求他收回成命的四条理由,分别于以驳复。他说,你们称婺源风俗与江西不同就要放在安徽省,那我要问:安徽省有60多个县,婺源习俗除与接壤的休宁、歙县相同外,绝不与其它各县相同,所以你们的理由不能成立;至于你们所说徽商经济组织问题,“查行政区划与各县人民团体组织,截然两事”,彼此绝无影响;关于文化问题,蒋介石针对徽州人讲得最振振有词的“安徽文化精神”反驳道,你们说安徽人是以朱子(熹)为表率的,婺源为朱子故里,徽州人看婺源,“犹东鲁之于曲阜,南粤之于中山”。“查朱子为吾国理学名儒,教泽所被,广而且远”,无论隶属何省,均可景仰师承;你们说婺源放在安徽,你们可奉祠朱子,难道婺源划到江西,就禁止皖人奉祠朱子了?
最后一点,关于历史关系问题,蒋介石说,世界上那里有不变之大法?也决无墨守之常规!改变区划,这是我的需要! 蒋介石在文尾还大声疾呼:要坚定不移,广事宣传,详加劝导,“使共知大义所在”。
1945年12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标榜民主建国的国民党在婺源县首次成立了县参议会,共选出参议员36人,于次年1月7日正式开会,没想到这个参议会一开张,提出第一件要办的大事就是与蒋介石对着干,推翻他给婺源县划归江西省的“三条理由”和“四项辩解”,他们以婺源一贯就隶属于安徽省为理由,上下串联,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回皖运动”,迫使国民政府内务部派人到婺源考察,几个月后,蒋介石不得不收回成命,于1946年8月16日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省(1947年正式划回)。
婺源在历史上与皖赣两省的渊源
与安徽省及徽州的渊源
安徽省是一个年轻的省份,简称“皖”,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隶)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庆府、徽州府首字。中华民国沿袭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对日战争期间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因此自1667年至1934年,安徽省对婺源延续了267年的隶属权,若加上1947-1949年则近270年。
但是抛开安徽省级行政区,婺源自建县时的740年至1912年的废府留县时止,前后1172年都稳定的隶属于徽州及其前身歙州。
值得注意的是,婺源的“母州”徽州中的“徽”字是安徽省省名的来源之一,而安徽省历史上的省会所在地安庆府,其文化根基与婺源也有深厚的联系,因为历史上婺源移民曾参与了安庆府
皖江文化的形成。
与江西省及饶州的渊源
江西简称赣,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
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内主要河流赣江而得简称。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歙州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
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一说浮梁县的游金乡,但乐平与浮梁都属于饶州)划归婺源县管辖。因此婺源的西南半部在建县之前一直是属于江西前身“江南西道”的,至今婺源县西南乡与东北乡的方言都有显著区别,从当地民歌角度考虑,其东北乡的旋律委婉幽雅,徽韵浓厚;西南乡则受赣音影响,曲调流畅悠扬。
饶州除了在742年划出部分版图到婺源县之外,还在766年划出部分版图与歙州黟县的一部新置祁门县,可以说饶州与徽州及其前身歙州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乃至对于安徽省的两大主体文化之一、安庆府的“
皖江文化”(另一即徽州府的
徽州文化)的形成都甚有贡献。而且,婺源、祁门两地与徽州其它地区不同,其水系基本属于鄱阳湖流域,明代汪伟的《请禁遏籴疏》中就说:“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而商之通于徽者,取道有二:一从饶州鄱、浮,一从浙省杭、严,皆壤地相邻。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其中所论“从饶州鄱、浮”就是指与祁门、婺源接壤的饶州府浮梁县等地,因为祁门与浮梁可以通过
昌江河沟通,而婺源则与鄱阳通过
乐安河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