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江西省婺源县地方传统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江西省婺源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叶专家陆羽在《 茶经 》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
明代炒青茶代替了蒸青茶,沈周在其《论介茶别论后》写到:“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其名大噪”。婺源及休宁当时都属安徽新安郡。婺源绿茶在松萝茶制造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小锅杀青、小桶揉捻、干燥低温长烚等特点。
明清时代,婺源绿茶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明朝时,婺源县每年进贡的茶叶2500公斤左右。
从18世纪开始,婺源绿茶就已进入国际市场。
清乾隆年间,婺源绿茶外销到英国;清咸丰年间,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销售。“俞德盛“茶号所制“新六香“绿茶还远销西欧。清光绪年间,茶商俞杰然建“祥馨实业花园“,种植珠兰,茉莉数千盆,为窨制花茶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朱美予在《中国茶业》一书中载“皖南产茶区域为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六县中之婺源茶区面积之大,产量之多,推为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婺源茶叶得到快速发展。
工艺特征
婺源绿茶叶质柔软,持嫩性好,芽肥叶厚,有效成分高,宜制优质绿茶。婺源茶叶,品种繁多,质量上乘,品种有“上海州““大叶种““小叶种““圆叶种““长叶种“等。
婺源绿茶选用“上海州“良种茶叶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的“茗眉“茶,香气清高持久,有兰花之香,滋味醇 厚鲜爽,汤色碧绿澄明,芽叶柔嫩黄绿,条索紧细纤秀,锋毫显露,色泽翠绿光润。
工艺流程
婺源绿茶,每年在“春分”前后开园, 开园第一天篮底垫红纸,进园放鞭炮。采摘时,按一芽一叶标准;清明后,按一芽二叶标准,坚持分期分批采,先发先采,后发后采,不符合标准不采。采下的鲜叶不过夜,采用独特的手工技艺进行制作,具体程序为:摊青,晾去茶片表面水份;用铸铁锅杀青,每锅二斤;清风,杀青叶在篾盘中扬簸几次,清除碎片灰尘;热揉,在中间附有棱骨的篾盘中揉捻,热揉能揉出茶汁;烘或炒坯,揉叶及时上竹制烘笼烘或锅炒坯,然后分初干、再干。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婺源绿茶属于眉茶,品质优异,“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是“中国最上等绿茶,有美妙香味”,因而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婺源绿茶文化底蕴深厚,是婺源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婺源茶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茶业经济不但见证了婺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轨迹,而且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承状况
婺源大部分的茶叶都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坚持手工制茶的人已不多见。
传承人物
方根民,男,汉族,1972年出生,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紫阳镇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江西省婺源县,项目名称: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方根民出生于制茶世家,祖辈曾创办婺源大方茶,其为第36代传承人。他少时即随父亲方周成学习大方茶制作技艺,后经多年实践,融合婺源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独创“方式”制茶工艺。他严格把控制茶工艺,所有工序均手工完成,注重火候、手法,所制茶形美、香高、汤碧、味醇,并将负离子氮气保鲜技术引入成品包装。2010年以来,培养制茶人才百余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婺源县文化馆。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15年,婺源绿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82年,婺源绿茶珍眉一级获商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
2018年6月,婺源绿茶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
社会活动
2010年4月,婺源县举行婺源绿茶品牌宣传月活动,期间开展婺源绿茶十佳制茶能手比赛等活动,展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2018年5月,第二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南昌开幕。开幕前,婺源县举办了茶艺竞技暨首届“婺源绿茶杯”茶艺技能表演大赛。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9 16:40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