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戏纹饰
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故称婴戏纹,古代陶器纹饰。
以婴儿为画面主角,内容有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较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茶壶。八角形流下绘一胖娃,赤身系肚兜,肩荷一莲杖,手挽飘带。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分别用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表现婴戏纹;或童子戏花;或双婴荡船;或骑竹马;或抽陀螺。其中以磁州窑婴戏画面最为生动。明、清时期的婴戏纹,人数增多,有四子、十六子、二十子、百子等,尤以十六子和百子婴戏为典型。
清代瓷器上的婴戏纹饰与其它纹饰一样也具有寓意,多描绘贵族子弟的游戏场面,如闹花灯、骑马做官、舞龙等常见。
在我国古代崇尚多子多福,又认为莲谐音“连”,故童子玩莲目口寓意“连生贵子”。纹饰图案多以一个或几个顽皮可爱的男婴组成,或肩负荷叶交脚而行,或几个婴孩同戏一束荷花。有坐、有立、有玩、有闹,将不同姿态的游戏和动作刻画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明清时期婴戏纹题材也很多见。明代的婴戏纹既丰富又富有特色,不但较为全面地反应了明代儿童生活的情景,而且画面普遍生动活泼,充满着童真的情趣和吉祥的意蕴。常见的婴戏纹图案有戏莲图、蹴鞠图、放风筝图、捉迷藏图、斗蛐蛐图、玩花灯图、习武图、对弈图等。“庭园婴戏”,描绘的是孩童们在庭园内的活动写实,如放鞭炮、骑木马等,绘画工整,画风疏朗;郊外婴戏图,人物较抽象,近简笔画风。
明代玉器中的婴孩形象常常前额及后脑突出。清代婴戏纹较明代雕刻更加细腻,衣纹装饰过多,与宋代玉雕童子有明显的差别。明正德、嘉靖的婴戏碗,是这一时期的青花代表作品。清代有
青花瓷器、釉下五彩瓷器、
粉彩瓷器等装饰品种。
带盖,盖为球形顶,折沿,子口。罐身为直口,短颈,丰肩,圆腹下敛,圈足外撇。足底施釉,腹部饰婴戏图,描绘一群孩童们在庭园内不玩耍嬉戏的场景,放鞭炮、下棋、玩灯笼等,或静坐或跳动,天真可爱,画面充满童趣。釉色白润,青花发色青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