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拼音:yī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婴”本义是妇女颈饰,类似于现代的项链。作动词,意思是系在颈上,再引申为缠绕、遭受。又假借为“撄”,指触犯。“婴”又表示刚出生不久的小孩。
字源演变
“婴”本为会意字。在图1的战国文字中,上部是“
贝”,下部是“
女”,表示女子颈上挂着由贝做成的装饰品。在图2的战国文字中,上从二“贝”,其表义功能不变。汉代文字“婴”所从的“賏”或省作“䀠”(图8)。 “貝”简化作“贝”。繁体“嬰”类推简化作“婴”。
婴的本义不是“幼儿”,而是古代一种颈项的装饰物,类似于今日的项链,但是是用贝串联而成。“賏”,《说文》训为“颈饰也”,是将贝组串起来后系在颈上,以贝为装饰品,是因为贝坚硬而美丽。这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婴有系在颈子上、戴等义,又有环绕、遭受、触犯等义。晋代陆机《赴洛中道作》诗云:“世网婴我身。”这是说世事缠绕着我身。这里的“婴”是围绕、缠绕的意思。《荀子·强国》:“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这里的“婴”作碰撞、触犯解释。再比如,“婴心”就是挂心,“婴丁”就是遭受,“婴病”就是有了疾病,“婴罪”指获罪,等等。
婴的上述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在语言交际中,“婴”最常见的义项还是其“婴儿”义,即初生的小孩。《
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晋代郭璞《游仙诗》其六:“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也有人认为,“婴”本指女孩,如《玉篇》云“男曰儿,女曰婴”,后来才泛指初生儿。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二】【女部】於盈切(yīng)
颈饰也。从女賏。賏,其连也。
说文解字注
“绕也”注:各本作颈饰也,今正。贝部賏,颈饰也。婴与賏非一字,则解不应同。孙绰《天台山赋》:“方解缨络。”李引《说文》:“婴,绕也。”缨与婴通。陆机《赴洛中道作诗》:“世纲婴我身。”李引《说文》:“婴,绕也。”唐初本可据。绕者,缠也。一切缠绕如賏之缠颈,故其字从賏。《越绝书》:“婴荣楯以白璧。”《司马法》:“大夫婴弓。”《山海经》“婴以百圭百璧”,谓陈之以环祭也。又“燕山多婴石”,言石似玉,有符采婴带也。凡史言婴城自守,皆谓以城围绕而守也。凡言婴儿,则嫛婗之转语。
“从女賏。賏,贝连也,颈饰”注:各本作其连也,今正,又移颈饰二字於此。此六字,释以賏会意之恉。於盈切,十一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下】【女部】 嬰;部外笔画:14
《
广韵》於盈切。《
集韵》伊盈切。《正韵》於京切。并音缨。《释名》: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之婴前,乳养之,故曰婴。一曰女曰婴,男曰孩。
又《六书故》:女首饰也。婴所以饰也。《荀子·富国篇》:处女婴宝珠。别作璎。
又加也。贾谊《治安策》:婴之以芒刃。
又触也。《韩非子·说难》:龙喉下逆鳞,婴之则杀人。
又绕也。《后汉·卓茂传》:婴城者相望。
又萦也,绊也。陆机诗:世网婴吾身。张九龄诗:形随世网婴。
又山名。《隋图经》:婴山,并州之主山。
又九婴,水火之怪。《淮南子·本经训》:尧使诛九婴于凶水之上。
又盂也。与罂通。《穆天子传》:黄金之婴之属。
又姓。晋季膺之后。别作賏。
又《集韵》於庆切。音映。关中谓孩子曰婴。
又於正切。音郢。婴累,弱也。一曰绊也。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女”画,人一笔写成。
【写法】“〔⿰贝贝〕”窄“女”宽。“〔⿰贝贝〕”,主体居上半格,两“贝”分写竖中线左右;两撇笔都伸向横中线下侧,两个点都在横中线上。“女”,居下居中;人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短点长,撇笔与人在竖中线相交,末笔横长而平,两端都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