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Brahma^ 。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
印度教之创造神,与
湿婆( Shiva)、
毗湿奴(梵Vis!n!u )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三大神。据摩奴法典所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头,其一头传为湿婆所毁,余四头,具四手,分别持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佛教将其列为色界之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梵众天(梵Brahma -pa^ris!adya )、梵辅天(梵Brahma -purohita )与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总称为梵天。其中,
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
梵天的传统形象乃四颗头、四张脸以及四只手臂,口中不断地诵读《
吠陀经》。特别在北印度,他常常有着一绺白胡须,代表他几近永恒的存在。不像其他印度教神祇,梵天的手中没有任何武器;但他的一只手握有一支汤匙型的权杖,代表着将神圣的奶油滴入自我牺牲的火柴堆。这意味着梵天是自我牺牲的神明。他的一只手拿着一个水壶(有时是装着水的椰子壳),壶中的水代表万物初始,涵盖一切。梵天也拿着一串念珠,是他计算宇宙时间流逝的计时器。此外他也拿着《吠陀经》或莲花。
四只手臂: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象征心灵(右后方手臂)、智慧(左后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经:象征知识。 黄金:象征活跃在宇宙中,而金脸则代表梵天在创造宇宙时是处于活跃状态的。 天鹅:象征辨别力,是梵天的座骑。 王冠:象征最高地位。 莲花:象征自然与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须:黑色或白色的胡须象征智慧,而长须则象征智慧的永恒成长。 四张脸:四部《吠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