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浮屠大佛寺位于
爪哇岛中部
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默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是
印度尼西亚的
佛教建筑和雕刻的杰出代表。
婆罗浮屠的
梵文火山。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婆罗浮屠寺庙群
Borobudur Temple Compounds
入选时间:1991年
批准依据:文化遗产(i)(ii)(vi)
地理位置:S07 36 00 E110 12 00 (Borobudur Temple,婆罗浮屠佛塔)
S07 36 00 E110 13 00 (Mendut Temple,孟督寺)
S07 36 00 E110 13 00 (Pawon Temple,巴旺寺)
遗产编号:592
遗产描述
婆罗浮屠是位于
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central Java)的一座
大乘佛教佛塔遗迹,包括三座
佛教寺庙:婆罗浮屠佛塔(Borobudur Temple)、孟督寺 (Mendut Temple)和巴旺寺(Pawon Temple)。距离中爪哇省的
梭罗市(Surakarta)以西86公里,距离
日惹特区首府
日惹市(Yogyakarta)西北40公里,是9世纪当时世上最大型的佛教建筑物。婆罗浮屠是作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从上往下看它就像
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
曼荼罗,同时代表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灵深处。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基座是五个同心方台,呈角锥体;中间是三个环形平台,呈
圆锥体;顶端是佛塔。四周围墙和栏杆饰以浅浮雕,总面积2500平方米;围绕着环形平台有72座透雕细工的印度塔,内有
佛龛,每个佛龛供奉一尊佛像。婆罗浮屠寺庙群在
联合国的援助下于1970年得以重建,现已经成为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1991年根据
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C(i)(ii)(vi),婆罗浮屠寺庙群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
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座著名的佛教圣殿,建于公元8世纪至9世纪,位于
爪哇岛中部。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基座是五个同心方台,呈角锥体;中间是三个环形平台,呈圆锥体;顶端是佛塔。四周围墙和栏杆饰以浅浮雕,总面积2500平方米。围绕着环形平台有72座透雕细工的印度塔,内有佛龛,每个佛龛供奉一尊佛像。该遗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援助下于20世纪70年代得以重建。
遗产介绍
婆罗浮屠寺庙群位于印度尼西亚,大约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后来因为火山爆发,使这佛塔群下沉、并隐盖于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
建造到遗弃再到重见光日
首先是建造,没有文字记录谁是婆罗浮屠的建造者,也不知道为何而建。通过比较佛塔隐式地基的浮雕和王室族谱的铭文,人们估计佛塔建造于公元八和九世纪。婆罗浮屠可能于公元800年建成。建造过程估计历时75年,于公元835年竣工,正值三佛齐大君Samaratunga当政。人们分不清当时爪哇的印度教和佛教统治者。夏连特拉王国被看作是佛陀的虔诚信徒,但在Sojomerto出土的石碑却说明他们是印度教徒。
其次是遗弃时期,婆罗浮屠曾经在若干世纪中沉睡于层层的火山灰之下和茂密的丛林之中。佛塔的遗弃依然是一个谜团。有一种假设认为爪哇人在公元15世纪转变为伊斯兰教徒时遗弃了这座庙宇。另一种理论认为公元1006年前后的一次火山爆发引发饥荒,当地居民只得背井离乡。然而关于佛塔的辉煌传说逐渐被对悲剧和灾难的迷信取代。根据爪哇历史传说,佛塔导致公元1709年一位针对马塔兰国王的谋反者死亡。
重见光日时期,英荷爪哇战争之后,英国于1811至1816年统治爪哇。上尉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被任命为爪哇副总督,他对爪哇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莱佛士穿越爪哇岛,记录和当地居民的交流,并且收集爪哇古董。1814年在巡视三宝垄的途中,他听说在村庄附近丛林的深处沉睡着一座叫做婆罗浮屠的大佛塔,便派遣荷兰工程师H. C. Cornellius前往勘察。Cornellius和他的两百名属下花了两个月在丛林中开拓出一条通往婆罗浮屠的路。由于佛塔可能坍塌,他没能全部发掘。Cornellius向莱佛士报告他的发现,并附上婆罗浮屠的多幅画。尽管莱佛士在《爪哇历史》中只用聊聊数句提及此次发现,人们依然将婆罗浮屠的重见天日归功于莱佛士。
历史沿革
婆罗浮屠修建于8-9世纪的夏连特拉王朝时期。15世纪,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尼西亚后,佛教衰微,婆罗浮屠被废弃,1006年发生默拉皮火山喷发和地震,即被火山灰淹没,1814年,托马斯、斯坦福德、拉弗尔斯爵士重新发现了该塔,清除了周围的碎石和杂草。
1907—1911年,西奥多·范·埃尔普进行了第一次修复,重建了3层圆台和窣堵波。1975—1987年,在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拯救婆罗浮屠的呼吁以后,进行了第二次修复,有27个国家参加,共花费2000万美元。
婆罗浮屠是根据印度的
窣堵波而建,并且试图在整体上造就一个立体的曼荼罗。整个建筑约用200多万块玄武岩石块砌成,总计5.5万立方米。佛塔的基座呈四方形,边长112米,台基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5层方形台,边长分别为89、82、69、61米,每边都有数层曲折;方形台之上又有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台,直径分别为51、38、26米;顶端为1座巨大的钟形窣堵波,直径9.9米。从地面至塔尖,原通高约42米,现通高33.5米。方形台的各层,在主壁和栏楯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回廊两壁上为连续的
浮雕,共长3200米,画面2500幅。
建筑特色
浮雕内容,第1回廊主壁题材为本生、佛传、譬喻和说法,描绘了
释加牟尼从下凡到成道的过程。第二回廊主壁题材为《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
善财童子历参图;第三回廊是其延续;第4回廊尚未明了,可能为《
华严经》的
普贤菩萨行愿赞等。
在各方形层的的栏杆上,每隔一定距离配置一个向外的佛龛,共432个,龛内各安置一尊大坐佛。佛像的手势有5种,可能是金刚界五佛。
圆形层各层并列着格子形镂空小塔,计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共72座,如同众星拱月,围绕着中心大窣堵波。小塔内也置有佛像。佛像按照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不同的名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臂、手掌、手指各部位也都不同,形象传神。
方形层佛龛和圆形小塔中的佛像,再加上中心大窣堵波中的佛像,波罗浮屠共有佛像505尊,浮雕和佛坐像以表情典雅为特色,它部分继承印度雕刻传统,但又处处显露着
印度尼西亚古代文明的影像,如浮雕中世俗人物为当地人打扮,堪称
印度一爪哇艺术的杰作。
婆罗浮屠的整体设计和各层装饰体现了佛教密宗曼荼罗义理。佛教将天地分为三界,最低的是欲界,人在此阶段无法摆脱各种欲望,其次是色界,人虽已摒弃各种欲望,但仍然有名有形,最高是无色界。至此,人已不再有名有形,永远摆脱了世间的一切桎梏。婆罗浮屠塔的台基代表欲界,4层方形台及浮雕回廊代表色界,3层圆形台和大窣堵波代表无色界。
婆罗浮屠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1907-1911年,西奥多·范·埃尔普进行了第一次修复,重建了3层圆台和窣堵波。1975-1987年,在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拯救婆罗浮屠的呼吁以后,进行了第二次修复,有27个国家参加,共花费2000万美元。1991年底,婆罗浮屠被列入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整修后的婆罗浮屠古趣盎然,风貌如初,已被印尼政府扩建为面积达85公顷的游览胜地,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数十万佛教徒和旅游者到这里
朝拜或观光。
世界纪录
2012年6月底,被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确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寺。
最大的佛教寺庙: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庙是婆罗浮屠寺,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中部日惹附近,建于公元750年至842年间。这座体积达60000 m3-(2118880英尺3)的石制结构高34.5米(113英尺),其基础措施123m x 123 m(403 x 403英尺)。(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