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义鸳鸯冢娇红记》 (简名《鸳鸯冢》、《娇红记》)是明代
孟称舜创作传奇(戏剧)。
内容简介
汴州人申纯,字厚卿,居成都,聪明卓异。宋徽宗宣和年间,到舅舅王通判家走亲戚,对表妹娇娘一见倾心,日夜思慕。后来二人常以诗词往来,传情达意,最终剪发为誓。过了一段日子,申纯不能老是赖在舅舅家不走,只好回自己家。申纯相思成病,借求医之由,又来到舅舅家,与娇娘相会于卧室,终成姻缘。如此月余,被舅舅侍女飞红窥见,娇娘略施小惠,让飞红千万不要说出去。
申纯这次回家,吃了定心丸似的,虽相思更烈,却不再生病,因为只须假以时日,即可迎娶入门。申纯派人上门求亲,但舅舅却以朝廷规定内亲不得通婚为由,不答应此桩婚事,二人绝望。申纯原与妓女丁怜怜交好,此时婚姻失意,重至丁怜怜处,丁告知曾见到娇娘画像,并求申纯问娇娘讨一双花鞋。未几,申纯又来到王家,又与娇娘幽会,私下偷娇娘花鞋,被丫环飞红发现要回,交还娇娘。娇娘怀疑申纯与飞红有点不清白,辱骂她。飞红又恼又恨,故意让娇娘母亲发现申、娇二人私会,申纯被迫回家。
不久,申纯高中进士,重至舅舅处,欲图婚姻。但申纯母亲监视太严,无法相见,日夜思想,遂被鬼魅,娇娘与飞红和好如初,飞红主动为申、娇之事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安排二人相会,又请巫婆驱赶鬼魂。而二人行动不秘,又为娇娘母发现,申纯再度离开娇娘家。娇娘父母抓紧将娇娘许配给府尹之子。娇娘郁郁而病,婚期渐近,病情日重,估计不久于世,终与申纯诀别,不久去世。申纯闻讯,一病而亡。两家合葬于濯锦江边。飞红梦见二人成仙。第二年清明,娇娘父亲来到女儿坟前,见一对鸳鸯嬉戏于坟前。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该剧题材来源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元人宋梅洞曾将它写成了传奇体小说《
娇红记》,长达两万余字,以漫长的篇幅、曲折的情节展示了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明朝初年,刘东生将小说改编为杂剧《金童玉女娇红记》,但增加了神仙道化的色彩。刘东生也是浙江人,是孟称舜的同乡前辈,他的杂剧当然为孟称舜所注目。在前人创作基础上,孟称舜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以这一题材,写了他的第一部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
人物介绍
娇娘
娇娘,申纯的表妹。她本是官宦人家出身,但她没有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成为一个逆来顺受的纤纤弱女子,而是大胆地思考并勇敢追求纯真的爱情,形成了自己独立不群的思想和观念。她从“古来多少佳人匹配非才,郁郁而终”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自己的一条经验: “与其悔之于后,岂若择之于始?”为了追求“死同穴,生同舍”的“同心子”即理想配偶,她发誓即使“身葬荒丘,情种来世,亦所不恨”。在她经过反复的试探和考验,认定申纯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意中人之后,便“全不顾礼法相差”,毅然与申纯形成事实婚姻。其追求理想爱情的勇气和胆略,比之她之前在追求爱情方面最大胆的女性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申纯
申纯,娇娘的表哥。他公然宣布“我不怕功名二字无,只怕姻缘一世虚”,非常明确地将爱情放在科举功名之上。后来被迫前去应考,也不是对世俗功名观念的屈服,而是将科考高中作为获得理想爱情的一种手段。一旦他们的爱情遭到摧残,他便毅然放弃科考及第的“锦片儿前程”,选择与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毫不妥协的极端手段,在娇娘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之后自杀殉情。他对理想爱情的执著追求,亦使他之前许多在爱情方面随波逐流或“始乱终弃”的男性相形见绌。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节义鸳鸯冢娇红记》的“情”正以“理”出。申纯虽科举及第,却无奈豪门帅子的夺婚。孟称舜借此告诉人们:即使申纯中了状元,在黑暗的社会仍然无法保障自己的爱情。明末天启、崇祯以来,明王朝走向衰落。黑暗的科举考场,钱财压倒了真才实学,正如剧中所唱“昭文馆闭门,便长沙哭倒,谁瞅谁问?凤凰池上,立着一队不识字猢狲。奶腥胎发尚犹存,说地谈天胡论文,登高第,居要津,几曾都是读书人?钱财少,才学真,到头终老做刘蒉”、“如今世上那有圣贤,举人便是贤者,进士便是圣人。做到大官,也只造些房儿,占些田儿,娶些妾儿,写些大字帖儿,装些假道学腔儿,父兄子弟们使些势儿罢了!”这些赤裸裸的指斥,正是生活的真相。再听听封建婚姻桎梏之下的男女心声:“婚姻儿怎自由,好事常差谬。多少佳人,错配了鸳鸯偶。夫妻命里排,强难求,有几个美满恩情永到头?有几个鸾凰搭上鸾凰配?有几个紫燕黄鹂误唤俦?相邂遇,人生福慧总双修。问天公,一霎风流,怕无分也难消受。”
《节义鸳鸯冢娇红记》获赞并非因为披上了“节义”外衣,而是两人爱情的“从一而终”。王娇娘与犹豫不决的崔莺莺、因梦而亡的杜丽娘都不同。她既知“古来多少佳人,匹配非材,郁郁而终”,便决心“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材”。当她遇见申纯之后,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而是冷静而理智地告诉自己“与其悔之于后,岂若择之于初”。而申纯与丫鬟飞红的打情骂俏,恰是现实真实的反映,也是王娇娘考验申纯的机会。她一心追寻“但得个同心子,死同穴,生同舍,便做连枝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最终也只能死而合冢。
剧本通过王娇娘的严肃思考和清醒抉择,提出了追求“同心子”的恋爱婚姻观,这是不同于《西厢记》之后“郎才女貌”的更加进步的婚恋观念。它的实质是追求一种以共同思想为基础的婚姻爱情,这种进步的婚恋观反映了明后期民主意识的增强。同时,以死殉情的悲剧,对封建特权进行了批判,而死后化仙的结局,既表明了理想的美好,又说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与严酷的现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封建势力的憎恨。
艺术特色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传情写态,把两个悲剧主人公写得生动感人。但剧本头绪纷繁,过分追求奇巧,使其艺术性受到影响。
《节义鸳鸯冢娇红记》词曲华美,自然流利,历来为人们称道。《泣舟》一出,申纯与病中的王娇娘做最后的离别,“今日个生离别,比着死别离情更切”。两人互诉衷情,情意依依,场景渲染得凄凄切切,末尾连缀三支同曲牌,均以“一声声肠寸绝,一言言愁万叠”作结,“归舟满眼伤愁绝,听何处离鸿哀咽”。
《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写娇娘与申纯的爱情是通过动人的细节与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示的。如“生离”一出里,申纯被迫离开王家,向娇娘的父亲辞别时,娇娘暗中偷觑,和申纯的目光相遇,她控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掩面而泣,而当她的父亲喊她与申纯作别时,她却掩泪急下。没有唱词,没有道白,但完全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悲痛。
但是《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有宿命论思想,结构不紧凑,有枝蔓之感,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后世影响
《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标志着《牡丹亭还魂记》以后爱情戏向现实主义道路发展的新转折,对后来戏曲小说思想艺术有着积极影响。
《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对中国戏曲的最大贡献在于突破了大团圆的结局,形成了动人的悲剧收场。虽然申、王二人死后合葬并化为鸳鸯,并在仙界结为仙偶凤俦,但这种团圆毕竟是虚幻的。其实质仍然是一场悲剧,严酷的现实扼杀了青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和生命。
作品评价
明代戏曲理论家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词如鸟语花笑,韵致娟然”,“横行词坛,当无敌手。”
明末画家
陈洪绶:“泪山血海,到此滴滴归源,昔人谓诗人善怨,此书真古今一部怨谱也。”
作者简介
孟称舜(生卒年不详),字子若,一字子塞、子适,号卧云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崇祯时诸生,明末参加复社活动,入清后于顺治六年中贡生,在浙江松阳任教谕。著有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
贞文记》、《二胥记》等6种,杂剧《
桃花人面》、《
英雄成败》、《死里逃生》等。他又编有《柳枝集》与《酹江集》,合称《古今名剧合选》,是研究元明杂剧的重要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