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星区,隶属于
湖南省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东与
湘乡市接壤,南与
双峰县相连,西与
涟源市毗邻,北同
宁乡县交界。介于东经111°56′—112°03′,北纬27°41′—27°47′之间,东西横跨23.9千米,南北纵长14.2千米。总面积630.0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娄星区下辖7个街道、5个镇、1个乡。2023年末,娄星区年末
常住人口76.02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战国
属湘南县。
西汉
隋
唐
武德五年(622年),复属
湘乡县,直至民国时期隶属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2年10月,撤市复属涟源县。
1980年7月,恢复娄底市,属娄底地区。
1983年3月26日,国务院发文将娄底市划入
湘潭市,改名娄底区(县级,未实施)。
1983年7月13日,又从湘潭划出恢复原建制。
1999年7月,撤市建区,是地级娄底市唯一的
中心城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连道并入湘乡县。
唐五代前,湘乡县曾划分15乡85里,娄星境内属常安乡。
五代后,有割并。
北宋熙宁五年(1073年),划常安、长乐二乡之半共8道新置的安化县后,湘乡县地实为12乡、3坊、46里,境内仍为常宁乡。元、明承旧制。
清康熙三十五年(1896年),循区孺都,湘乡县分乡12个,下编都44个,坊3个,常安乡析置为常安、神童两乡,境内为神童乡,统辖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等4个都。都下分区、区下分牌。分别由都总、区总、牌头等地方官员行使管理职权。
清咸丰年间(1851—1860年),湘乡县按习惯2011的政区分野将全县分2011、中、首三里,境内属2011里、辖4都。
民国元年(1912年),神童乡改为神童镇,区划未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年并乡划区,湘乡划并为10个区,境内为第九区,都制辖置仍旧。
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1949年,境内区划从废都制乡,撤区并乡,施行保甲制,分为丰乐、云下、乐善、延福4乡。
1949年8月13日,湘乡县城解放。
1949年9月1日,成立湘乡县人民政府,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湘乡县划为11个区、47个乡、1个镇、保甲沿用旧制,境内仍为第九区,辖丰乐、云下、延福、乐善4个乡和娄底镇。
1950年6月,湘乡县第二次划乡建政,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湘乡县分设11个区,308个乡、7个镇,2156个村,娄底为第九区。
1951年8月18日,将娄底第九区划属新置的蓝田县管辖。
1952年3月,蓝田县析大区置小区,析大乡置小乡。娄底第九区31个乡、1个镇,229个村析置小区4个,小乡120个,镇2个,全部或部分属今区行政区域的为90个乡,2个镇。4个区为:八区渡头塘区;九区娄底区;十区小碧区;十一区万宝区;十二区水洞底区。娄底镇属九区,磨石镇属十一区。
1953年,调整乡镇体制,小乡并大乡,区以次第更名属娄底或部分属娄底(今区划)的为八、九、十、十一、十二区,共并乡57个,镇1个。
1954年4月,区人民政府改名“
区公所”,乡镇人民政府改名为“乡、镇
人民委员会”。
1956年,湘乡县十字乡的一部分和岩江乡木山村共85户,涧山乡9户分别划入境内的杉山、小碧、西阳乡、杉山乡的41户划归湘乡县涧山乡。6月,涟源县撤区并乡,施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撤销八、九、十、十一、十二区,将境内所属57个乡,1个镇,析为娄底乡,杉山乡、西阳乡、小碧乡、新庄乡、增加乡、磨石乡、万宝乡、茶园乡、红土乡、明境乡、印溪乡等12个乡,建立17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7年1月,设立娄底街道,辖8个乡,共131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另将属区域的增加乡、印溪乡、明镜乡、红土乡分别划给桥头河街道和杨家滩街道。
1958年9月,撤销娄底街道和所属乡及高级农业合作社。在原区域内,建立乡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3个,生产大队61个、即娄底人民公社18个生产大队,万宝人民公社21个生产大队;小碧人民公社22个生产大队。娄星区域生产大队后调整为73个。
1960年2月3日,中共湖南省委批准,从涟源县析出娄底人民公社24个生产大队,小碧人民公社18个生产大队,水洞底人民公社5个生产大队,万宝人民公社6个生产大队,渡头塘人民公社13个生产大队,共66个生产大队新置娄底市,娄底市重新析为7个人民公社,72个生产大队,6个社区,7个人民公社即为冠曹、小碧、明镜、三元、恩口、茅塘、斗笠山等公社。
1961年,政区由7个人民公社,72个生产大队,6个社区调整为14个人民公社、218个生产大队、6个社区。14个人民公社为茅塘、大科、百亩、石井、恩口、小碧、犁头、西阳、增加、渡头塘、明镜、斗笠山、双江、杉山等。
1962年10月26日,撤销娄底市,境内仍旧属涟源县管辖。涟源县增设娄底区,渡头塘区和娄底镇。境内调整为1个镇、9个人民公社,199个生产大队,4个社区。娄底区辖9个公社,186个生产大队,娄底镇辖13个生产大队,4个社区。
1968年9月,区公所改名为区革命领导小组,社、镇管理委员会改名为社、镇革命委员会。10月撤销娄底区。人民公社进行合并,娄底镇未变。
1969年11月,涟源县恢复娄底区建制。娄底镇辖属不变。
1980年7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建制,将娄底镇所属行政区域和娄底区所属西阳人民公社的方石、水洋、杉山公社的民福、东风、百亩公社的思塘等5个生产大队划归娄底市。市行政区划为2个人民公社,3个街道,37个生产大队,373个生产队,19个社区,267个居民小组。
1984年3月,改变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同年7月11日,将涟源县娄底区所属8个乡划归娄底市,娄底市城郊扩为10个乡、200个村,2151个村民小组。
1986年1月28日,撤销杉山乡,建立杉山镇,将由花山街道托管的恩口、花垣、杉山3个社区移交杉山镇。
1989年,全市9个乡、1个镇、3个街道、200个村,2140个村民小组,31个居民委员会、463个居民小组。
2000年,娄星区辖4个街道、3个镇、7个乡。
2003年4月,将娄星区西阳镇及涟滨乡、杉山镇的7个村和花山街道、黄泥塘街道的2个社区委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这次调整的范围是:将原属娄星区管辖的西阳镇全部,涟滨乡的仙人桥、民福、茅塘3个村,杉山镇的高车、太保、澄清、九仑4个村,花山街道的南石社区以及黄泥塘街道的仙人阁社区划入开发区,委托
开发区党委和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
2003年,撤销大科乡、涟滨乡、西阳镇,将撤销的2乡1镇与杉山镇划出的4个村设立大科、涟滨、大埠桥3个街道。原有的花山、乐坪、黄泥塘、长青4个街道也相应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同时,调整原有社区,组建社区,调整后娄星区共有52个社区。
2004年,辖4个乡、3个镇、7个街道,共162个村,53个社区,其中涟滨、大埠桥2个街道共7个村14个社区,由市政府委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1996年,娄底市面积430平方千米,人口约36.8万人。辖4个街道、2个镇、8个乡:长青街道、乐坪街道、花山街道、黄泥塘街道、万宝镇、杉山镇、大科乡、小碧乡、石井乡、西阳乡、百亩乡、双江乡、茶园乡、涟滨乡。市政府驻长青中街。
2003年4月,将娄星区西阳镇及涟滨乡、杉山镇的7个村和花山办事处、黄泥塘办事处的2个居委会委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这次调整的范围是:将原属娄星区管辖的西阳镇全部,涟滨乡的仙人桥、民福、茅塘3个村,杉山镇的高车、太保、澄清、九仑4个村,花山街道的南石居委会以及黄泥塘街道的仙人阁居委会划入开发区,委托开发区党委和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
2006年,娄星区辖7个街道、3个镇、4个乡。
2015年底(30日公布),根据《湖南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娄底市娄星区乡镇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湘民行发〔2015〕65号)和《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娄星区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娄政发〔2015〕21号)精神,娄星区乡镇区划调整:万宝镇与
茶园镇成建制合并设立万宝镇、百亩乡与石井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石井镇,小碧乡与杉山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杉山镇,双江乡的行政区域和乡人民政府驻地不作调整,区划调整后,撤销3个乡级建制,辖万宝镇、石井镇、杉山镇、双江乡,长青、乐坪、花山、黄泥塘、大科、涟滨、大埠桥7个街道。
2017年2月15日,湖南省娄底市
蛇形山镇、水洞底镇分别举行挂牌仪式,原属双峰县蛇形山镇和原属涟源市水洞底镇正式更名为娄星区蛇形山镇和娄星区水洞底镇。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后,娄底市娄星区现辖双江1个乡,杉山、石井、万宝、水洞底、蛇形山5个镇,长青、乐坪、花山、黄泥塘、大科、涟滨、大埠桥7个街道。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娄星区下辖7个街道、5个镇、1个乡。娄星区人民政府驻
长青街道。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娄星区位于湖南省中部,东与湘乡市接壤,南与
双峰县相连,西与涟源市毗邻,北同宁乡县交界。介于东经111°56′—112°03′,北纬27°41′—27°47′之间,东西横跨23.9千米,南北纵长14.2千米。总面积630.0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娄星区地处雪峰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北部高山耸立;西部丘陵、高冈崛起;南部低山、丘陵起伏;中部及东部低平宽阔。涟水、孙水与碧溪(杉山河)呈树枝状水系,分别从西北、西南、正北汇合于东部,形成北、西、南三面高,向东倾斜的近似马蹄形地貌。境内最高点为北部双江乡的洪家大山,海拔875.9米;最低点为东部西阳乡的吉祥寺,海拔85米,相对高差790.9米。全市平均海拔185米。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面积,占境域总面积的2.56%,301—500米的面积占7.32%,151—300米的面积占31.6%,150米以下的面积占58.52%。地面坡度0—5°的面积占境域总面积的20.2%,5—10°的面积占33.7%,10—25°的面积占35.5%,大于25°的面积占10.6%。
(一)按照地貌成因及形态特征,划分为四个类型:
堆积地貌——平原
占境域总面积的20.2%。主要分布于涟水、孙水、碧溪、西阳河和一些较大溪流河谷开阔地带,以及冈丘间较平坦的冲垅。地面坡度小于5°,土层深厚,地势开阔平坦。按其成因分溪谷平原(上万亩的平原有涟滨、西阳和杉山三处)与溶蚀残积平原两个亚类。
侵蚀、溶蚀地貌——冈地
占境域总面积的43.2%,遍布牯牛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比高10—60米,坡度5—10°,按其基岩岩性分灰岩冈地、砂页岩冈地与红岩冈地3个亚类。
侵蚀、溶蚀地貌——丘陵
占境城总面积的19.4%。比高60—200米,坡度15—20°。按基岩岩性分灰岩丘陵、砂页岩丘陵与红岩丘陵3个亚类。
侵蚀构造地貌——山地
占境城总面积的17.2%。比高300—800米,坡度大于25°,按基岩岩性分灰若山地、砂页岩山地与变质岩山地3个亚类。
(二)根据地貌结构和特点,全区划分为三个地貌区:
中部冈地平原区
包括牯牛山以南至孙水以北的杉山、石井、涟滨、西阳乡的绝大部分,以及大科、百亩乡的一部分,面积354199.2亩,占境域总面积54.5%。地貌类型组合以冈、平为主,平、网、丘、山的比例为23.3:61.6:14.5:0.6。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所有水系汇集于该区域的东部,最高点为杉山、西阳两乡交界处之乌石峰,海拔297米,最低点为吉祥寺,海拔85米。全市大部分厂矿、机关、学校、商店集中于该区域内,人口密度大,农田集中,是发展工农业的黄金地带。
南部冈地丘陵区
包括孙水以南的茶园、万宝乡及百亩、大科乡的一部分地区,面积166811亩,占境域总面积26.1%。地貌类型组合以冈丘为主,平、冈、丘、山的比例为21.4:35.2:40.4:3。最高点为红火岩,海拔334米,最低点为犁头嘴,海拔92米,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下。灰岩红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熟化良好,宜于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
北部山地丘陵区
包括牯牛山以北的双江乡全部及小碧乡的一部分地区,面积123989.8亩,占境域总面积19.4%。地貌类型组合以中低山为主,平、冈、丘、山的比例为10.1:1.5:5.1:83.3。碧溪自北至南贯穿该区域中部,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形成以洪家山、观音山为主体的山地地形。最高点为洪家山主峰,最低点为小碧乡对家村碧溪河谷,海拔120米,一般海拔在300米以上。土层肥沃深厚,具有发展林、较业的有利条件。
气候特征
娄星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内最高气温41.2℃,最低-1.6℃;年降水量1414.5毫米,雨水集中在3—7月,9—12月雨量较少;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向,属中雷区。
水系水文
娄星区内有大小河流52条,涟水为湘江一级支流,孙水和碧水分属湘江二级支流。有与湘乡、双峰共管,库容为3.7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水府庙水库,省重点中型水利工程双江水库正在建设。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娄星区已探明矿产20余种,煤、锰、铁、大理石储量巨大,其中煤储量达11亿多吨。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娄星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188835.60亩(12589.04公顷)。
其中,水田147206.85亩(9813.79公顷),占比77.96%;旱地40733.70亩(2715.58公顷),占比21.57%;水浇地895.05亩(59.67公顷),占比0.47%。
另外还有10018.20 亩(667.88 公顷)位于城镇村庄范围内尚未建设的土地中,现状为耕地,其中水田4750.95 亩(316.73公顷),旱地4902.60亩(326.84公顷),水浇地364.65亩(24.31公顷)。
总体来看,耕地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镇、水洞底镇、杉山镇、万宝镇、石井镇、大埠桥街道等乡镇,占全区耕地的88.99%。娄星区耕地整体位于国家划定的一年两熟制区域,均位于年降水量1000mm以上地区。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29262.60 亩(1950.84公顷),占比15.50%;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88675.80亩(5911.72公顷),占比46.96%;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62034.15亩(4135.61公顷),占比32.85%;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8245.50亩(549.7公顷),占比4.37%;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617.55 亩(41.17公顷),占比0.33%。
(二)园地18158.55亩(1210.57公顷)。
其中,果园9461.70 亩(630.78公顷),占比52.11%;茶园3102.45 亩(206.83公顷),占比17.09%;其他园地5594.40 亩(372.96公顷),占比30.80%。总体来看,园地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镇、石井镇、万宝镇、水洞底镇、大埠桥街道、杉山镇等乡镇,占全区园地的91.73%。
(三)林地387445.65亩(25829.71公顷)。
其中,乔木林地281272.05亩(18751.47公顷),占比72.59%;竹林地17493.45亩(1166.23公顷),占比4.52%;灌木林地56267.10 亩(3751.14公顷),占比14.52%;其他林地32413.05亩(2160.87公顷),占比8.37%。
第二次土地调查时为耕地及其后的新增耕地中,因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原因,在“三调”时实地为林地的共计3893.18亩(259.55公顷),根据有关要求,娄星区将对这类土地单独进行管理。总体来看,林地主要分布在双江乡、蛇形山镇、水洞底镇、万宝镇、杉山镇、石井镇等乡镇,占全区林地的84.69%。
(四)草地2879.55亩(191.97公顷)。
娄星区草地只有其他草地,无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总体来看,草地主要分布在杉山镇、水洞底镇、万宝镇、蛇形山镇、大埠桥街道、黄泥塘街道等乡镇,占全区草地的76.51%。
(五)湿地1147.65亩(76.51公顷)。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8个二级地类,娄星区涉及1个二级地类,为内陆滩涂1147.65亩(76.51公顷)。总体来看,湿地主要分布在大埠桥街道、涟滨街道、水洞底镇、大科街道、万宝镇等地区,占全区湿地的95.30%。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32712.55亩(15514.17公顷)。
其中,城区用地95510.70亩(6367.38公顷),占比41.04%;建制镇用地5457.45亩(363.83公顷),占比2.35%;村庄用地122828.25亩(8188.55公顷),占比52.78%;采矿用地7783.95 亩(518.93公顷),占比3.3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132.20 亩(75.48公顷),占比0.49%。总体来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镇、万宝镇、大科街道、石井镇、大埠桥街道、黄泥塘街道等地区,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62.64%。
(七)交通运输用地35747.85亩(2383.19公顷)。
其中,铁路用地7126.05亩(475.07公顷),占比19.93%;公路用地15945.00亩(1063.00公顷),占比44.61%;农村道路12676.80 亩(845.12公顷),占比35.46%。总体来看,交通运输用地中面积占比最大的地类是农村道路和公路用地,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80.07%。主要分布在万宝镇、蛇形山镇、石井镇、大埠桥街道、杉山镇、大科街道等乡镇,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67.7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3173.35亩(3544.89公顷)。
其中,河流水面12959.70亩(863.98公顷),占比24.37%;水库水面4772.85亩(318.19公顷),占比8.98%;坑塘水面32144.55 亩(2142.97公顷),占比60.45%;沟渠2700.30亩(180.02公顷),占比5.08%;水工建筑用地595.95亩(39.73公顷),占比1.12%。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镇、大埠桥街道、万宝镇、水洞底镇、杉山镇、石井镇等乡镇,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81.77%。
人口
截至2023年末,,娄星区年末常住人口76.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44万人,农村人口18.12万人。按性别分,男性37.98万人,女性37.58万人;0-15岁16.59万人,16-59岁46.72万人,60岁及以上12.25万人。城镇化率为76.02%。年末户籍人口60.3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66人,死亡人口272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71‰。
政治
现任领导
经济
综述
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7.85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9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48.61亿元,增长7.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243.60亿元,制造业占GDP比重33.5%;第三产业增加值352.29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8:48.3:47.9调整为3.7:47.9:48.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328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区属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1%,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为1.6:23.0:75.4。分投资方向看,工业投资增长7.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69.5%,民生投资下降2.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9.8%,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61.4%,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7.2%。
区属房地产开发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83.5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3.97亿元,年末房屋待售面积21万平方米。
财税收支
2023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947万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税务部门完成52871万元,同比下降10%;财政部门完成48076万元,同比增长32.1%;上划中央税收92022万元,同比下降8.8%;上划省税收15339万元,同比增长44.6%。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9197万元,同比下降0.5%。民生支出254648万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0.9%。教育支出85667万元,同比增长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21万元,同比下降33.5%;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28664万元,同比下降36.2%;农林水支出42848万元,同比下降5.7%;住房保障支出21090万元,同比增长27.1%。
人民生活
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40元,同比增长4.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73元,比上年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75元,比上年增长7%。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71元,同比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777元,比上年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641元,比上年增长9.5%。
2023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9%。其中食品烟酒类为97.5%;衣着类为100.2%;居住类为101.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为100.4%;交通和通信类为98.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为102%;医疗保健类为10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为104.4%。
第一产业
202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98亿元,同比增长3.7%。农业总产值43.66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26.45亿元,增长3.9%;林业产值0.1亿元,增长0.5%;牧业产值13.70亿元,增长2.8%;渔业产值1.74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67亿元,增长8.3%。
农业
2022年,娄星区粮食种植面积30.86万亩,同比下降1.1%,粮食总产量13.72万吨,减产2%;油料种植面积6.45万亩,同比增长0.5%,油料总产量8997吨,与2021年基本持平;蔬菜种植面积11.41万亩,同比增长3.4%,蔬菜总产量32.65万吨,增长4%。
林业
2023年,林地总面积27043公顷,森林蓄积量11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35%,林木绿化率43.05%。共有2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443公顷。
畜牧业
2023年,全年出栏牲猪36.14万头,出栏牛1.13万头,出栏羊6.38万只;水产品产量8993吨,同比增长3.8%。
生产条件
2023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2023年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1.06万亩。共有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个数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个。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2.6万千瓦。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全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68.34亿元,同比增长6.6%。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下降2.2%,股份制企业增长13.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26.2%;按行业分,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36.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4.5%,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下降3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9.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75.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0.6%,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4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4.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9.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92亿元,同比下降6.7%,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同比增长25.45%。
建筑业
2023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80.4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区建筑业总产值348.45亿元,增长5.5%。 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97家,比上年增加7家,实现利润总额较上年增长8.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1.1万平方米,下降12.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6.8万平方米,下降72.9%。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6.36亿元,同比增长8.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5.57亿元,增长8.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95亿元,增长10.6%;金融业增加值35.04亿元,增长5.6%;房地产业增加值23.41亿元,增长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4.77亿元,增长7.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2.11亿元,增长13.7%。区属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15.11亿元,同比增长25%,利润总额9.4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国内贸易
202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39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限额以上127.27亿元。全年限额以上法人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123.6亿元,同比增长10.2%,分商品类别看,粮油、食品类零售额7.56亿元,同比下降21.6%;饮料类零售额0.89亿元,同比增长51.8%;烟酒类零售额3.86亿元,同比增长23.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2.61亿元,同比增长600.2%;日用品类零售额1.89亿元,同比增长66.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78亿元,同比下降46.3%;中西药品类零售额1.03亿元,同比增长8.6%;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9.87亿元,同比增长22%;汽车类零售额41.59亿元,增长2%。
对外经济
2023年,全区进出口总额13.5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出口额13.49亿元,进口额148.3万元。实际使用外资3万美元。
房地产业
2023年,区属房地产开发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83.5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3.97亿元,年末房屋待售面积21万平方米。
金融业
202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04.54亿元,同比增长13.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69.07亿元,同比增长9.2。
保险业
202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04.54亿元,同比增长13.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69.07亿元,同比增长9.2。。
交通运输
交通
娄星区境内湘黔、洛湛两条铁路在此十字交叉。益娄高速、长韶娄高速、娄怀高速和安邵高速成井字环绕,G354、G234贯穿东西南北的田字形对外开放交通格局基本成形。沪昆高铁、娄邵高铁建成通车,娄星至长沙、株洲、湘潭、邵阳均在半小时车程以内。
运输
2022年,娄星区货运总量为950万吨,同比增长2.2%;货物周转量为85000万吨千米,同比增长3.7%;客运量1003万人,同比增长0.1%;旅客周转量33550万人千米,同比增长4.3%。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9.4亿元,增长8.1%。共授权专利47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8件。截至20223年末,全区高价值发明专利169件。
教育事业
2023年,全区共有基础教育学校101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初中22所,小学74所(67所小学及7个教学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基础教育在校学生共89737人,其中普通高中生13491人,初中生22878人,小学生53368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98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5467人。拥有各类民办学校7所,其中民办基础教育学校共5所,在校学生7336人;附设中职班1所,在校学生数1053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981人。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1%。
文化事业
2023年末,有区级文化馆18个(总馆1个,分馆17个),区级公共图书馆14个(总馆1个,分馆13个),艺术表演团体2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全区有体育场地1644个,其中体育馆6座,运动场(体育场、小运动场、田径场)69个,游泳池(游泳跳水场馆)10个,各类训练房(综合房及专项训练房)31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4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30.41万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12个。
卫生事业
2023年末,全区辖区内(含包含辖区内市管、区管、娄底经开区)医疗机构共700家,其中各类医院4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52个(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乡镇卫生院6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99家,村卫生室240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家(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妇幼保健院2家,专科疾病防治院1家,采供血机构1家,卫生计生执法局2家)。卫生技术人员9948人,执业医师(包括执业助理医师)4244人,注册护士6543人。标准病床位8065张。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28人。乡镇卫生院有床位394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41人。
社会保障
2023年,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不超过5.5%,城镇新增就业人员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未超过4.5%,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0.29万人。
截至2023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参保人数15.7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82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6万人,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数4.6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38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1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3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176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数0.2526万人。
2023年,城镇居民26767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经费1226.96万元;农村居民46335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经费1242.47万元。年末提供住宿民政机构床位数4352张,收养人数1252人。其中,养老机构床位1744张,养老机构服务人数1252人。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04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063万元,筹集福彩公益金294万元。
环境保护
2023年,实际监测的地表水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100%。全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4天。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88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3.3%。
安全生产
2023年,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生产安全事故13起死亡13人。
历史文化
地名来源
“娄底”,南宋时称神童湾,由“娄氐”演变而来。“
娄”、“
氐”为天上两个星座,为
二十八宿之一。
娄宿属
白虎(西方)七宿第二宿;
氐宿亦称天根,属
青龙(东方)七宿第三宿。娄底地区适居其下,人们称“左青龙,右白虎”,吉星高照,兆卜祥瑞,因以为名。
文物古迹
娄星区文物馆藏2400余件,包括新石器时代石铲、战国青铜剑、青铜矛、汉代大型楠木棺椁、唐代铜镜、明代青花瓷坛;文征明、朱耷书画作品,邓石如作品及碑刻,曾国藩的书画作品和木刻对联,何绍基、俞樾、何维朴碑刻以及大量的明清石刻如《玉版十三行》《兰亭序》《麻姑仙坛记》《天发神谶碑》等;谭延闿行书湘绣四屏;现代书画家罗尔纯、王憨山、肖一苇、俞乐静、竹雕艺术大师李佑增等大家的作品,以及其他各个历史时期的金银器、铜器、铁器、瓷器、钱币、字画、碑刻等,充分反映了娄星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娄底老街
是娄星中心城区的发祥之地。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集镇初具规模,时人称“楼底”市,为湘乡县八大集镇之一。清乾隆五年(1738年),正式改名为“娄底”。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娄底老街示意图可以看到,当时的娄底老街,共有码头6个、庙字7个、祠堂4个、教堂2个,街的两头分别建有观化门和望湘门。在望湘门旁边,还建有一个高大的贞洁牌坊。据专家考究,娄底老街共有历史文化遗址32处。
玄真观
位于仙女寨仙女峰北麓,历史悠久。相传宋代有三善女,见此处云雾缭绕,茂林修竹,瑞霭呈祥,便在此修炼,步人仙境。1276年,后人立仙女殿祀之,后经几度续修,改为玄真观,已建成圣帝殿、慈航殿等处,香火鼎盛。
天籁寺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名东林寺。历来多有官绅、文人、墨客到此游览,亦留下诸多墨迹。
天王寺
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为历史上著名的古刹。镇南山天王寺曾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后遭破坏,仅存关圣殿等残迹。1995年7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王寺自始以来,青烟缭绕,香火不断,现重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更名为古天王寺。
澄清塔修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八方三层砖石空心塔,塔高约12米,其建筑造型挺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湖南省娄底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娄星区历代名人主要有
贺德英、
罗辀重、
贺国中、
姜齐贤、邬林生、刘伯崇、胡鹏、
李振翩等。
贺德英(1238—1252年),南宋嘉熙二年生于湘乡焙塘(今娄星区杉山镇田湾村)。其家乡在清时称神童乡,民国初年称神童镇,至今犹留下地名,旧《湘乡县志》有传,《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记载。1985年市区建“神童”塑像。遗作诗三首,收入《沅湘耆旧集》。
罗辀重(1889—1950年),字春驭,湘乡县胜岩乡白鹭湾(今娄底市娄星区西阳乡白鹭村)人。为基础教育改革家与教育之神。现娄底市建有罗辀重纪念馆和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会,辑有《罗辀重遗著选编》。
贺国中(1904—1929年),原名祖徽,
双江乡新庄村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贺任军委委员兼七团副团长,第三大队大队长,第四纵队司令员。
姜齐贤(1905—1976年),字竹林,湖南省
湘乡县神童镇(今娄底市)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卫生部部长、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等职。创办了《卫生建设》、《卫生工作导报》等刊物。
李振翩(1898—1984年),万宝镇石埠村人,美籍华人,毛主席青年时期战友。是小儿麻痹糖丸的发明者,医学博士。
荣誉称号
2020年4月14日,娄星区入选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2021年1月29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的县市区,给予100万元标准奖励。
2021年11月,拟将其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3年11月,被命名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