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河,古名清水溪,原名清溪河,为长江支流
沱江支流
釜溪河的上游干流。源于威远县越溪镇(原永建乡)俩母山。曲折东南流经威远县、自贡市大安区,在自贡市大安区凤凰乡双河口,与
旭水河河交汇后,始为釜溪河,长131公里,流域面积95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新场河、龙会河、达木河等。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威远河,源于越溪镇(原永建乡)俩母山(《大安区志》称荣威高地北部相龙山)。北流至连界场折东经兴隆场、观音滩入长沙坝水库,转南经沓水桥入葫芦水库,再经铺子湾,于两河口纳新场河,流至威远县城,达木河来汇,继续南流,于界牌乡杨司沱纳龙会河,到联胜乡双河口,再纳旭水河,入自贡市接釜溪河,长131公里(《威远县志》交通章称123公里),大小支流流布6区5镇50乡,流域面积956平方公里,其中县境838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65.3%;
威远河流经威远县后,在新胜乡詹家村入大安区境,由北向南流经境内,在凤凰乡双河口与旭水河汇合注入釜溪河,在大安区境内总长30.75公里,大部分为与威远县的界河,其中主流河长20.6公里;有3条支流与之汇合,长10.15公里。水域面积1462亩。建有廖家堰、高硐,观音滩3道闸堰,储水量488万立方米。
河道特征
威远河全长123公里,仅两河口到自贡老新桥一段可通航。威远河最大流量为14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37立方米/秒;上游水流量切割较深,多呈“V”形峡谷;河面一般10-30米宽,深谷狭窄处约2-5米宽;河水落差大,中、下游水流比较平缓,河道较为弯曲,落差小,比降在0.5-0.79%之间;中游河面一般50-70米宽。民国三十三年,由川康盐务管局投资修建八道堰闸后,分段蓄水,由上而下遂段放水送船。下游河面宽60-80米,上游两岸除荒山野岭外,其余河岸呈现大小不等的台地、梯田和平坝,一般高出河面3-10米。
水文特征
源头至观英滩乡神仙桥为季节河,神仙桥以下为常年河,下游河床一般宽40米,自然落差334米,平均流量10.9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7立方米/秒,最大145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8亿立方米。
洪涝县内水灾,一般出现在6至9月。从1912年至1985年的74年间,受灾较大的年份有27年,占36.5%。其中1959年至1985年的27年中,发生过洪涝15年,发生率为55.5%。到70年代后,威远河中、上游的主支流上,先后建成长沙坝、葫芦口、船石堰、红旗、民新、河口、菜子沟等水库和其它小型水利设施,拦蓄径流1.4亿立方米,使威远河下游大大减轻了洪水的威胁。
主要支流
威远河较大支流有:
新场河,古名献宝溪,曹家坝一段曾称硫磺川。源于红星乡莫家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新场、老场、曹家坝、黄石板,于双歧乡傅西坝纳镇西河,到两河口入威远河,长32公里。流布红星、永高、大胜、永兴、合作、庆卫、一和、双歧等乡及新场、镇西2镇,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自然落差208米,平均坡降5.31‰,平均流量2.86立方米/秒。
龙会河,源于资中县宋家乡猫儿寨,于雁鹅坡南麓入县境。从北往南,流经锁珠河、石滩头、癞子凼、下新桥、太阳桥,到界牌乡杨司沱入威远河。全长33.5公里,境内流长23.9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县境103平方公里。自然落差110米,平均坡降3.32‰,平均流量是0.96立方米/秒。
达木河,亦称打磨河。源于巩固乡杉树坳。从北往南流经双河口、泥河、左家坝、王家桥、先觉寺、凃家桥,于县城青龙咀注入威远河。全长28.4公里,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境内93平方公里。自然落差113米,河道平均坡降4.68‰,平均流量1.14立方米/秒。
石梯河,发源于威远县境内,流经团结、新胜乡,汇入威远河,总长11公里,其中境内长6.4公里,有1条支流相通,长4.6公里。水域面积522亩。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威远河渠化工程。
抗日战争时期,为满足自贡盐场运威煤烧盐之需,川康盐务管理局筹建威远河渠化工程,设工程处,工程处下设威远河航道工程办事处,开展工作。民国二十七年工程处请华北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威远河渠化工程建设,包括自向善场(后改铺子湾)至老新桥修筑双堰船匣九座及拦水堰多座。威远河渠化工程,于民国二十九年开工,到三十三年全部建成,对自贡盐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蓄水工程
长沙坝水库,1958年自贡市与内江专区商定在威远河中游合建三级蓄水工程,以解决自贡和威远工农业用水之所需。坝址,位于威远山王区巩固乡境内威远河中游的长沙坝。工程于1967年10月动工。1971年10月水库竣工。大坝乃一坝顶溢流、浆砌条石单拱坝。最大坝高52.8米,坝顶净跨116米,顶宽1.8米,底宽18米。水库系拦蓄威远河上游及支流的集水,集雨面积142.1平方公里,尾水至观音滩,回水线10公里,正常水面3250亩,最大水深48米,总库容4574万立方米。二坝位于大坝下游100米处,为浆砌条石重力坝,坝高10米,顶长65米。
葫芦口水库,1972年3月,四川省革委批准自贡市和威远县合建葫芦口水库,水库位于威远县城北大胜乡板桥村威远河中段。大坝所在地口小肚大,形似葫芦,故命名葫芦口水库。1972年开工,1979年建成,总工期8年。至1979年完成大坝主体工程。水库大坝为浆砌条石重力坝,坝高71米,坝长215米,坝顶宽7米,坝底宽143米,迎水面防洪墙高出坝顶1米。水库集雨面积228平方公里(包括长沙坝水库集雨面积),尾水至沓水桥,回水线长10公里。坝前正常水深61米,最大水深66米,正常水面3300亩,总库容75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730万立方米。长沙坝、葫芦口两座中型水库,是大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船石水库,位于威远河上游,由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矿区、威远钢铁厂、威远县新场区共建。坝址所在河段中,有一巨石形似木船;原建有一小型蓄水工程名船石堰,故名船石水库。水库设计总库容49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81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82万立方米,灌面7000亩。水库防洪标准,按现状复核为19年一遇设计,38年一遇校核。
引水工程
东风渠,船石水库干渠,乃引河水及威钢废水的引水渠。源首在威钢冶炼高炉外的河道左岸,包括支斗渠及电灌渠8条,总长34.38公里。渠道工程于1973年11月开工,至1985年,建成干、支、斗及电灌渠共20.08公里。渠道干渠地段,河谷切割甚深,两岸地势陡峻,地质条件复杂,渡槽、隧洞、倒虹管共29处,总长4.35公里,工程艰险。渠道穿过大湾隧洞,进入荣胜缓坡地,发挥其效益。但干渠后段尚有35.3%、支渠46.1%的工程未完,1985年底实际灌面为2100亩,仅占设计灌面的30%。
小高洞拦水堰,高7米,蓄水30万立方米,可灌田4500亩。为增蓄水,又在堰顶加墩及插板,高1.5米,蓄水增一倍。蓄水后淹没耕地多,只能在秋收后关闸蓄水。
1958年始建提灌工程。当年冬动工修建麻柳湾抽水站(位于新民乡柏树村13组威远河边),次年4月建成,是境内第一座高扬程电力提灌站,装机1台,75千瓦(后增为2台,175千瓦),灌田800亩以上。
人民堰,原庸公渠,民国三十(1941)年动工,以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之字“庸之”命名为“庸公渠”。庸公渠包括河堰、干渠和支渠。河堰建于威远河左岸晴川溪河口处。系拦河筑堰,取名庸公堰(后称人民堰)。从堰右端取水,经雷家凼过县城达破滩口为干渠,长17公里。干渠至雷家凼双堰船闸后,在左岸修一支渠跨越威远河,支渠长3公里,灌溉白鹤坝800亩农田,称白鹤坝支渠。再从庸公堰左端起水跨过献宝溪(今新场河)至两河口止,修一支渠,长5公里,灌溉釜溪坝1000亩耕地。庸公渠干渠,从进水口至罗家嘴一段,长7公里,可灌1300亩农田。1950年10月开工整治,1951年2月竣工试水。后因渠道位置过低,修复工程质量差等原因,逐渐废弃。
团结渠,1960年建成,因各社队团结治水,故将渠道命名为团结渠。团结渠在威远河左岸,原从小堰沱(即今葫芦口水库库区、距坝址1.5公里)取水。1971年4月,建成渠道8公里,到1978年,全渠(包括自贡市大安区)建成受益。团结渠干渠经大胜、永团、高石、民新、农建、龙会、百胜、靖和8乡到民乐乡的指路碑入自贡的大安区,长45.68公里,实际过水能力3.5立方米/秒,灌溉威远县所属奉龙、龙会、新店3个区、14个乡、129个村的农田14.4万亩。
联合渠,在威远河右岸,由新店、奉龙、镇西3个区联合修建,取名联合渠。1971年5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通水。乃威远县西部农田灌溉输水渠。干渠在主干渠取水后,经联结渡槽(在葫芦口水库二坝上)至右岸,流经大胜、双歧、合作、护保、民望、新和、共华8乡,至向义乡的指路碑止,长41.64公里,渠首实际过水能力3.5立方米/秒。灌溉奉龙、镇西、新店3个区、14个乡、122个村的农田12.25万亩。在葫芦口水库建成后,均从水库电站尾水渠取水,主干渠长0.16公里,然后,团、联两干渠分别沿威远河两岸顺山输水灌溉,形成长葫灌区。
团结、联合渠,为长沙坝、葫芦口两座中型水库的灌溉渠道,计有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电灌渠共283条,总长630.5公里,控灌面积266469.6亩,有效灌面249500亩。其中有明渠、暗涵、渡槽、隧洞、倒虹管等工程设施,形成级级相连的威远县长葫灌区。
团结渠,主干渠自葫芦口水库引水, 经威远县龙会等地, 在团结乡指路碑入大安区境, 至莲花寺渡槽, 全长59公里, 境内13公里。设计灌面5.21万亩,有效灌面3.11万亩。受益的有团结、爱和、新胜、新民、胜利、和平、群乐7个乡,50个村,479个组。第一期工程, 1972年5月动工,修建威远龙会镇老鸦山至团结公社火烧店主干渠,1975年竣工;第二期工程,1977年动工, 修建火烧店至莲花寺渡槽主干渠 及4条支渠,1984年竣工。两期工程, 完成渠道总长46.54公 里。
水电工程
葫芦口水库水电站,坝后左岸,装机2台,容量2500千瓦,尾水入渠灌田。1981年秋,葫芦口水库大坝评为省优秀设计和优秀工程。1982年10月,评为水电部双优工程,1983年评为全国优秀工程,获国家银质奖。
长沙坝水库水电站,左岸坝后,装机1台,容量1250千瓦,年发电量400万度,电站尾水下河,泄入下游葫芦口水库。
航道航运
威远河及其支流上原有两河口、杨家坝、矮子河、过马滩、龙会河、杨丝沱等六个渡口,用木船摆渡。有的是义渡;有的向渡河人收费,以维持船工生活。1985年,杨家坝、杨丝沱两个渡口,均由县人民政府拨款,免费摆渡,其余渡口,已先后被公路桥所代替。沿威远河的码头有傅家河、铺子湾、两河口、廖家堰、高硐、老新桥等18个。明末清初以来,大多以装卸煤炭为主,也兼运其他物资。铺子湾码头为主要的货运地。民国时期至建国初,黄荆沟和山王等地的煤,大多在此上船,运往自流井附近的廖家堰、高硐、老新桥等码头。
威远河,自威远连界场至凤凰乡双河口,长120公里,可通航60公里。境内廖家堰——高硐长15公里,高硐——双河口长5公里,河道宽30米。
船闸,威远河大安区境内修建船闸3道。廖家堰船闸,建于1940年12月13日,1944年3月15日竣工;高硐船闸,建于1940年11月29日,1944年2月5日竣工;观音滩船闸,建于1943年3月1日,1945年4月30日竣工。
威远河双堰船闸,结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船坞尺寸30×54米,上下堰各开闸门3个,无溢洪道,雷家凼、罗家坝、破滩口、鸭子滩、河墩子、廖家堰等6座船闸为此型;另一种船坞,尺寸45×36米,上下各设闸门两扇,开溢洪道,宽8米,高洞、观音滩、老新桥等3座船闸属此型。威远河面较窄,9座船闸均用双堰式。上下堰距为30-45米,宽54-36米,其容量大体相等,可容木船36支左右。
名称变迁
威远河为
沱江二级支流,曾有独孤水、献宝溪、清水溪、清水河等古名称。在北宋早期,威远河被称为独孤水,并记入史料。《
太平寰宇记》(成书于983年)荣州条目下记载:“威远县:东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资中县及后汉汉安县地,属
犍为郡。隋开皇二年于旧威远戍置
威远县(此句记载有误,应以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为正,即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戍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唐武德元年割属荣州。皇朝(北宋)并
和义入威远。独孤水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又南流过公井县(
贡井区)界出泸州富义县(
富顺县)界。”始建古县治所在今仁寿县镇子场,其县界与威远接壤处可能在越溪镇俩母山和两河镇勇敢村一带。在清同治、光绪《仁寿县志》中,关于独孤水的描述记载与《太平寰宇记》相同。
到清初时,威远河被称为献宝溪,并记入史料。成书于康熙三十年(1691)的《
读史方舆纪要》在嘉定州条目下记载:“威远县州东三百里。东南至叙州府富顺县百三十里。亦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初置,属资州。唐初,改属荣州。宋因之。元省,后复置。明洪武四年,省入荣县。九年,复置,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县今省。献宝溪县西北七十里。《志》云:溪源一出仁寿县界罗泉山下,一出俩母山,合流而东南入富顺县界,注于金川。又有中溪,在县南,下流合于荣县之荣川。龙会河,在县东,曲流如盘龙,合于献宝溪。又硫磺川(新场河),在县北四十里,溪自山壑中来,旁有一窍,硫磺随泉而出。”《读史方舆纪要》对献宝溪、龙会河、硫磺川的详细描述与今威远河流域状态一致,但对献宝溪“溪源一出仁寿县界罗泉山下”的描述存在一点溪源地理误差。
在清中期,威远河被称为清水溪和献宝溪,并记入县志。清乾隆《威远县志——山川》记载:“献宝溪:县西北四十里,其源一出仁寿界罗泉山下,一出俩母山下,合流而东南入富顺界注于金川。一说献宝溪即硫磺川也。〔旧志〕(可能是指明代威远县志稿)云:旧传遗王游此,有樵者献一贝俄不见,故名。又传:溪边有漆土地小祠,侧有石刻云‘金漆里银漆里,金银只在漆漆里。’土人不知土地即金银人,后有商人过而识之,掘金银而去。二说荒唐,然兹溪即来绕邑城之正河也。”乾隆《威远县志——山川》又记载:“清水溪:发源于县西北七十里分水岭,经县治后左抱城郭,东南流至高洞而下,与自流井大滩诸水合达于富江。硫磺川:县西北四十里,川旁一泉有硫磺气,因名。”乾隆《威远县志》对献宝溪的描述:一是保留了《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二是记录了当时有县人把硫磺川也称为献宝溪的说法,三是记载了关于献宝溪的二种传说。乾隆《威远县志》对清水溪的描述,则记录了当时县人对威远河的另一种称谓,也可能是对当时献宝溪正源和支流(硫磺川)称谓有所混淆而做的一种区分。在清末,威远河正源上游亦被称为清水河,在兴隆场古石桥上有石刻题记:“清水河永兴桥,大清同治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