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钟声,又名西敏寺钟声,是英国伦敦
威斯敏斯特宫大本钟报时用的乐曲,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报时音乐。其最初来源于1793年时剑桥圣玛利亚大教堂,后来作为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钟声而闻名遐迩。
乐曲内容
这首曲子的旋律包括五个片段,每个片段都仅由E大调的B3、E4、F♯4和G♯4四个音高组成。每个片段的前三个音演奏四分音符的时长,最后一个音演奏附点二分音符的时长。
g♯4, f♯4, e4, b3
e4, g♯4, f♯4, b3
e4, f♯4, g♯4, e4
g♯4, e4, f♯4, b3
b3, f♯4, g♯4, e4
乐曲曲谱
见图1、2、3、4——
乐曲背景
威斯敏斯特,是英国的一座大教堂,大教堂毗邻议会大厦和大本钟楼。1859年,英国议会大厦钟楼敲此曲,钟曲按每一个小时奏4小节16个音符的规律运行,按点敲钟,声音洪亮,远近皆闻。由于议会毗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坐落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故钟曲《威斯敏斯特》也由此得名。
威斯敏斯特钟声的第一组的四个音符可能出自德国音乐家亨德尔于1741年创作的弥赛亚《"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这也是亨德尔的家乡哈雷的红塔钟声会使用这段旋律的原因。
但是我们如今听到的这段钟声最早出现于1793年圣玛丽大教堂,当时负责编写教堂乐曲的是牧师、民法教授约瑟夫·周伊特(Joseph Jowett,1751-1813)博士,但是他在为教堂编写这些乐曲的时候音乐教授约翰·兰德尔(Dr John Randall,1715-1799)和他最优秀的学生威廉·克洛奇(William Crotch,1775-1847)也参与了创作,因此《威斯敏斯特钟声》出自以上哪一位音乐家之手到如今仍存有争议。
这首乐曲在19世纪随着被威斯敏斯特教堂采用而广为人知。
美国最早采用这段钟声作为报时旋律的教堂是宾夕法尼亚州威廉斯波特的圣公会三一教堂(1875年)。
乐曲流传
英国议会大厦钟楼亦敲此曲,故而声名大振,伦敦市民常常听到钟声便核对时间。
《威斯敏斯特》这首教堂音乐除了成为大钟的报刻报时音乐外,也是英国皇家的名曲,并成为了世界流行的音乐。
这首乐曲在东亚圈被广泛使用,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校普遍作为上下课的铃声使用。上海
江海关大楼曾使用此曲。广州
粤海关大楼、
武汉江汉关大楼现仍使用此曲。
中国多数铁路车站使用这段音乐的第一段作为播音前的提示音乐。
在日本许多公共场所都采用这段音乐作为报时音乐。
在美国,
联邦信号公司采用这段音乐作为报警设施的报警音乐。此外纽约地铁在关闭车门时也会采用这段音乐提醒乘客。
乐曲赏析
3 1 2 | 5 - - | 1 2 3 | 1 - - |原是剑桥
圣玛利亚大教堂的钟声,后来作为伦敦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钟声而知名,教堂毁于大火,多年后重建。在此期间,英国在泰晤士河畔建造了大本钟,它的报时旋律,继续采用《威斯敏斯特钟声》这一曲调。
据留英学者张继高先生告知,早年大本钟的钟声是:
“每小时的第一刻钟声第一句,第二刻钟声两句,第三刻钟声三句,整点时打响全曲四句来报时,后来改成每整点报时一次。十年前,我在泰晤士河畔听百年老钟钟声,虽已「走音」,却仍是代表大英国协传播全球的「正音」。”
台湾版的钟声,已经采用电子钟,第一句变成1 3 2 5 - - 。
在欧美乡下的小教堂,曲调也有所改变,但这些差距表正证明“音乐是活的”,也表现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