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氏民居,又称姬氏老宅,位于山西省
晋城市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是元代民居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姬氏民居始建。
2013年,姬氏民居进行了全面修缮保护。
建筑格局
姬氏民居坐北朝南,建在一高0.42米的砂岩台基上,平面呈矩形,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屋顶举折平缓。与周围的尖房顶相比,姬氏民居的房顶的坡度较缓,屋脊有一条陶制捏花正脊,其正中三块上有浮雕牡丹图案,其余皆为布纹素面。屋面覆以板瓦。明间辟门,内框向内收缩半架,横向与内柱列成一线,装板门,上有门钉五路,六枚。两次间于槛墙上置窗,窗棂为方格形。建筑除前檐四柱露明外,其余全置于墙内。露明柱及柱础皆为砂石质,柱础为素面覆盆式,柱子平面呈抹角方形,抹角处皆作外凸弧形。柱头无砍刹,收分、侧角明显。斗栱仅装于前檐,为四铺作单抄计心造,耍头作麻叶形。无补间铺作,泥道慢栱为隐刻,斗之欹幽明显。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前压搭牵用三柱。加工粗糙,使用自然弯材制成,为典型元代手法。
建筑特点
综述
姬氏民居的建筑构架为抬梁式,两院结构为四椽栿前压乳栿,前后同檐采用三柱类型。使用的砂石料都是本地橙黄色的细质砂岩。这处老宅有斗栱的应用,不过仅使用于前柱头。
粱架结构及用材
姬氏民居正房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栿前压乳栿通檐用三柱。四椽栿两端上置蜀柱2根承托平粱,平梁两端承托替木、上平槫,中部施蜀柱承托丁华抹颏栱承脊槫,两侧设叉手捧戗脊槫。前后搭牵后尾插入平梁下蜀柱内,前端上承替木、下平槫,乳栿中部上置蜀柱承托前剳牵,后尾砍为蚂蚱头。
正房大木构件用材均不规整,四椽栿及平粱梁身为自然弯材,两端稍作加工,一是保证前后坡檩条下皮在同一水平线上,二是保证与蜀柱的交接处平直,可以受力均匀,稳定结构。四椽栿中部起拱,承托上部荷载,底部有砍削的痕迹。选材看似粗糙,实则符合力学受力特点。
铺作用材
姬氏民居正房前檐柱头铺作4朵,把头绞项造,乳栿与栌头相交出蚂蚱头,横向施挑檐枋,承托檐檩。当心间金柱柱头铺作2朵,把头绞项造。正房前檐铺作用材高15厘米,材宽12厘米,高宽比为3:2.4。
门窗装修
姬氏民居西次间支摘窗为原制,内板缺失,东次间窗户改制。当心间板门保留原制,门洞总高2.5米,总宽1.98米,上槛高37厘米,厚8厘米,方形门簪4个,高宽均为14厘米,下槛高25.5厘米,厚8厘米,边框宽25厘米,厚8厘米,门扇高1.98米,单扇宽79厘米,厚4厘米,每扇门板横6纵5,共有门钉30个,直径16厘米厚的方木,方木一侧(16厘米)贴门洞,另一侧贴上槛及门框,外边为弧形,横截面呈扇形。方木使用的并不是一整块木料,而是由若干厚为1厘米左右的木条拼合而成,最下层紧贴门框的压条边侧为波浪状。
姬氏民居房门为实拼门,背面用五道穿幅,地栿为砂岩实质,正面浮雕边各有青石门墩一个。门的下部直接雕凿在门砧石上。门槛、门颊、门额皆为木质,门颊、门额的外部另加有边框,与门颊、门额呈“牡丹图案,两“T”字形组合,直角处饰有45度斜面花边,花边以双层叠加的五齿弧形花瓣木条为底,上饰45镂雕缠枝牡丹图案。门额上装有四个方型门簪,窗框的装饰与门框基本相同,只是将镂雕改成实心的竹节形木条,装饰效果略有差异。窗心分为左右两块,窗棂为方格形,简单适用。
门洞和窗户的顶部,其共同特点是在檐柱与内柱之间的柱顶上装有一层类似平闇的顶板,门洞的上面是为了分出内外,而窗户顶上的平面是遮挡灰尘,另一个功能是上面可以放置杂物。
文物遗存
题记
姬氏民居的题记在屋门的门墩石上,门墩石为石灰岩质,门外露名的部分饰有线刻的缠枝花卉与如意花边,在左边门砧上竖刻着两行小字,每个字大约1.5厘米,共有23个字,内容是“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仲□□□姬宅置□石匠上党郡冯□□、冯□□”(□为未能识别字)。文字清楚地记载了姬氏民居的修建时间、建筑的性质、刻字人的身份、宅主的姓氏。它的发现较大地提高了这座普通民居的历史价值。
文物价值
姬氏民居作为具有明确题记的元代民居,为元代民居的断定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姬氏民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姬氏民居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
交通信息
自驾路线:自驾走长晋高速公路,从高平站下高速后,沿着坪曲线一直往东约20千米,进入陈区镇即到达姬氏民居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