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 (Lankester,Odhner,(1857),1902)是片形科姜片属的一种动物,寄生于人和猪的小肠内,以十二指肠为最多,偶见于犬和野兔,通过强大的吸盘吸附于黏膜或者植入黏膜中,属肠道寄生大型吸虫。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内可引起姜片吸虫病(Fasciolopsiasis)。人体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
茭白、
荸荠和
菱角等所致。感染主要引起消化道症状,如:
腹痛、
腹泻、
营养不良等。
形态特征
成虫
成虫虫体扁平肥大,活时肉红色,固定后灰白色,体形似
姜片,故称姜片虫。虫体的大小长20~75mm,宽8~20mm,厚0.5~3mm,为寄生人体的最大吸虫。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面,直径约0.5mm。腹吸盘直径为2~3mm,靠近口吸盘后方,漏斗状,肌肉发达,肉眼可见。口孔位于口吸盘中央,前咽短小,咽球形,食道甚短。在腹吸盘前肠管分为左右肠支,沿虫体两侧向后弯曲延伸,以盲端止于虫体后部。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1对睾丸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于虫体后半部。每个睾丸发出1根输出管,在虫体前部会合为1个输精管,通人贮精囊,连接射精管及阴茎,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内。卵巢1个,呈分支状,位于虫体中部、睾丸之前。输卵管自卵巢发出,分出劳氏管,与卵黄总管汇合,然后进入卵模。缺受精囊。子宫由卵模向前盘旋,通入腹吸盘附近的阴道,后者开口于生殖腔。
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30~140)μm×(80~85)μm,是寄生人体的最大蠕虫卵。卵壳薄而均匀,一端具有不太明显的卵盖。近卵盖端有一尚未分裂的卵细胞,周围有20~40个卵黄细胞。
虫体外观
虫体扁平,大而肥厚,形似斜切的姜片,故称姜片吸虫。新鲜虫体呈肉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
消化系统
消化器官有口、咽、食道、肠管。咽小,食道短,两条肠管弯曲,但不分支,呈对称性弯曲,波浪状伸达虫体后端,末端为盲肠。
生殖系统
姜片吸虫为
雌雄同体,每个成虫每天大约产卵25 000个,生殖系统极为发达。
呈淡黄色,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宽比约为130~145μm × 85~97μm。卵壳很薄,有卵盖。卵内含有一个卵细胞,呈灰色,卵黄细胞30~50个,内含脂质颗粒,致密而相互重叠。
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3~7周)→入侵扁卷螺发育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附于水生植物(水浮莲、菱角、水葫芦等)或其他物体表面行成囊蚴→猪或人感染。
栖息环境
它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
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早在1600多年前我国的东晋时代已有本虫的记载。在1300多年前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有“赤虫状如生肉”,“片如鸡肝”的描述。1843年 Buski在伦敦船员医院的一位印度水手尸体的小肠内发现本虫。1873年Ker在我国广州首先发现临床病例。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国外分布: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和苏联等
致病作用及症状
人姜片吸虫病
姜片虫成虫的致病作用包括
机械性损伤及虫体代谢产物被宿主吸收引起的变态反应。
姜片虫的吸盘发达、吸附能力强,可使被吸附的粘膜坏死、脱落,肠粘膜发生炎症、点状出血、水肿以至形成溃疡或脓肿。病变部位可见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寄生虫数较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及
消化不良,排便量多、稀薄而臭,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发生肠梗阻。在
营养不良又反复中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可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水肿、腹水以及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死。
猪姜片吸虫病
致病作用
症状
姜片吸虫多侵害幼猪,导致幼猪发育不良,被毛稀疏无光泽,精神沉郁,低头,流涎,眼黏膜苍白,呆滞。
食欲减退,
消化不良,但有时有饥饿感。有下痢症状,粪便稀薄,混有黏液。严重时表现为腹痛,水泻,浮肿,腹水等症状。患病母猪泌乳量减少,影响仔猪生长。
诊断
在流行区,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可做初步诊断,但确诊需对病猪或患者做粪便检查(猪病理学诊断可直接于小肠查找成虫),应用直接涂片法和反复水洗沉淀法查处虫卵便可确诊。
流行病学
地域分布
本病属于地方性流行病,主要发生在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如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云南、上海、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重庆、海南和台湾等地。长江以北的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甘肃等地也有发生。
宿主媒介
中间宿主扁卷螺类广泛分布于池塘、沼泽、沟渠及水田,常栖息于植物的叶下。绝大多数水生植物都可以作为姜片吸虫囊蚴的附着媒介。而常用于青饲料的一些水生植物是猪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
感染源
所有带虫患者与病猪均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防治
治疗
病畜常用而疗效较高的治疗药物有下列五种:
综合性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