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兴周
宁夏固原籍淞沪抗战军人
姜兴周,生于1909年农历五月十三,甘肃省通渭县大营乡潘家湾人。1920年固海大地震中家人遇难,唯有他死里逃生。11岁的他无依无靠,给富人家拉长工谋生。1930年,冯玉祥的部队在甘肃征兵,在平凉,他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国民党军人。1937年8月在上海参加的淞沪抗战。
人物生平
姜兴周,生于1909年农历五月十三,甘肃省通渭县大营乡潘家湾人。1920年固海大地震中家人遇难,唯有他死里逃生。11岁的他无依无靠,给富人家拉长工谋生。1930年,冯玉祥的部队在甘肃征兵,富人家不想让儿子当兵,便让父亲顶替其儿子当了兵。在平凉,他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国民党军人。
这以后的10多年里,父亲在冯玉祥的部队里转战南北,驰骋疆场。当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时期,一年里不知要打多少仗,但令父亲难忘并给我讲述了好多遍的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打的几次大仗。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1937年8月在上海参加的淞沪抗战,这是他参加的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战斗。
军旅生涯
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抗战全面爆发,南京政府被迫反击,全国共划分为5个战区。父亲说,他所在的部队属于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是冯玉祥。淞沪抗战历时3个月,打得异常激烈,那3个月里几乎天天下雨。8月23日,日军松井石根率领5个师团的精锐兵力,在川沙强行登陆,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直扑父亲所在部队所守的阵地罗店镇,罗店镇成为最激烈的战场。日军几次得手,又被我方夺回,双方都又增援部队,一次次形成包围圈与反包围圈,争夺十分激烈,伤亡都极其严重,中国守军整连、整营地牺牲于日军的炮火之下。晚上父亲他们在泥泞的战壕里靠着战友的尸体打个盹,敌人来了又拿起武器作战。父亲右腿负伤,仍忍痛不下火线。
日军凭借优良的武器装备,先是以飞机轰炸开路、重炮掩护,然后施放烟雾弹,再用坦克、军车冲,步兵蜂拥跟进。中国军人与日军的优良装备相比,抵抗显得力不从心。因作战过久,筋疲力尽,援军往往一上战场就损失过半。粮食和弹药的补给也十分困难。父亲说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干粮,喝的是掺了血的雨水。坚持了近一月,仍难以抵抗日军的攻势,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南京方面下令部队收缩,父亲的部队随即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在苏州河防线他们与日军激战至11月初,日军再次大举增兵,中国守军受到日军三面夹击。11月8日晚,南京方面决定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陷。父亲也成为西吉淞沪抗战第一人。
淞沪抗战后,父亲由排长升为连长。于1938年2月在徐州又与日军激战两月,之后他所在的部队做了战略大转移,来到云南和缅甸边境修公路。也是在这时,父亲和一位云南姑娘成了家。
经商生涯
1945年抗战胜利,父亲因身体原因退伍。他把家安在云南文山县,靠做生意谋生。文山县离越南只有100多公里,他经常来往于云南和越南之间,把云南的茶叶、药材等土特产用骡马驮到越南的河内,换回越南的洋货,再驮回云南卖。几年间,他学会了说越南话。我记得他时不时地教给我几句。1948年,他的妻子病逝,两个孩子太小(我的两个哥哥),一个两岁,一个一岁。男人带孩子太艰难,他便想到了回老家。由于甘肃省通渭县再无亲人,1949年他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回到西吉县。1950年,父亲再次娶妻成家,生了我们兄妹3人。后来,他在西吉街上开了个店铺做生意。1952年“土改”中,政府给父亲在南河川里分了几十亩地,以后就落户在大滩大队南河村。
解放初期的西吉县文化落后、消息闭塞,没有报纸、电视、广播等,农村人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父亲见多识广,口才又好,在生产队劳动中或休息时,男女老幼总是围拢过来说:“姜家爸,再给我们讲一段你的传奇故事吧!”父亲就讲他在国民党部队服役的事情,讲与日军作战的故事,讲日本鬼子如何欺辱中国人,讲南方人的人情世故,讲大千世界的轶闻趣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但也就是讲这些故事,给父亲带来了麻烦和灾难。
1965年,社教运动开始了,父亲被认为是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戴了“反革命分子”帽子。我当时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每天要帮父亲写交代材料,哪年当兵?哪年哪月在干什么?对劳动改造的认识怎样?
人物逝世
1966年,“文革”开始,父亲白天挨批斗,晚上加班打墙、挖牛圈,吃不上一顿饱饭,每顿只喝点野菜汤。
1966年底,他的身体垮了,1967年初春就去世了,终年58岁。
人物关系
三子:姜振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1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军旅生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