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开泰,1931年4月11日出生于四川南充,原籍江苏昆山,病理生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1年4月11日,姚开泰出生于客居四川南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籍江苏昆山,4岁时随父母回到了上海。由于战乱年代姚开泰多次随父母往返于老家昆山、上海及松江一带避难。
1945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了上海,进入上海中国中学继续高中课程的学习。
1948年,高中毕业后辍学一年。
1949年,进入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1952年,被派往华西医院临床学习。
1953年,到中山医学院病理研究所高级师讯班学习一年。
1954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在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科担任助教。
1956年,从山东大学医学院调到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教。
1962年,在潘世宬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对肿瘤的实验研究,之后由于“
文化大革命”,研究被迫暂时终止。
1975年—1983年,参加湖南省“死因回顾调查”组并带领鼻咽癌综合考察组,两度进军湘西。
1976年,回到了实验肿瘤研究室,协助潘世宬开展用二亚硝基哌嗪的诱癌实验。
1978年,被提升为湖南医学院副教授、肿瘤研究室副主任。
1983年,晋升为教授;6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11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马里兰州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病毒癌变实验室进修。回国以后,担任了学校肿瘤研究室主任。
1989年,湖南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创立,姚开泰担任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8年,从长沙来到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任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姚开泰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亚硝胺类化学致癌物对鼻咽上皮有一定的器官亲和性。20世纪80年代,发现二亚硝基哌嗪有亲大鼠鼻咽上皮性,引起大鼠鼻咽上皮之DNA损伤。建立了稳定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成功地用二亚硝基哌嗪诱发了正常人胚鼻咽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首次建成了有EB病毒(Epstein BarrVirus)潜伏感染的人鼻咽癌上皮细胞株,并对细胞株的EB病毒的基因组进行研究,发现其与B—95—8和P3HR—1两株标准的EBV株不同,为NPC与EBV病毒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
截至2020年10月,姚开泰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获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科研项目。
截至2020年10月,姚开泰先后获得全国科技代表大会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和多项省、部级奖励。
人才培养
1989年,姚开泰创建了湖南医科大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姚开泰在南方医科大学开设研究生选修课《肿瘤学基础》。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姚开泰是中国著名的肿瘤病理生理学家,是中国鼻咽癌研究的奠基者。(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评)
姚开泰辛勤耕耘,从地方到军队,投笔从戎,又从军队回归地方,桃李满天下,硕果累累。(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评)
人物影响
2021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成立“南方医科大学姚开泰院士奖助学金”项目。该项目是由姚开泰教授倡议,并捐赠66万元作为种子基金,在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的留本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