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臧
汉代武威郡首县,雍州、凉州治所所在地
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汉代武威郡首县,凉州城古称。自西汉武帝时期,“姑臧”这一地名出现,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年),“姑臧”这一地名存在了整一千年。
历史沿革
姑臧城缘自匈奴,匈奴人称为盖臧城,汉人依匈奴发音称为姑臧。
史记》《汉书》记载,匈奴将河西地区划分给浑邪王休屠王折兰王、卢候王等。武威一带是休屠王的领地。休屠王在今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交接地带的四坝乡三岔村筑休屠城,作为王宫。
汉武帝时期,浑邪王杀死休屠王,率部众4万余人归附汉朝,姑臧城犹存。
汉武帝时期,姑臧是武威郡首县(设县令,故满万人)。《汉书》记载:“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开。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县十:姑臧。”
城市位置
《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明一统志》记载:“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
清乾隆《武威县志》记载:“故城在县东北二里”。
《大清一统志》记载:“姑臧故城,今武威县治”。
城市布局
《通鉴》记载:“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据其五,二城坚守。支度判官崔称与中使刘日新以二城兵攻之,旬有七日,平之”。
胡三省注:“武威郡,凉州,治姑臧,旧城匈奴所筑,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张氏据河西,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旧城为五。余二城未知谁所筑也”。
《元和郡县志》记载:凉州城“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为鸟城”。
《资治通鉴》记载:“姑臧城东西门外,湧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故有此敕,以释汝疑”。
《晋书·索靖传》:“先时,靖行见姑臧城南石地曰:‘此后当起宫殿’。至张骏,于其地立南城,起宗庙,建宫殿焉”。
城市建筑
姑臧城,在历史上一直是繁华之地。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尤其前凉对姑臧城进行了扩建,并“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七座城连接起来,建有二十二门,街衢相通,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城内宫阁台榭,设计精巧,装饰华丽。(《水经注》引王隐晋书》)。
晋书·张骏传》记载:“太宁三年(325年),张骏置左右前后四率官,缮南宫”。
《后凉录》记载:“(吕)篡召吕弘妻及男女置东宫,厚抚之”。
晋书·张重华传》记载:“永和二年(346年),重华即位,尊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居永训宫;生母马氏为王太后,居永寿宫”。
凉州记》记载:“吕篡明光宫在渐台西,以金玉珠玑为帘箔”。
《三辅录事》卷二记载:“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表明姑臧城市建筑有国王和王后处理政务与居住的宫、殿、寝;有举行大典、宴请宾客和作为书斋用的堂、坊;有用于宗教信仰的观、寺、塔;有祈求平安、供浏览观赏的楼阁、池、台。
临渊池、闲豫池、灵泉池、万秋阁、紫阁、逍遥园现已荡然无存,但保存下来的灵钧台、海藏寺、罗什寺、大云寺等建筑,依稀可寻昔日古建筑的特色。
参考资料
北方名都姑臧城.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8-04-02
姑臧城探究.中国财经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9 09: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城市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