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肝炎
病症
妊娠加重肝脏负担,妊娠合并肝炎孕妇死亡率增加,合并妊高征时产后出血发生率升高,并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围产儿死亡率增高。
病因及常见疾病
在妊娠早期患病,可加重妊娠反应,恶心、呕吐均较重,甚至出现脱水、酸中毒。在妊娠晚期得病时,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高,出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甚至抽搐,可严重威胁母婴生命。由于肝脏功能损害,机体内的凝血机制受影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较高。发生肝炎后未能充分休息和适当治疗,产程中的出血和施用麻醉药、产妇恢复迟缓,均可影响急性肝炎的痊愈,存在着转变为慢性肝炎的可能性。此外,产后恶露延长、奶汁分泌不足、月经过多等情况也较多见。
孕妇患肝炎后对胎婴儿也会产生影响。在妊娠早期得病时,新生儿的畸形率无明显增加。但晚期患病时,早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的死亡率明显增加。现已证实,无症状的乙肝抗原携带者,新生儿出生时呈抗原阳性者约5%~7%,可能是经胎盘传播。如在妊娠后期患病,胎儿及新生儿的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20%~30%。严重问题是染上乙型肝炎病毒的婴儿中的大多数,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生病毒性肝炎,或表现为慢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后者中的少数孩子,他们血液中的肝炎病毒可消失,但多数则可在以后漫长的生命过程中变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
鉴别诊断
(一)妊娠剧吐引起的肝损害妊娠剧吐多见于第一胎孕妇,初为一般早孕反应,但逐日加重,至停经8周左右发展为妊娠剧吐,由于反复呕吐和长期饥饿,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脉搏增速,体温上升,血容量减少,甚至肝肾功能受损,出现黄疸,血胆红质和转氨酶增高(SB<68.4μmol/L,ALT轻度升高)尿中出现酮体、蛋白和管型。但在补充水分,纠正酸碱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后,病情迅速好转,肝功能可完全恢复。肝炎病毒抗原系统血清学标志可协助鉴别。
(二)妊高征引起的肝损害妊高征的基本病理生理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各脏器均可累及。当动脉痉挛致肝脏供血障碍可引起肝损害。此类患者在肝损前已有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血清中ALT、AST、碱性磷酸酶、胆红素轻度或中度升高,肝脏可轻度增大和压痛,也可出现腹水,但消化道症状不明显,一旦妊娠结束,可迅速恢复。
HELLP综合征是妊高征肝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有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三大特征。临床典型表现为乏力、右上腹疼痛不适,近期出现黄疸、视力模糊。有时并发抽搐,牙龈出血和右上腹严重疼痛,也有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或便血者。母儿围产期病死率高。故凡是妊高征患者,均应常规检查血小板和肝功能,以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三)急性脂肪肝本病少见,发病率为1/万,常发生在妊娠35周后的初产妇。其临床表现与爆发性肝炎极相似。早期仅有恶心、乏力、不适等一般症状。伴有黄疸及上腹痛。1~2周后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少尿、DIC、肝肾衰竭、肝性脑病、昏迷和休克。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低血糖,血清胆红素升高,但尿胆红素阴性。ALT升高,但一般不超过500U,而急性肝炎常在1000U左右。B超可见肝区弥漫的密度增高区,呈雪花状强弱不等。正确的诊断应是肝脏组织学检查,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中央区肝细胞内充满小的脂肪空泡呈蜂窝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而爆发性肝炎肝脏组织学检查大片肝细胞小叶坏死,超声波示密集微波,示波衰减。
(四)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是一种在妊娠期出现瘙痒及黄疸为特征的合并症,占妊娠期黄疸的1/5,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大多数学者认为雌激素升高是产生ICP原因,本病有家族性发生的倾向。临床特点是在妊娠中、晚期出现全身瘙痒,继而发生黄疸,持续至分娩后迅速消失患者一般情况较好,ALT及AST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一般不超过85.5~137μmol/L(5~8mg/dL),呈阻塞性黄疸表现,血中胆酸盐明显升高,可达正常的10~100倍,且较症状出现早,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ICP对妊娠的影响主要是早产及胎儿宫内窘迫,可导致死胎、死产和产后出血的发生。本病易与妊娠期出现的伴有黄疸的肝病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五)药物导致的肝损害 孕妇因服药发生肝损害或(和)黄疸病例以较非妊娠期多,可能与雌激素影响胆红素排泄有关。妊娠期易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氯丙嗪、巴比妥类镇静药、三氯乙烯、氟烷等麻醉药、红霉素、四环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性肝损患者均有用药史而无病毒性肝炎接触史,用药后很快出现黄疸和肝损,常伴有皮疹、皮肤瘙痒、蛋白尿、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消化道症状较轻,转氨酶轻度升高,停药后多可恢复。必须注意的是妊娠期使用四环素(日使用量>2g)数日,可引起急性脂肪肝、肝功能衰竭,有时伴胰腺炎,严重消化道出血、休克和昏迷死亡。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急性期白细胞常稍低或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有异常淋巴细胞,但一般不超过10%,慢性肝炎白细胞常减少。急性重症肝炎则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可显著增加。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可减少。
2.肝功能试验
(1)血清酶测定血清酶的种类繁多,主要检查反映肝实质损害的酶类。根据国内经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羧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更灵敏,应用也更广泛,虽然其特异性不强,但如能除外其他引起升高的因素,特别是当数值很高时(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持续时间较长时,对肝炎的诊断价值很大。
AST有两种,一种位于细胞质的ASTs,另一种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重症肝炎时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的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多时,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2)其他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的测定可用于判定重症肝炎。如注射维生素K后仍明显异常,常表示肝细胞组织严重受损,预后不良。此外如胆固醇、胆固醇酯明显降低,亦常提示预后不良,血氨测定有助于肝性脑病的诊断。
血清学及病因学检测
1.甲型肝炎
(1)病原学检查在潜伏期后期或急性早期,可检测到HAV病毒与抗原。
(2)血清学检查测定抗HAV抗体,常用RIA和EIA法,可分别测定抗HAVIgM和IgG抗体。抗HAV-IgM急性期病人发病第1周即可阳性,1~2月抗体滴度和阳性率下降,于3~6月后消失,因此对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特异性高。抗HAV-IgG在急性期后期和恢复早期出现,持续数年或以上,主要用于了解过去感染情况及人群中免疫水平,对流行病学调查更有意义。
2.乙型肝炎
HBV抗原—抗体的测定人体感染HBV后,血液中可出现一系列的HBV有关的血清学标志,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常用的标志有HBsAg、HBcAg和HBeAg及其抗体系统。测定方法以RIA和EIA为最灵敏。
(1)HBsAg和抗-HBs的检测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其滴定度随病情恢复而下降,慢性肝炎、无症状携带者可长期检出HBsAg,但HBsAg的滴度与病情无平行关系。HBsAg为病毒表面外壳,无传染性。血清中抗-HBs阳性,提示有过HBV感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血清中出现阳性表示机体有免疫力,不易再次得乙型肝炎。此外,乙型肝炎预防接种后,检测抗-HBs是评价疫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2)HBeAg与抗-HBe的检测由于HBeAg是核心抗原的成分,其阳性和滴度常反应HBV的复制及判断传染性的强弱。急性乙肝时HBeAg呈短暂阳性,如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在慢性HBV感染时,HBeAg阳性常表示肝细胞内有HBV活动性复制;当HBeAg转阴时,伴抗HBe转阳常表示HBV复制停止。抗HBe出现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可持续较长时期。抗HBe的出现意味着血清中Dane颗粒少或无,传染性低。
(3)HBcAg与抗HBc检测应用电镜和免疫酶染色技术可检出肝细胞核内的HBcAg。一般认为,血清中无游离的HBcAg,故不能直接从血清中测定HBcAg,但可从血中找Dane颗粒,用去垢剂脱去Dane颗粒的蛋白外壳,暴露出HBcAg,以已知的抗HBc用酶标法可检测HBcAg。HBc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反映血清中Dane颗粒数量与DNA多聚酶关系密切。抗HBc包括抗HBc总抗体、抗HBcIgM、抗HBcIgG。抗HBc出现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复后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滴度则逐渐下降。慢性HBV感染者,抗HBc持续阳性。单项抗HBc阳性表示过去可能感染过HBV,需与其他标志结合起来判断,分别测抗HBcIgM和抗HBcIgG更有意义。急性乙肝病人抗IgM呈高滴度阳性,特别对于HBsAg已转阴的病人(窗口期),抗HBcIgM阳性可确诊为急性乙肝。抗HBcIgG出现时间较迟于HBcIgM,主要见于恢复期和慢性感染。
(4)前S1、前S2和PHSA受体(与多聚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能力)均为HBV的外壳蛋白,其阳性率和滴定度与HBsAg滴度、HBeAg、HBV-DNA呈正相关,可作为HBV感染的新标志。血清中前S1抗体阳性是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因抗-前S1在乙肝潜伏期出现,前S2抗体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血清中抗-前S2是肝炎复制期的指标。
病毒标志
(1)HBV-DNA的检测应用DNA分子杂交和PCR技术测定,HBV-DNA阳性表示体内有HBV复制,对本病确诊和抗病毒药物疗效考核有参考意义。
(2)DNA多聚酶检测为HBcAg核心成分,DNA多聚酶(DNAP)阳性为HBV存在的直接标志之一,并表示体内病毒在复制。
3.丙型肝炎
现如今HCV体外培养系统还没建立,还不知道HCV抗原的全部免疫学特征,并由于病毒变异和血清标志水平低微,故HCV的检测困难。血清抗原低于现行方法的可检出水平,只能检出抗体。
(1)抗HCV检测血清中出现HCV抗体可诊断为HCV感染。现如今抗-HCV试剂分别来自各个基因片段,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亦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如抗体阳性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或是既往感染,不能确定感染已痊愈还是仍携带病毒具有传染性,故对每一检测报告的解释,需要密切联系临床,并要熟悉各种试剂的特点、意义、价值和限制。判定发生困难时,还需用PCR法检测HCVRNA来确定。
(2)HCVRNA检测检测血清抗体不是病毒血症的直接证据,近年来采用反转录RNAPCR检测血中HCV-RNA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阳性出现早。应用较广,可检测组织和体液中RNA,但操作程序较复杂,技术要求严,检测成本高,只限于有条件实验室进行研究。
4.丁型肝炎
HDV是缺陷性病毒,只能依附HBV感染而复制和表达。而丁型肝炎无特殊临床特征,遇下列情况应考虑:HBsAg携带者急性肝炎发作,急性肝炎有双相转氨酶升高,乙型慢活肝但无HBV复制,原有乙肝合并重型肝炎或肝衰竭,主要诊断根据血清内病毒RNA、HDAg、抗HDV抗体和肝组织内HDAg和病毒RNA测定,但以血清学方法测抗原和抗体最普通。
(1)HDAg当患急性肝炎时,血清HDAg出现于潜伏期后期和急性期早期,以后很快消失,慢性感染时,用RIA或EIA的检出率极低,但用免疫印渍法测定仍可检出,或当抗HDV出现后转阴,但肝脏内持续有HDAg。
(2)抗HDV分别测定HDV-IgM和抗HDV-IgG。急性HDV感染时,临床症状出现数天后,抗HDV-IgM出现阳性,一般出现2~4周,抗HDVIgG随后阳性。二者抗体的滴度一般不高。慢性HDV感染时,抗HDV-IgM持续阳性,并伴有高滴度的抗HDV-IgG。测定HDV-IgM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其滴度的下降和增高,往往表示病情的缓解和进展。
(3)HDV-RNA用分子杂交技术、核酸印迹试验或PCR法可测定血清和肝脏内病毒核酸的存在。
5.戊型肝炎
(1)粪便病毒检测从潜伏期和急性期初期的病人粪便中,急性和恢复期血清处理后,可用免疫电镜(IEM)检测到27~34nm病毒样颗粒。
(2)特异性抗体测定患者急性期血清内含有高滴度的IgM抗体,在恢复期病人血清内可测出低水平的IgG抗体。
治疗原则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孕妇,要积极治疗,以预防向重症发展。在妊娠期,一定要充分休息,保证足够的营养。孕妇患肝炎后要不要终止妊娠要慎重考虑。不要情绪闷郁思想过度紧张。切勿道听途说,偏听偏信自行医治,也不应四出求医,滥用中西“保胎”、“护肝”药物。要尊重和相信科学,应该尽早去医院诊治,根据医生的意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般来说,为减少畸形,妊娠早期最好做人工流产术;妊娠的中期、晚期发病者,均不宜终止妊娠,因为此时应用任何药物或进行引产,均加重肝脏的负担。晚期患病对孕妇及胎儿影响较大,故宜加强治疗,严密观察,防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分娩期应配新鲜血并预防产后出血。
由肝炎孕妇分娩的婴儿,应采用勿与急性肝炎的母亲密切接触,勿予母乳喂养,而用人工喂养的办法来减少婴儿患肝炎的机会,婴儿出生后,应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1:43
目录
概述
病因及常见疾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