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俗称“海神娘娘”,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妈祖是闽南文化的灵魂,妈祖是闽南人
历史渊源
妈祖海神信仰是在百越海洋社会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妈祖最初是福建湄州岛疍民社会中的一个女巫。南宋廖鹏飞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被认为是目前有关妈祖资料中最早的一篇,文载:“姓林氏,湄州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载:“当地有所谓仙妃庙三座,其一顺济,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顺济谓州林氏女,能知人祸福,即妃也。”《宋绍熙莆阳县志》亦称妃为“里中巫”。
福建信巫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朝以前,闽越土著就崇信巫道。各地还有许多男巫或女巫,这在各地方志文献中屡见不鲜。显然妈祖是因事巫灵验而受到众多迷信者的崇拜。妈祖“羽化”后,百姓立庙奉祀,崇拜者相信她的存在,遇事仍进庙祈祷,结果“有祷必应”。妈祖是从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发展过程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成为闽台海洋文化及东亚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唐宋时代,中原汉人移民与福建沿海闽越后裔展开大规模的文化互动,而掀起了造神浪潮,地方神女被引进至当时海外交通大港泉州,宋代始被加封,元代确定为海神,使人们对妈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转变,逐渐由女巫变成女神,更加崇信妈祖的神力,使得百越后裔的海洋人文获得了在宗教信仰层面上的大发展。
疍民崇拜妈祖,凡有疍民渔船聚泊的港口,其附近都建有天后庙。早些时候,渔民们在海上漂泊,以船为家,所以每只船上都供有妈祖神像,渔民或商人下海远航时,必然到妈祖神像前摆上祭品、焚香礼拜、祈求平安,渐成一种惯例。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在海上讨生活的渔民们往往很难预防变幻莫测的恶劣气候带来的灾难,于是便企盼得到神灵保佑。千百年来,渔民们都深信着一位“海上女神”,深信她能踩席渡海,护佑自己海途一帆风顺,深信她能力挽狂澜,救己于危难。她,便是四海共仰的“航海保护神”——妈祖。
“妈祖”的名称起源于福建闽南地区,所以闽南的妈祖信俗十分广泛,闽南妈祖分灵庙的数量当在几百座。祭祀妈祖的庙有多种名称,有“妈祖庙”“天后宫”“天妃宫”“娘娘殿”“天母宫”“圣母庙”等。后来随着福建人口的外迁与水上交通的辐射,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被传播到全国各地。
广东潮汕地区妈祖文化兴盛,目前共有祭祀妈祖的场所超700处,因为当地居民较多从事海洋生产而由此产生的海神信仰。潮汕人以出海捕鱼为生,古时有‘行船走水三分命’的潮汕民谚,潮汕人把妈祖文化引进来,把妈祖作为解危救难、海上守护神的化身。
广西北海疍家人有祭海民俗,渔民出海前都要到北海妈祖庙来求妈祖保佑他们一帆风顺,这就形成了传统的祭海习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妈祖在古时候随闽粤一带渔民传播到海南岛,海口、澄迈、三亚一带,广大渔民普遍信奉妈祖,每一个渔港都设有妈祖庙(天后宫)等,渔民出海之前必来拜祭,以求平安。
客家地区妈祖崇拜也成了普遍现象,妈祖从海上来到山区,在客家先民的口传身授的过程中,妈祖已有扑救山火、保赤护婴、保境安民、扶助功业、减灾救疫、防旱防涝等多种功能。在一些地方,妈祖还有为青年男女婚配的功能。如果哪个妙龄青年想找一个如意的心上人,那么到天后宫去吧,祈求妈祖娘娘保佑,定会遇上自己心爱的人。这时的妈祖其实已不是当初海上的妈祖,而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天后。
到了清朝,随着“下南洋”风气的兴起,出洋过番的人也成为了妈祖的“追随者”--为了自己能够平安到达东南亚,他们也会在出海之前祭拜妈祖。而随着华侨不断外出,妈祖文化也随之远传。时至今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东南亚各国之外,像法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地均有妈祖庙。现今,妈祖信俗拥有2亿多信众和5000多座妈祖庙。
文献记载
宋朝时期,《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郡城东宁海之旁,山川环秀,为一方胜景,而圣墩祠在焉。墩上之神,有尊而严者曰王,有哲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既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以妥之,宣和壬寅岁也。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此文主要描述妈祖各种显灵传说,以及信众为其立庙。)《夷坚志·卷九·林夫人庙》记载: “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气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在兴化境内名叫海口的地方,原来有座林夫人庙,不知建于何年。祠宇虽然不大,但该神一向以灵验著称。凡是来往于海上的客商,都要先到林夫人庙占卜祷告,祈求保佑后才敢出海。据说有人在大洋中遇到险风恶浪时,曾经向空中跪拜哀告,乞求林夫人显灵。果然看到一位女神降于篷船的桅杆之上,化险为夷。)《莆阳比事》记载:“湄洲神女林氏,生神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妈祖籍贯是湄洲,生前能言人吉凶祸福。)《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祠祀三·外郡行祠·顺济圣妃庙记》记载:“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庙祀之,号通贤神女,或曰龙女也。”《仙溪志·卷五·三妃庙》记载:“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
元朝时期,《四明续志·卷九·祠祀篇》引《天妃庙记》:“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祐间,邑人祠之,水早疠疫,舟航危急,有祷辄应。”《元史·祭祀志》记载:“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日灵慈。”
清朝时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引《金台纪闻》 :“天妃宫,江淮间滨海多有之。其神为女子三人,俗传姓林。所祀者,海神也。元用海运,故其祀为重。”《莆田县志》记载:“康熙二十年,舟师南征大捷,提督万正色以妃灵有反风之功,闻于朝。诏封昭灵显应仁慈天后,遣官致祭。”《陔余丛考·卷三五》记载:“张学礼《使琉球记》又云天妃姓蔡,闽海中梅花所人……吾乡陆广霖进士云: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士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害,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
文化特色
妈祖信仰习俗简妈祖信俗,2021年11月,妈祖信俗入选“福建文化标识”。
关系说明
史料索引
形象评价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祗中,关帝,观音,妈祖是信众广泛的大神,它们的信仰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长盛不衰,并拥有广泛的信众,遍跨许多国家。其信仰崇拜的原因在于人避灾祈祷的功利实用目的和态度。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给人们精神支柱,起安定社会的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助于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现代化。(蔡少卿《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和妈祖为例》评)
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宋建晓《全球治理视野下妈祖文化的独特价值》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17:2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