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木偶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皋木偶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如皋地处江海平原,历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木偶之乡,提线、杖头、布袋、大灯彩、扇子木偶多种多样,木偶戏剧发展很早。
历史起源
如皋地处江海平原,历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木偶之乡,提线、杖头、布袋、大灯彩、扇子木偶多种多样。木偶戏剧发展很早,据现有资料记载,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如皋文人冒襄为纪念父亲冒起宗诞辰百年,曾邀木偶班与家乐同演于如皋冒家巷德全堂。如皋图书馆馆藏清代木版书《东皋诗存》中,记有一首观赏木偶戏的诗:“乱踏黄昏入醉乡,酒家楼上烛辉煌。登台漫作侏儒舞,过眼堪怜傀儡忙。唬笑正同真面目,优伶犹有旧冠裳。不须更说鱼龙戏,赢得逢场一举觞。”诗中所说的“侏儒舞”就是指的杖头木偶戏。可见当时的木偶戏演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相传如皋杖头木偶来自皇宫。说是清代中期从皇宫里逃出一个姓黄的木偶艺人,改姓为邝,隐居如皋,传授宫中杖头木偶制作和操作技艺。据史书记载: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2年,如皋杖头木偶戏班缪二麻子在如皋东部一带演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如皋丁西杖头木偶班与雪岸杖头木偶戏班相互取长补短,探讨表演艺术。发展到上世纪初,如皋有大大小小的木偶戏班上百个,主要分布在如皋东南部比较富裕的地区。每个戏班少则四五人,多则六七人,半农半艺或以演戏谋生。其中娄家班班主娄加如,其父娄元章、祖父娄高、儿子娄生福、孙子娄鹏都是杖头木偶戏艺人。娄家取名“新艺”班,李家取名“新盛”班,还有马塘的钱家班和雪岸的金国财、金竹华,两个金家班以及龙舌的杨怀爵班,在当时都是比较有名气的。1954年这些戏班合并成立了如皋县木偶京剧团,由娄加如担任团长。当时有成员18人,其中包括操纵演员、说唱演员及乐队。他们的活动区域除了苏北以外,还到江南、上海、山东、浙江、安徽等东南沿海城乡搭台、扯蓬,演“蓬戏”。以后屡经变迁,于1989年成立了如皋市木偶艺术团,民间犹有零散的木偶戏艺人表演活动。
艺术特征
如皋杖头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载体,具有戏剧综合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一门成熟的舞台表演艺术。如皋杖头木偶的基本结构可以分四个组成部分:头部、身躯、举杆(俗称命杆)、签子。
过去木偶头部是用较轻的木头雕刻,改用纸浆脱胎、玻璃钢或海绵等制成,身躯部分过去是用一根木头衬在肩部,支撑住衣服就行,比较“写意”,而现时要求“具像”,用海绵、纸浆脱胎等制作。举杆用竹木制作。签子用竹条、钢筋制作。表演时,演员用右手握住举杆(即命杆),食指勾动眼线、嘴线和头线,嘴眼可以活动。木偶的身躯、头、颈动作主要就是依靠这个命杆,它是生命之杆。演员的左手操纵木偶的签子,控制木偶双手动作。双脚的动作要依靠其他演员来帮忙。
如皋杖头木偶戏演出传统戏曲,唱做念打均采用戏曲程式,角色行当、文武场人员基本齐备,演现代剧目引进灯光布景等现代表现手段,充分运用木偶表现技巧,乃至人偶同台演出,极大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如皋杖头木偶戏以其久远的传统艺术,精湛的木偶制作,神奇的舞美特技,出神入化的操作表演,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曾参加北京亚运会艺术节、中国第二届及第六届艺术节演出,并成功地出访韩国、泰国及罗马尼亚,参加欧洲第四届木偶艺术节获特别奖。
主要价值
1. 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2. 广大群众喜爱,特别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对于少儿艺术启蒙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引领作用。
3. 出国文化交流卓有成效。如皋木偶已参加国际木偶联合会,并出访过罗马尼亚、韩国、泰国等,世界各国用木偶形式交流演出,效果很好。
4. 木偶是工艺旅游品,是很好的文化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如皋木偶批量生产在广交会设摊位展销,出口亚、非、拉等国家。
参考资料
如皋木偶.如皋生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8 23:53
目录
概述
历史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