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是清代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作。此词通过客观地描写身边的环境以及强制自己入睡的无可奈何形状,表现出词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全词将思归之情用醉态表现,抒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写景境界阔大,气象独特。
作品原文
如梦令⑴
万帐穹庐人醉⑵,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⑶。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如梦令:
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
李存勖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穹庐:圆形的毡帐。
⑶“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⑷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创作背景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纳兰性德奉命出塞。征途中,他看到气象雄壮的营地,于是以奇景入笔,创作了这首羁旅思归的边塞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词写客地心情孤寂凄清思家欲归不得之苦,以他人醉梦酣甜与自己醒眼苦睁相对照的表现形态,加之深重的内心独白,强制自己入睡的无可奈何形状,使长夜辗转反侧于枕的形象,益发集中强烈地突出来。
“万帐穹庐人醉”,众人饱饮之后酣然入梦,一片寂静,寂静的环境最使孤寂心静的人难以忍受。以酒浇愁愁愈高,愁人酒后愁更多,不仅未醉,而且更清醒了,百忧俱来。“星影摇摇欲坠”,是暗示句,暗示清醒的眼前所见。夜已深,词人坐卧不宁中时光在推移着。这一句加重地暗示一个醒着的人的感觉。耳中白狼河流湍声,他又用“乡心梦不成”归咎于客观环境的手法,怨自己的“归梦”被“河声搅碎”。眼前耳边全是如此令人心烦不宁好梦难成的情景。“解道醒来无味”,心知醒眼独对,苦思纷呈,实在其味酸涩,还不如睡下。然而却不能入睡,也不会有“归梦”,更不会得一个甜甜的有味的圆满之梦。词人没有说,但读至结句是完全能想像到的。“醒来无味”是十分沉重的话语。醒时无味,梦去又不成,那么“味”却应该是无味的。抒情主人公的情苦之浓之深,从中可见。
纳兰位居一等侍卫,清华贵胄,在世人看来生活该是多味得很,美得很的,不应该如此苦涩。这就是纳兰性德给后世留下的一个近乎大谜似的猜想余地,于是,人们对他“不是人间富贵花”的心态作出种种揣摩。从一首首词的“归梦”“乡心”等等的表述中,很清楚,纳兰伉俪情笃,他是一个多情种子。正是由此,其妻亡故以后,他难以自持,愈发觉得“人间无味”(《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一颗心沉浸于“重寻碧落茫茫”(《
沁园春·瞬息浮生》),写出了大量哀绝感人的悼亡词,这首词就将词人的心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名家点评
中华书局副编审盛冬铃:“这是一阕颇具特色的边塞词,景象与心境交织交感,既雄浑又悲凉。”(《纳兰性德词选》)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罗立刚:将思归之情用醉态表现,抒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可以说是这首最大的特点。整首词全以醉人、醉态、醉眼出之,“坠”“隔”“搅”“睡”“醒”等字,全由“醉”字逗出,而且,种种景观,也都因醉态而超出常理常态,不能不称之为奇章妙词。谭献《复堂词话》引周之琦语评纳兰词:“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之亚乎。”细读此词,确实能感受到几分北宋小令的风神。(《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与
朱彝尊、
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后人对其词评价很高。也能诗。有《
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