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则裕(拼音:hào wèn zé y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尚书·仲虺之诰》。
成语出处
《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好问则裕”。
成语典故
在古代,诰是统治者勉励下属的一种公文,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公文之一。《仲虺之诰》是仲虺所作,仲虺是商朝宰相。当时,商王已经把夏桀打败,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商王还是担心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为了宽慰商王,仲虺就写下了《仲虺之诰》这篇诰词,告诉诸侯及百姓,灭夏建商是大势所趋,天命所归。
据《仲虺之诰》记载,成汤放逐夏桀到南巢,心感惭愧。说:“我怕后世用我作话柄来评论这件事。”仲虺向成汤作了解释,仲虺说:“唉!上天生下人,人人都有欲望,没有君主天下会大乱。因此上天又生出聪明的人来治理天下。夏桀品德昏乱,使民众陷人泥涂火炭一样的困境。上天赐予勇气和智慧给君王,做万国的表率,继承大禹过去的功业。现在你要遵循大禹的法典,尊奉上天的这番大命!
“夏桀有罪,假托天意,以欺骗摆布民众。上天因此不喜欢他,代以我们商人承受天命,他因此丧失了自己的民众。轻慢贤人,依附权势,这种人实在众多。当时我们商人立国之初,就像禾苗中的莠草、粟粒中的秕子一样。小民和大人物无不战傈恐惧,无不怕陷人非罪,何况我们的品德言行,闻名于四方呢?
“佑护贤者,辅佐有德,彰显忠诚,效仿品良,兼并懦弱,讨伐昏昧,取代乱邦,轻慢将亡。追寻灭亡的原因,巩固我方,国家昌盛,万世永昌。
“品德越来越高尚,天下各国就会拥戴;志满自大,亲人也会离散。君王要勉力施行德政,对待民事要公平处理,用道义裁决是非,用礼法制约思想,把这种宽裕之风传予后人。我听说:‘能自己得到老师者就会成为帝王,以为人不如己者就会灭亡。’谦虚好问,所得就多;刚愎自用,所得就少。
“啊!要想有好的结局,在于善谋它的开端。推广礼法,灭亡昏暴。敬重上天,就可长久保有天命。”而“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正是仲虺在对比商王与夏桀的德行。
成语寓意
不学习便不能知晓知识,不提问便不能得到答案。做事只求一知半解是有危害的,有时候往往就因为不懂得那一点点奥秘而全盘皆输。好问则裕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正所谓“汝不如人,则恭敬而求教,不可掩饰护短;人不如汝,则谦和而逊让,不可鄙薄逞长”。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成语告诉人们,在遇到迟迟解答不出来的问题的时候,就要向贤人请教。只有这样积累学识,才会变得渊博精深。而自以为是的人,仅仅依靠自己片面的判断,对于事情的理解往往不全面。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好问则裕”指勤于向别人请教,学问就会丰富渊博。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运用示例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书》:“好问则裕,谓闻见广而德有余也。
明·赵维襄《拟宋以司马光知谏院谢表》:“好问则裕,决寸念之私疑;味甘药石,定天下之大本。”
清·黄彭年《答何小宋书》:“属吏幕友,广为咨访,好问则裕,迩言必察,大智有余,岂待彭年之傀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