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砚是指中国四大名砚中可以用来研墨;有砚池;造型为随形或简约古朴,线条流畅;选用高品质石料,以中国四大名砚的老坑石料最为贵重,下墨快,发墨如油泛的砚台。好砚为文人书画家所用,所以多追求个性,会有自己的铭刻文字。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端砚、歙砚、澄泥砚历来备受所重,古人书写工具主要使用毛笔,一方好砚便是终身伴侣。
简介
砚承载着古时候人们的文化寄托与欢乐。器以载道,砚不仅承载着每个时代的审美趋势,更是盛满名士圣贤对国家、民族、时代无比的爱恋。毛笔是中华名族的符号,毛笔书画是中国所特有,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研墨提笔书画,便是中国人的象征。
一方好的砚台是及不容易得到,文人书画家追求格物致知,修养身心。好砚承载着这个重要的过程,在造型上追求宋明风格,简约而实用,线条简练流畅;在石料上选用高品质石料以保证砚台的下发墨,其中以老坑石料为最;多追求风度的显现与个性的张扬,会在砚背或侧面刻有铭文。
研墨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耐力、磨练意志,静心领悟、修身养性的过程。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便是一方好砚,一方宝砚。
不能研墨的砚台就不能称之为“砚台”,只能叫做是石槽,与其用这样的“砚”还不如把墨直接倒在碟子之中或者碗之中,岂不更便捷。然肯定是相去甚远。研墨的过程,心要趋于清静,而不是在一种浮躁的心境下来创作。研墨的过程也是创作构思的过程,亦是修心养性的过程。墨一研,屋里面有一种墨的香气,满室雅香,还未书画,气势已在。
不妨弄一盏清水,选一块烟墨,寻一方有着岁月流痕的旧砚,轻轻的、细细的在砚台上磨一磨,任烟霞从手下流转。这时候我们或许融入到时空隧道之中了:同样一方砚,在不同的时代人的手上轻轻地消磨,体味耕砚的过程更像是在“耕心”,体会那般的细慢心性与平静,别样的文化脉络因此代代相传。
分析对比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以下为洮、端、歙砚石的对比:
注:墨条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钨钢刀:约7白钢刀:约6碳钢刀:约5)
从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较软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硬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石质名砚中,端砚硬度较软,所以发墨更好,而歙砚硬度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评价:“歙万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而洮砚硬度较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体调节到恰到好处。
好砚的选料
好砚在石料的选择上要求最高,多选用老坑石料,也有选用其他坑口石料,但在下发墨上远不及老坑石。
在砚石中,产自怎么样的坑口很关键,无论是在下发或是手感及颜色都是老坑比新坑好,当然价格也是老坑比新坑贵,老坑的形成更早,而新坑的形成则晚于老坑,石头品质,是新坑还是老坑,用肉眼很难分辨,但通过研磨可以辨认。老坑的砚石有纯净柔和的光彩,手感细腻,如触柔软细腻的肌肤,新坑的砚石一般没有光彩,也不及老坑的手感细腻。
四大名砚中三大石质砚,洮砚、端砚、歙砚老坑石料极为稀缺,存量非常稀少,望诸君对老坑之料珍之惜之,得之真可视为无价之宝。
洮砚
自唐代成名以来,
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现在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复洮砚石材产地洮州(今属甘肃省卓尼县),被封为赵土司管理矿区,洮砚被选为皇宫贡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够拥有,百姓只是听闻甚至难得一见。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可见洮砚老坑发墨不弱于端砚老坑(即下岩),但采集难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难获取。
郭培元《论洮砚》:“世人知洮砚之妙,至有胜端歙之处。自宋以后名隐而不显者,因地处边陲,得之不易,兼无专书著录之故,非才不良也,诚为憾事”。已道出洮砚虽有胜端、歙,但自宋之后
老坑石逐渐绝迹,得之不易。
洮砚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场上尤为明显。
《甘肃洮砚志》记载:“凡物产于舟车交经之区,则其名易彰,而播易远(诸如端、歙)。产于梯航难及之乡,则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欤!陇上鄙处西北(诸如洮砚),关山险阻,而彼洮石之绿沉泽腻天然胎孕者,实不幸产于斯土,则其名不若端与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与歙之远且速,自不待论,此洮石之一厄也。虽然,龙泉之剑,不能长埋于丰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于荆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况洮石之绿沉泽腻天然胎孕者,足为文房之至宝,足供秘阁之清玩者哉。用是虽产于陇上,前贤颇已歌咏,惟断章遗句,终不敌端与歙之专书记载,故虽有耽嗜砚石者,言及洮石之音声色泽,终属茫然。遂使市者以赝冒真,而洮之实不见,购者以赝为真,而洮之名不振,职此之故,虽有超类轶伦之质,竟不能与端、歙之石争短长于文房。”
书中详细介绍了
洮砚从来都不弱于端砚、歙砚,只因地处偏远地区传播力不足,地势险要开采难度大,历代战乱破坏较大,导致石材几近枯竭。市场流通劣质石材,以次充好,以赝冒真,喜好洮砚的人常因此失望,听闻洮砚的人也更是茫然。
洮砚的升值空间
1、稀少。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
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矿带运动复杂,很难形成岩石层,储量极少。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2、随着文化回归,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使用、送礼、收藏的需求都在扩大,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3、市场供应紧缺。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使得很多喜欢洮砚的人误解,收藏数百方作品而无一方老坑洮砚的人也是有的。随着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更会一砚难求。
端砚
端砚诞生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唐代中期就已开坑取石,至今断断续续开采了1200多年。因老坑位于西江水平面以下,每年到枯水季节方可抽水采石。老坑砚石质地为端砚众坑之冠。石质细嫩、滋润,叩之木声,有“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之优点。砚石呈紫蓝带青色;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冰纹、火捺、金银线、翡翠以及石眼等。2000年政府停止开采。现如今已见不到老坑料,得之便永久珍藏,为保证石材的升值,很多已不会用于制砚,只是珍藏。
歙砚
歙砚开凿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同样如鹅卵石大小尺寸的歙砚,老坑的价格为6000左右,而新坑的只需500左右。歙砚的老坑是指龙尾山系古坑道的四大名坑,包括罗纹坑、眉子坑、水舷坑、金星坑。江西省婺源县据史料记载,研山村开采砚唐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就已形成开采高峰,加之最近30年的疯狂开采,歙砚老坑也面临枯竭。
四大名砚中三大石质砚,端砚、歙砚、洮砚老坑石料极为稀缺,存量非常稀少,望诸君对老坑之料珍之惜之,得之真可视为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