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注》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以甄士隐的口吻写的一首诗歌,见于《
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念了一首《
好了歌》后,甄士隐对《好了歌》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就是这首《好了歌注》。《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画出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大家族兴衰荣辱迅速传递的历史图景。在这里,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政治风云的动荡、变幻,以及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失望等时代性特征,在歌中表现得清清楚楚。
作品原文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1;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2,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3。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4,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5。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6。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7;择膏粱8,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9!因嫌纱帽小10,致使锁枷扛11;昨怜破袄寒12,今嫌紫蟒长13。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14;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15!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如今的枯树衰草,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喝酒享乐的歌舞场地。曾经豪华的房屋已是蛛丝遍布,可惜那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往日富贵无双,如今怎弄得两鬓白如霜。旧人故去新人来,逢场作戏到头一梦的荒唐无聊。金银满箱,转眼沦落成乞丐受人指责。还在感叹他人命薄,哪知自己也落得这般下场。虽然对儿子教导有方,也不能保证他将来不会做土匪强盗;为女儿寻求好的女婿,谁能想到最后却沦落于烟花巷?不满足官职大小,最后只把枷锁扛。昨天还一贫如洗,只有破袄难以御寒。今天却大富大贵,紫蟒都嫌长。人生就像一场戏,你刚唱完,我就登上场来,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曲终人散后,蓦然发现,自己忙忙碌碌一生都是在给别人缝制嫁衣,白忙活一场。
英文译文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籍河北丰润(一说辽阳),满洲正白旗包衣。自曾祖辈曹玺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后其父
曹頫因事获罪,家道衰落。晚年居京师西郊,贫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历经十年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反映贾府这一贵族大家庭由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揭示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众多人物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悲剧命运,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据称先后曾增删五次,但未成全书而卒;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创作背景
《红楼梦》开篇不久,
甄士隐家破人亡,贫病交迫,光景难熬。一日上街散心,遇一跛足道人念《好了歌》。甄士隐听了跛足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省悟到儒家传统人伦观念的致命缺陷。受道教超然态度的感染,他当场做了这首歌,自称替《好了歌》作注解。
诗文赏析
这首《好了歌注》,是所谓有宿慧(佛家用语,指超越常人的智慧,认为这种智慧是宿世即前世带来的)的乡宦甄士隐,为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加的注解。解完后跛足道人认为“解得切”。那么,这首注与《好了歌》的思想观点完全一致是无疑的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词条内姑且先用串讲的方法,按照诗的前后顺序,逐一进行赏析:
“陋室空堂”至“曾为歌舞场”,“陋室空堂”“衰草桔杨”,是眼前的一片衰落景象:房子是破旧的,厅堂是空荡荡的,久未整修的草地、无人管理的树木,一片枯萎荒凉。可就是这荒凉破败的陋室空堂,当年却是那样地煊赫气派:一家几代人都在朝廷作官,上朝用的笏板堆满了牙床;也就是这长着衰草枯杨的荒野,却正是当年灯火辉煌、美姬蹁跹的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句感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转瞬间繁荣处冷冷清清,寂寞处又熙攘喧哗。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句,是在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驻。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句,感叹夫妻情爱如蒲苇,柔韧一时,终难长久维系:昨天才在黄土陇头送走了亡故的亲人,今天红灯帐里又和别人结成了夫妻。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句,慨叹富贵如浮云:纵使是金银满箱,也挡不住一场变故,转眼间沦为乞丐,遭到世人无情的唾弃与诽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句,极言生死难料,不测难防。说不定刚刚在感叹别人命短,却不料回来后自己也一命呜呼,赶赴黄泉。
“训有方”至“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说明世间作父母的都对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但却不一定尽如理想,受到良好教育的保不住去作强盗;想挑一家富贵翁婿的说不定竟流落到万人践踏的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这是两组强烈的对比。前组讲贪得无厌,嫌官小而不择手段地往上爬,以致落到了“扛锁枷”当囚犯的下场;后者却说刚脱下不能御寒的破蟹,却又“嫌”起了紫蟒太长。作者用了一个“怜”和两个“嫌”字,道出了人没有满意的时候,纵使紫蟒加身,也还是有可“嫌”之处。因而,接下去就引出了全诗结论: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里的所谓他乡故乡,和一般的说法不同。作者把现实人生比作暂时寄屠的“他乡”,而把超脱尘世的虚幻世界,当作人生本源的“故乡”,“乱烘烘”地你来我往,个个都在为功名利禄、姣妻美妾、儿女后事而操劳奔忙,而忘掉了人生的本源,是错把他乡当成了故乡。到头来都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白白地为别人空忙一场。
这首诗,主要的修辞手法是对比。诸如:陋室空堂——笏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结满蛛丝的雕梁——糊着绿纱的蓬窗,脂浓粉香——两鬓成霜,训有方——作强梁,择膏粱——流落烟花巷,破袄——紫蟒,等等。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强烈不满,在客观上反映了封建末世地主阶级内部激烈、尖锐的斗争和日趋没落的现实状况。所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对“笏满床”和“金满箱”这些权力和财富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加以任何批判,只是说这些东西不可能长久地占有,因而不值得追求;并连同“人生短暂”的自然规律,和“训有方——作强梁”等并非普遍的社会现象,都引向追求超脱尘世的虚幻世界——故乡,从而完全否定了人类对现实幸福追求的意义。至于劝说那些迷恋地主阶级腐朽生活的人,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去追求那超然物外的神仙生活,这显然是收效不大的。
因此一般来说,曹雪芹这种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无疑是他世界观消极部分的反映。但他的整个《红楼梦》一书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一首诗和其他一些地方所表现出的不足与矛盾,并不能掩盖《红楼梦》这部伟大巨著的熠熠光辉。这首诗和《好了歌》在思想倾向上也出于一辙。
音韵特点
《好了歌注》并非格律诗。从形式和节奏上看,它比较接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曲。但它也具有明显的诗词特征,如有对仗、有押韵等。如第五句的“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是汉语诗歌典型的对仗句。还有前两句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也可算作对仗。就用韵来说,通篇只押一个韵,韵脚押在ang上。从整体上讲,这首歌很讲究诗歌的音韵美。
出处原文
……
可巧这日拄了拐扎挣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狂落拓,麻鞋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叫《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夙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悟彻,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注解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就请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粱,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大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的搭裢抢过来背上,竟不回家,同着疯道人飘飘而去。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封氏闻知此信,哭个死去活来。只得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访寻,那讨音信?无奈何,只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帮着父亲用度。那封肃虽然每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这日那甄家的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得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了!”丫鬟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过去,俄而大轿内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来了。那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儿好面善?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县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