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祭典
传统民俗
女娲祭典,流行于河北省涉县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传说,女娲的生日是农历的三月十八,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来自全中国各地的人们到这里来朝拜女娲。清嘉庆《涉县志》载:“季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娲皇宫)。各得其所愿欲。自是,西而秦晋,东而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里扶老挈幼,享献唯谨,金鼓欢呼之声震动山谷,迄今千有余年。”这期间,更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从北齐建立娲皇宫开始,就有了初具规模的庙会,经历了各朝各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庙会规模不断扩大,到清朝时达到了顶峰。
主要活动
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是娲皇宫庙会。这期间,来自全中国各地的汉族民间祭祀便以摆社的形式呈现出来。到三月十八,就会有百余人被组织起来,带上全套的祭祀设备,到娲皇宫进行祭奠。祭拜活动主要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主题以颂扬人类的始祖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要内容。
在十多米高的女娲像前,九鼎、八簋、九爼等中国传统最高规格的祭祀礼器被整齐地摆放着,祭品不但包括猪、牛、羊三牲太牢,而且还有核桃、柿子、苹果、葡萄等代表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水果。
除了有这些集体形式的祭拜外,从三月初一开始,各地的零散人员也都云集到娲皇宫,祈禳还愿,整个三月间,人流不断。祈禳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求福、求寿、求才、求前程、求子、求平安等;形式多种多样,有坐夜、打扇鼓、撒米、结索开索、披红、垒石子、结红布、绑娃娃、开锁等。还愿,就是在祈禳时许下的愿望得以实现,带上祭品、香纸等物,到娲皇宫来拜谢娲皇娘娘。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女娲传说是华夏民族古史开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女娲是人们传说中的祖先,代表华夏的童年时期。在中国古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女娲祭典期间,来自晋、冀、鲁、豫4省的数万观众前来参拜,并有海内外华人前来寻根问祖。女娲文化是根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女娲祭典期间朝顶祭拜、求婚求育、许愿还愿、戴锁开锁、坐夜陪神、舞蹈唱经、撞钟求吉、祈福问寿等众多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对搜集研究女娲民俗的历史、现状与文化内涵,更有重要价值。
女娲祭典形成了固定的祭祀仪仗、程序等形式和内容,构成了奇特的民俗文化事象。其中的迓鼓、寺庙音乐、赛戏、扇鼓舞等,对挖掘、研究古代鼓乐、吹奏乐、仪式戏剧、祭祀舞蹈历史和价值等有重要的意义。
传承状况
现在女娲祭典日趋式微,民祭的道具、乐器及仪式过程只有几位老人还掌握详情,人生礼俗等内容不断淡化,急需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张乃林,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5-2987,河北省涉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涉县文化馆获得“女娲祭典”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女娲祭典项目保护单位涉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4年9月24日上午,邯郸市涉县在娲皇宫景区补天广场举行甲午年女娲祭典活动。
2017年9月2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涉县娲皇宫管理处承办的“中国·涉县丁酉年女娲祭典”在娲皇宫补天广场举行。
2018年9月30日上午,由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邯郸市女娲文化研究会承办的2018(戊戌)年女娲祭典活动在涉县娲皇宫补天广场举行。
2019年2月18日—21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涉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涉县春节民俗展演暨女娲文化研讨会,在涉县拉开帷幕。
文化轶事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在天地间残存的浊气逐渐化成鸟兽鱼虫,使这个世界顿时充满了些许生气。
在这个茫茫的原野上,有一位名叫女娲的女神,她见原野上只有野兽、鱼虫,没有跟她一样的,她常常跟鸟兽鱼虫倾吐自己的心声,但是它们根本就听不懂自己的话;她坐在池塘边上,对着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发呆。忽然间,有一片树叶落到水池中,她的影子也随之荡漾起来。顿时,她的心结打开了,她缺少了同类的存在。想到这里,她马上用手在池子里挖了一些泥土,跟水一起和根据水池子里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
就这样,女娲捏出来一个跟自己的模样差不多,但是比自己小很多的东西,捏完之后放在地上,竟然活了。她给这些小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叫“人”。
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加热闹,女娲又造了很多人。而且,她为了让人能够繁衍后代,教会人们进行男女婚配,进行对后代的繁衍。后世的人们便把女娲称为大地之母、创世神、始母神。
参考资料
女娲祭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1 10:10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主要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