奭良
清史馆清史协修
奭良(1851-1930),字召南,镶红旗满州人,裕瑚鲁氏。贵州按察使承龄之孙,赵尔巽的表侄。屡试不举。早年颇负诗文,有“八旗才子”之称。历任数省道员,辛亥革命后去官。熟悉清史掌故,著有《野棠轩文集》、《史亭识小录》等。
人物生平
奭良(1851-1930),字召南,镶红旗满州人,裕瑚鲁氏。贵州按察使承龄之孙,赵尔巽的表侄。屡试不举。早年颇负诗文,有“八旗才子”之称。民国时期,应清史馆总裁赵尔巽聘,在馆有年,曾修订《清史稿》中的部分内容。他主要参与列传撰写并校订本纪,太祖、圣祖、世宗、仁宗、文宗、宣统六朝本纪均为其所辑。
注释:
奭:读音shì
部首:大(部外笔画12,总笔画15)
基本字义:1. 盛大的样子。2. 红色。3. 恼怒。4. 消散的样子。5.姓。
相关事件
参与《清史稿》的编写和修订。从各种记述清史馆内部分工的史料看,《太祖本纪》编纂可分为初稿撰写、校订复辑、总阅审改三个阶段,分别由纂修金兆蕃、邓邦述,协修奭良,总纂柯劭忞主持。
作品一览
奭良有书法和作品集流传于世。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一:奭良 信札。尺寸22.5*13cm。[img]title=奭良书法作品一 style=none src=78310a55b319ebc449fabd208226cffc1f17168d data-layout=block[/img]书法作品二:奭良 楷书七言对联。
规格:水墨纸本,墨色笺本,对联,立轴,屏轴,121×30cm,47.6×11.8in,约3.3平尺(每幅)
题识∶长吟抱膝齐三士,高节盟心楚两龚。实甫五先生鉴,奭良。 钤印∶野史亭
(注:该作品曾于2007年05月20日在瀚海书画专场拍卖;参展华辰2008年秋拍;于2011年1月9日,参加浙江骏成2011迎春艺术品拍卖会)
书法作品三:
作品名称:
《书札1开》
作品尺幅:30X28CM
书法作品四:书札
奭良撰,近现代写本2页1通 纸本
尺寸:25×17cm
书法作品五:对联
图书
奭良著有如下图书,原始版本为铅印本暨刻本。
历史评价
近代掌故大家徐一士称奭良“为馆中负责人物之一”。纂修张尔田称奭良“于满洲文献,十朝掌故,矢口指陈,不待翻检陈籍,惟论事刻深,喜与人立异,又文笔差弱,不长于编纂,至讨论之事,则时有独到也。”
奭良在清史稿的撰写和修编中做出了贡献。
赵晨岭出于“探讨清史馆学术组织状况和《清史稿》纂修的经验得失角度”,撰文着重分析了清史稿中的错误:
《清史馆未刊纪志表 传稿本专辑——本纪》第一册中依次收录了三个《太祖本纪》稿本,台北故宫文献编号分别为201000001、201000002和201000482(以下分称001、002、482稿本)。002稿本封面上注有“奭良覆编 金兆蕃覆勘 柯劭忞覆勘”的字样,意指该本为奭良重行编辑之后,又经过金兆蕃和柯劭忞复审。
002稿本扉页夹签上的字迹非常潦草,该夹签为柯劭忞亲笔所写。奭良这样评价柯劭忞修改的《太宗本纪》:“余见其横涂竖抹,不可辨识,盖就邓孝先原稿,粗加点窜,即付之馆中,馆中人不能识,请之柯,柯亦不辨识也。”
《太祖本纪》绝大多数史实错误都源于奭良的覆编过程中。当然,作为002稿本覆勘的金兆蕃、柯劭忞以及《清史稿》出版前的校对者也应负有一定责任,但主要责任应由奭良承担。
奭良在覆辑中并非只是对原稿简单删节,而是有所增补。庄吉发认为,覆辑本“内容主要是取材于《东华录》”奭良在增补中利用了其他史料,且并未仔细核对《东华录》。
奭良覆编本中的史实错误主要有两种,一为编纂错误,一为书写错误,其成因是由于在覆编、覆勘过程中忽视了诸稿对校,而《清史稿校注》也正是通过“以稿校稿,以卷校卷”的方式发现这些错误的。如果奭良、金兆蕃、柯劭忞中的任何一人能认真核对原稿,上述绝大多数错误都不会出现。结果不但编辑和审阅者没有这样做,连原作者在看到覆辑本时也没有和自己的初稿一起对照着细加推敲。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奭良的覆编及金兆蕃、柯劭忞的覆勘能够更为慎重,则《清史稿·太祖本纪》的编纂质量将有大幅度提高。考虑到当时修史面临的时局动荡、经费不济问题等客观条件,加上《清史稿》的最终定位只是一“稿”,我们不能一味苛责前人的修史态度马虎轻率,但其中的经验教训,确实可以为当前正在紧张进行中的清史工程所借鉴。
(资料来源:《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10:5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