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汀·巴里奥斯·曼戈雷
巴拉圭吉他演奏家
奥古斯汀·巴里奥斯·曼戈雷(Agustin Barrios Mangore,1885-1944)出生于圣胡安斯塔教区,巴拉圭吉他演奏家。
人物生平
1885年5月5日 生于巴拉圭的密西昂纳斯省圣胡安斯塔教区
1885年—1910年 进入同立专科学校学习
1906年 首次举行吉他演奏会
1910年—1915年 到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拉丁美洲国家演出
1916年—1931年 在巴西举行演奏会并结识了维拉·罗勃斯
1931年—1933年 到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墨西哥等国演出
1934年—1935年 在墨西哥、古巴、土耳其、德国柏林、西班牙等地演出
1936年—1939年 在中南美洲各国演出
1939年—1944年 在圣萨尔瓦多国立音乐学院任教
1944年8月7日 因心脏病逝世于萨尔瓦多,享年59岁。
人物轶事
据说,当一把吉他第一次放到小奥古斯汀的手里的时候,他就立刻拨弄出了非凡的声音。与此同时,巴利奥斯也会演奏巴拉圭竖琴,另外,他还有一项成就不容被忽视,那就是他高超的口哨技艺。
巴利奥斯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在音乐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才华。他的启蒙老师古斯塔沃·索萨·埃斯卡尔达(Gustavo Sosa Escalada)是一个对巴利奥斯一生影响很大的人物,他不仅教巴利奥斯演奏吉他,并且说服了他的父母把他送到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去正式学习音乐和吉他。1900年,巴利奥斯进入了亚松森的国立大学接受了三年的高等教育,并获得了该校的奖学金。除了音乐,巴利奥斯还非常令人敬畏的在如书法、绘画、诗歌、数学、哲学等等很多领域造诣甚深。在1906年左右,他举行了首场公演。到了1910年,他已经确立了其艺术大师的地位,并开始巡回表演了。
到1910年时,巴里奥斯已经确立了吉他演奏家的地位,他离开了巴拉圭前往阿根廷。并开始在拉丁美洲频繁演出。此后三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南美洲大陆,先后在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的主要城市举办了演奏会。他还曾出访智利、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巴拿马、哥伦比亚、古巴及海地。在1934年至1936年间,他还到欧洲的西班牙、德国和比利时巡回演出。1934年6月,萨罗莫尼、巴里奥斯夫妇从墨西哥乘船到古巴的哈瓦那。在这里,作为艺术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个月之后,他们开始了欧洲之旅。在欧洲演出受到的评价是:“巴拉圭的名手展示才能的特征是,他用令人惊奇的技巧演绎出美妙、完整的音乐意境和情绪。他是塞戈维亚甚至是上个世纪以前建成的美妙绝伦顶峰艺术的复活,他向我们重现了塞戈维亚式的美妙动听的音乐。巴里奥斯在皇家音乐学院的演出,再现了华丽的艺术乐章。”1939年巴里奥斯在圣萨尔瓦多国立音乐学院担任教授。
巴里奥斯生命中的最后四年,是在萨尔瓦多度过,他一边热心的教学,一边举行演奏会,同时还作曲。他生前并没有把他的作品系统出版,当问到他为了吉他专门作过几首曲子时,巴里奥斯说:约300首。现在流传下来的手稿大约有100首,已经出版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亲属生活
巴利奥斯的父亲,多洛特奥,是当时阿根廷驻巴拉圭的副领事,很喜欢弹吉他。他的母亲是一位教师,喜欢音乐以及其它很多艺术形式。所以,小奥古斯汀成长在一个音乐气氛很浓郁的家庭里。
作品赏析
《大教堂(La Catedral)》
全曲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D大调本属于节奏明快的调性,却展现出了略带忧郁的感觉。仿佛祈祷的人站在空旷的教堂中央,缓慢的度步,阳光从巨大彩色的玻璃中透过来,使宁静的教堂带上了斑斓而温暖的色调.
第二部分:这是属于天国的声音。庄重的和弦表现出最崇高的、不可违抗的上帝的律令。似乎在描写天堂的同时勾勒出了人间的疾苦。人世的苦难众多,但是低沉、稳健的低音区奏出了坚强甚至有些悲壮的音符:顶着风雨前进,这是我们的选择。这部分是最能够引起人内心的伤感同时又最能给予人力量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进入教堂祈祷的人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人都有各人的不幸,但是得到的答复都是相似的:因为上帝的安慰不会因人而异。
《最后的颤音(Una Limosna por el amor de Dios)》
这首《祈求上帝的怜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轮指乐曲。巴里奥斯晚年的时候,每天晚上回家都碰到一悲惨的老妇人乞讨,后来某一天再也没有见到,于是便写下这首曲子,而作者在一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此曲是巴里奥斯创作的最后一首曲子,而且通篇用颤音(轮指)演奏,因此又名《最后的颤音》。开首以极简单的分解和弦便勾勒出曲子垂暮的基调和祈祷的情绪,之后主旋律全部用颤音演奏,旋律起伏跌宕,极其感人,这颇能引起某种联想——一个孤独的身影,仰头问天,悯怀命运面前个人的卑微和渺小……如此想来便显得颇为沉重。
作曲技法
巴里奥斯的作曲技巧有5种风格:巴赫(John Sebastian Bach)的风格表情是巴罗克时期的风格,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气氛是古典风格,受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影响是浪漫派,乌恩·奥贝莱达的风格是轻快、甜美、有时伤感的感觉,那是一种有着强烈民族音乐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民族乐派的风格。
巴罗克、古典派、浪漫派、乌恩·奥贝莱达这些各种感觉的风格存在在这些作品之中,民族的情绪旋律和节奏、和声等作为源泉,形成了巴里奥斯音乐的特的特徵。有关民族风格以外的这4种风格,例如: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贝多芬(Luduig van Beethoven)的乐曲构成法影响结果成了他的风格。拉威尔(Maurice Ravel)受了李斯特(Franz Liszt)的钢琴那种称作语法的形式,样式的研究结果不但得到了新的表现手法,加入了民族歌谣的素材,多种形式的汇总后又得到提取,像这种风格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模仿,巴里奥斯通过感性对民族音乐素材唱出心声。
带有巴罗克风格的作品:《练习曲第3号》,《音阶与前奏曲》,《大教堂》,《练习曲第6号》,《B小调二重奏练习曲》,《前奏曲作品第5之一》,《G小调练习曲》。用小调全部快速琶音和音阶来表现是共同之处。从这种形式来考虑,比如: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帕鲁旦达》中的部分,《琉特琴前奏曲》等等……。
巴赫的写作方法从多声部对位法的部分痕迹中可以看到,例外的《D小调连音练习曲》使用了对位法的素材写法。但除去了低音,用单旋律的结构,这一点与巴赫为无伴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相同,巴赫用了巧妙的技法,二声、三声部的对位法,给人在单旋律中有立体感。巴里奥斯用数根弦弹奏快速琶音和旋律充实了音响效果,使用了吉他固有的特点。
古典风格的作品:《练习曲2号》,《C大调小步舞曲》,《古老的加伏特》,《交响曲似的快板》,《A大调连音练习曲》,《A小调练习曲》,《C大调小步舞曲第1号》,《E大调小步舞曲第2号》,《B大调小步舞曲》。在这些小步舞曲中有着莫扎特的气氛,但也能感受到虽没特定的作曲家风格可又有一些之外的古曲风格表情,在小步舞曲中,《B大调小步舞曲》给人有类似莫扎特旦威鲁旦伊梅恩托第17号的有名《小步舞曲》之感。《B大调小步舞曲》的结构I〔A-B-A〕~II〔C-D〕~III〔B-A〕,III结束部形式没有,另一方面,莫扎特的小步舞曲I〔A-B-A〕~II〔C~D〕~III〔和I同样〕。用直率的感情自由吐露的表现手法,用心来倾诉写出美好的小品这就是巴里奥斯,细致的结构是必要的形式,用古典派形式的奏鸣曲这种形式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交响曲似的快板》的第一乐章的题目是快板,捉住了情绪,有着有机的罗列又加了休悠的印象,结构也不是用三部形式的,小奏鸣曲和题目同样,形式与题目无关连,古典派的音乐结构性与巴里奥的感性好像不相容,这种固定的三部形式小步舞曲,巴里奥斯注入了自己自由的形式。
浪漫派的风格与巴里奥斯的本质部分相融合了,巴罗克和古典总的来说或多或少漂浮出浪漫派的情绪。特别是那些表现出浓厚色彩的是:《人形之梦》、《古老的梅古鲁》、《华尔兹练习曲第3号》、《祈祷》、《华尔兹等3号》、《纺织歌》、《C小调前奏曲》、《曼蓓莉达之花》、《舞曲》、《船歌》、《C大调前奏曲》、《最后的颤音》、《演奏会练习曲第1号》、《沉思》、《小前奏曲》、《D小调连音练习曲》、《为两手的练习曲》、《由姆列斯库》、《蜜蜂》、《前奏曲》、《A小调》、《所有的祈祷》、《罗曼斯第1号》、《小鸣曲》等等。全曲有着门德尔松音乐中的乡愁之感,也感受到他对舒曼音乐中和丰富的表情向往,特别是在《古老的梅达鲁》、《祈祷》、《舞曲》、《船歌》、《演奏会练习曲第1号》、《A小调前奏曲》,所有的祈祷等等有着强烈的这方面倾向。巴里奥斯所有的小品中,都有着这种门德尔松舒曼的共鸣,虽然用在小规模上,但大作品中,在旋律中有着这种受影响的感觉,在几个华尔兹中,《华尔兹第3号》有着肖邦的手法,《罗曼斯第1号》有着李斯特的《考恩索莱逊C大调》的接近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9 15: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