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亚罗非鱼是鲈形目鲡鱼科罗非鱼属鱼类。体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呈弧形,无腹棱;吻圆钝、突出,口小端位,口裂不达眼前缘,无口须。成鱼体披栉鳞,呈蓝灰色,披金色光彩,头部颜色较深;鰓盖后部有一深蓝色斑块;咽喉部呈银灰色;背鳍边缘呈淡红色,臀鳍呈深蓝色,胸鳍呈淡灰色透明,腹鳍呈深蓝色,尾鳍呈现橙红色,有蓝绿色斑点,无明显的纵向或横向暗带条纹,其末端略带圆角,平截不分叉;侧线上鳞中央色素较边缘深,鱼体两侧有垂直暗带;背部隐现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
动物学史
1981年4月,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水产研究所通过香港从台湾省引进卵黄囊尚未吸收完的该鱼仔鱼250尾,到广州存活242尾。这批鱼是1974年台湾省从以色列Ein Hamifratz鱼苗场引进的原种繁殖的后代,经过水族箱、水泥池育成幼鱼后移到土池培育,当年11月末开始越冬饲养,共成活体重125-235克的鱼171尾。1982年春,进行该鱼的纯系繁殖,同时进行杂交试验。从1984年6月开始推广到全中国。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从美国引进该鱼,并进行了长期的选育工作和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工作,在稳定两种鱼杂交子代的雄性率上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提供的杂交一代雄性率稳定在95%左右,开创了中国奥尼杂交鱼(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的养殖,并提供大量的纯种奥利亚罗非鱼子代。1999年,该中心又从埃及引进该鱼。
体形特征
体侧扁,背部隆起,腹合呈弧形,无腹棱。吻圆钝,突出。口小端位,口裂不达眼前缘,无口须,体高为体长的37.1-44.3%(多数为40%),为头长的31.8-36.2%,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6-0.94%。成熟雄鱼颌部不扩大,下颌长为头长的26.1-31.2%(平均为28.8%)。
背鳍硬棘16,软条28;
臀鳍硬棘3,软条9-10;
尾鳍平截,略带圆角。脊椎骨29-30。体被圆鳞,颊部有水平排列的鳞3列,每列5-7个。沿侧线纵列鳞数31-35。侧线分上下2段,上段侧线鳞数20-25,下段侧线鳞数11-15。背鳍起点至上侧线之间鳞数4-6。臀鳍起点至上侧线之间鳞数12-14。胸鳍基至腹鳍基之间鳞数5-7。
稚鱼青灰色带金色光泽,体侧有深灰色垂直带,背鳍硬棘幼鱼阶段有一较大黑点,以后逐渐消失,而代之以鳍后部的淡色垂直条纹;同时在其上缘和尾鳍后缘开始出现淡红色,尾鳍基部和臀鳍也相继出现斑点;体侧则逐渐转为带金光的淡紫色。成鱼紫灰色,披金色光彩。头部色较深。前眶骨青蓝,眼的虹膜橙红。鳃盖有一深紫色斑。背部青紫,腹白,体侧具有深紫灰色垂直带9-10条,带的上部和中部各有一暗色斑。鳞中央的色素较边缘深,形成体侧有多列纵向的虚线条纹。背部和臀部鳍灰蓝带紫色,背鳍后部和臀鳍都有珠白到淡黄带青的斑点。胸鳍淡黄透明。腹鳍色较臀鳍深暗,尾鳍淡灰,近于透明,有斑点,斑点初期出现在靠近尾柄的基部,色银白,以后随年龄而向后呈不规则的带状散布,并渐镶淡金色(极少数形成银白或带金色似波状的垂直条纹)。背鳍上缘和尾鳍末端淡红色。成熟雄鱼在繁殖季节体呈深紫色到紫褐色,带金色反光,头部色更深;背鳍和臀鳍暗紫,其上的斑点是淡蓝色;腹鳍蓝黑;尾鳍上的斑点金光闪亮。背鳍上缘的淡红色加深,尾鳍末端呈鲜明的橙红色。
生活习性
奥利亚罗非鱼是罗非色属中耐寒力最强的一种,在10℃时仍能正常生活,可广泛生存在12-40℃水温条件下,生长温度为16-36℃,最适生长温度为主28-32℃。该鱼的临界温度下限为7-13℃,致死温度下限为3.95℃,致死温度上限为40℃(耐受3-4小时)。
该鱼对盐度适应性广,既可生活于淡水中,又能生活于半咸水或海水中,在海水中疾病也少,在5%。咸水中耐寒性远大于淡水中,在盐度波动于40肌上下的海水池塘中生长良好,但繁殖的最高盐度记录仅为18.99。
该鱼对pH值有较强适应能力,但在中性或微碱性水域中生长更好。对溶氧要求为3毫克/升以上,1龄鱼在水温26℃,的窒息临界值为0.44毫克/升;2龄鱼在水温29.5C时的窒息临界值为0.81毫克/升。
奥利亚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食性广,可食各种藻类、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幼鱼的食物,主要是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但也大量捕食较小的同类幼鱼。在
尼罗河三角洲采集的较大个体幼鱼和成鱼标本,食物多为附生藻类;而在阿巴巴马(Ababama)的池塘中,食物主要是投喂的饲料和浮游植物。也发现投喂人工饲料和施肥的池塘,肠道内主要是底层的有机质如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等,极少直接食取投喂的饲料;但在放养密度大,池底食料不足时,也摄食人工饲料和浮游植物。
据测定,在鱼种放养密度为1000尾/667平方米,人工投饵饲养4个月体长为13.05厘米,体重为89.75克,平均日增重1.04-1.17克,为同类饲养条件下的尼罗罗非鱼日增重的86.03-95.41%。幼鱼体长增长比体重增重为先,体长绝对增长在7月份前最快,此后逐渐缓慢,而体重绝对增重以9月以前为快,特别是8-9月间增重最多。1龄奥利亚罗非鱼雌、雄间在体长和体重上无明显差异,2龄鱼差异明显,雄鱼生长快于雌鱼,在同一批饲养群体中,2冬龄雄鱼体重443.622克,而雌鱼仅为雄鱼的52.43-90.14%。
分布范围
原产地:喀麦隆、乍得、埃及、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
引种: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南非、乌干达、赞比亚、中国、日本、科威特、缅甸、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叙利亚、泰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俄罗斯、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墨西哥、荷属安的列斯、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多黎各、美国、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巴西、秘鲁。
繁殖方式
当年奥利亚罗非鱼不能生育,到第二年雌、雄鱼性腺成熟,如水温适宜即能产卵繁殖,繁殖的最小龄期为1冬龄,雌鱼成熟最小体长为12.6厘米,体重58克;雄鱼体长10厘米,体重36克。这表明该鱼产卵与体长、体重关系不大,主要与年龄有关。在密养情况下生长缓慢,到一定年龄体重虽小,仍能产卵繁殖。
奥利亚罗非鱼为多次产卵型鱼类.不同时期解剖雌鱼性晾,都能见到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子,不同体长个体的怀卵量相差很大,以一期卵巢为标准,解剖了33尾,体长17-20厘米的鱼的怀卵量为450-1764粒,体长20.1-23厘米为450-1890粒,体长23.1-26厘米为568-2142粒,体长26.1-29厘米为2028-2158粒。
奥利亚罗非鱼在水温25-30℃时,每隔30-50天即可繁殖1次,子代性比为1:1。性成熟的雄鱼除繁殖季节具有比雌鱼鲜明的婚姻色、体长和体重超过同龄雌鱼外,体高和体长的比值也大于雌鱼,背鳍和臀鳍软条都比雌鱼长(第二性征)。繁殖的最低水温为20-22℃。中国广州一般从春季开始繁殖,初夏进入盛期,盛暑水温超过30℃以后,繁殖减少。在繁殖季节,成熟雄鱼建立1个0.7-1米的领域,用口与鳍挖出1个凹陷的产卵窝。雄鱼守卫着领地和产卵窝,并不时游向从附近过往的鱼群,直至带领1尾成熟雌鱼入窝,在窝中产卵受精后,雌鱼把受精卵衔入口中离去。于是,雄鱼再行寻找其他成熟雌鱼,继续进行繁殖活动。受精卵的孵化时间随温度而定,在25-27℃需13-14天。而后幼鱼仍密集于母鱼头部附近约3天,遇危险会再被衔入口中;5天后这种亲子关系才结束。随后雌鱼进入新的繁殖周期。
养殖技术
鱼苗繁殖
选择体质健壮、无伤、具有该鱼典型特征的纯种做亲鱼。每667平方米放养250-500克/尾的雌亲鱼600-750尾,或放养150-200克/尾的雌鱼1000尾。每天投喂人工饲料1-2次,常用饲料有豆饼、菜籽饼、花生饼。米糠、麸皮,玉米粉等。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将雌、雄鱼按3:1比例放入产卵池。该鱼在水温20℃时开始筑巢,为生育作准备,产卵水温在25℃以上。受精卵在水温26-30℃条件下孵化,约5天山膜,15天后离开母口自行生活。捞苗一般在早晨或傍晚见苗较多的时间进行。
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池无特殊要求,可以用池塘、水泥池或网箱,面积可大可小,水深最好为1.5米左右。有良好的水源,进、排水方便,水质肥度适合,饵料生物丰富。如采用网箱培育,多采用封闭浮动式网箱,高度一般为1.5-2米,体积为10-30立方米,设置水域水深以3-5米为最适宜,应设置于水域背风处。
采用池塘培育时,放苗前10天干塘,生石灰清塘,3-4天后放水70-80厘米深,放苗前4-5天,每667平方米施发酵的粪肥400-500千克,或绿肥400千克。放苗时,从亲鱼产卵池捞取已独立生活1周后的鱼苗。捞苗一般选在早晨或傍晚鱼苗集群游动时进行,放养密度为3-5万尾/667乎方米,最多不超过8万尾。以豆浆为开口饲料,每667乎方米用黄豆1.5-2千克。鱼苗长至2厘米以上后.应增喂糠饼或菜籽饼。当水体透明度低于25厘米时,应加注新水,每次15厘米左右,整个培育期加水3-5次,培育30天左右至5厘米以上即可疏塘。改放养密度为7000尾/667平方米,培育至100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3次,每天的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4%。
成鱼饲养
池塘面积3333-13334平方米(5-20亩),水深1-3米,放养密度为500-700尾/667平方米,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一般每天上午9时、下午2时各投饵1次,饲料品种与亲鱼一致,管理上要注意施肥,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
网箱饲养放养密度随水体环境差异而不同,每立方米放养30-80尾不等,每天投饵2-4次,日投饵量按鱼体重的3-10%变动。日常管理主要为防逃,每隔5-7天洗刷网箱1次。
病害防治
罗非鱼属的鱼类一般抗病力较强,但在放养密度较大的情况下也发生以下几种病害,该鱼类对药物较为敏感,一般应选用药效可靠、温和的药物,且用药剂量要较其他鱼类为低。
另外,还有非致病性疾病,如冻伤、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一般均在越冬期发病。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奥利亚罗非鱼具有肉味鲜美,肉质细嫩,骨刺少等优点,其风味可与海洋鲷鱼、比目鱼媲美,商品价值较高。罗非鱼主要用于加工鱼片,也可作为冷冻鱼糜的原料。奥利亚罗非鱼被视为传统白肉鱼种的替代品种,正日渐受到欧美市场的青睐。在欧美市场主要消费类型包括即食生鲜冷藏切片、低温切片与冷冻切片产品等。而在加工中的下脚料,包括鱼皮、鱼鳞、鱼排、鱼头等,其总重量约占原料鱼的60-65%,不少工厂的残余鱼肉下脚料大多作为废弃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