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克里斯托夫·欧肯
德国哲学家
鲁道夫·克里斯托夫·欧肯(德语:Rudolf Christoph Eucken,1846年1月5日-1926年9月14日),德国著名哲学家。19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
人物生平
1846年1月5日出生在德国北部位于北海之滨的东弗里西亚群岛奥利希城一个邮局管理人家庭,父亲是当地邮政局长,他在奥肯五岁时即去世,他与寡母相依为命,以领取国家的怃恤金维持生计。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虔信宗教。他年幼时体弱多病,数次遭重病袭击,几乎丧命。家庭的困苦和个人坎坷使他早熟,因而自小喜爱读书,喜欢思考。在幼小的心灵中常对人间的各种社会现象提出一系列问题,说明这位哲学家从幼年时代就已经具有一种超人的哲学头脑。青年时代的奥肯发愤读书,中学时曾不止一次地跳级,受到教师的好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班主任、神学家兼哲学家罗伊特成了他早年最有影响的导师。1863年入哥廷根大学,师从亚里士多德的解释者、目的论唯心主义哲学家洛采攻读哲学,兼修语言学和历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奥肯曾先后在中学里短期任教,一度去柏林大学学习,主要兴趣是古代哲学和历史,特别喜欢亚里斯多德,在德国思想家和哲学家特伦德林堡指导下专攻伦理学和哲学史,并于1869年以一篇论亚里士多德的语言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871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与当时因刚刚写出《悲剧的诞生》而声名大震的尼采同事。187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回德国担任那拿大学哲学教授,直至1920年退休。40多年中,每天黎明前在河边林间空地讲学,深受学生欢迎。其间,曾以交换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 早期代表作有《亚历士多德的研究方法》(1872年)、《现代基本概念的历史和批判》(1878)等,中期代表作有《近代哲学史论文集》(1886)、 《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奥肯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他的研究重心集中在人类现实的精神经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