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多乡,隶属于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地处
甘孜县城东北部,海拔3520米,西南距县城80千米,东南距州府康定464千米,省会
成都822千米。区域面积374.6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1415人。
历史沿革
民国,属东谷土司。
1959年,由夺多自然村迁驻果木自然村。
1960年,设夺多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夺多乡辖果木、瓦达、夺多、牛日、拉多、汪达6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夺多乡下辖5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果木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夺多乡地处
甘孜县城东北部,海拔3520米,西南距县城80千米,东南距州府康定464千米,省会
成都822千米。区域面积374.6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夺多乡地处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南缘)向山原的过渡地带。
气候
夺多乡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垂直气候特点明显。
自然灾害
夺多乡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为干旱、冰雹、洪涝、泥石流等。
人口
2011年末,夺多乡辖区总人口1414人。总人口中,男性725人,占51.3%;女性689人,占48.7%;14岁以下344人,占24.3%;15~64岁938人,占66.3%;65岁以上132人,占9.3%;人口均为藏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9.9‰,人口死亡率7.07‰,人口自然增长率2.83‰。
2017年,夺多乡常住人口1346人。
截至2019年末,夺多乡户籍人口1415人。
经济
夺多乡畜牧业以饲养牛、马、羊为主。2011年,年末存栏牛11782头,马1303匹,羊605只。
2011年末,夺多乡有商业网点4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夺多乡有乡中心学校1所,在校生79人,专任教师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夺多乡有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6人。
社会保障
2011年,夺多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80人,支出39.1万元。
交通
2011年,夺多乡境内乡村公路长4千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夺多乡因乡政府原驻夺多自然村而得名。“夺多”为藏语,意为石头上。
风俗民情
甘孜藏戏
夏卓:俗称“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西藏传入的一种舞蹈形式。大约在300多年前由甘孜寺、 大金寺僧侣从西藏日喀则学回。最初其内容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赞颂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为主。夏卓传到甘孜之初由寺庙掌握,表演者皆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进行表演,后来流入民间后则无时间和性别的限制,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或腰部需挂 1串响铃,以增添音响色彩。
羌姆:甘孜各教派的羌姆都来源于西藏。羌姆大约在公元八至九世纪传入。其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大鼓、钹、长号、海螺、法铃、唢呐等。击鼓是舞蹈中最为重要的节拍指示。
地方特产
血肠
藏族地区,无论是农民还是牧民,每宰一只羊,羊血不单独煮食,而是将羊血灌入小肠内煮沸而食,别有风味。血肠的制作极为简单。先把最好的羊肉剁碎待用,在羊肉中放入适量的盐、花椒、糌粑粉少许与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肠内,用线系成小段。制法与制香肠同。吃时不脱皮,清香软嫩,既有血香,又不腻口。血肠的烹饪方法也别具特色。将灌好的血肠放入汤中煮沸,煮至血肠浮起,肠成灰白色,约八成熟,便立即起锅,盛入盘内,全家席地而坐,割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