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带
偷带
夹带,指偷带;考试时暗中携带的有关材料。语出明 汤显祖 《牡丹亭·榜下》:“则这陈秀才夹带一篇海贼文字,到中得快。”
基本解释
1. [enter]∶夹杂.
2. [carry secretly]∶偷带,指藏入其他物品中或身上带。
3.[notes smuggled into an examination hall] 考试时暗中携带的有关材料。
藏夹带。
引证解释
1. 将违禁之物藏在身上或混入他物中秘密携带。
《宋史·食货志下四》:“崇宁元年,蔡京议更盐法……许客用私船运致,仍严立辄逾疆至夹带私盐之禁。”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陈琳,那里听的你这巧言令色,则待我揭开盒儿看箇明白,果然没有夹带,我纔放你出去。”《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内监曰:‘别有夹带否?’曰:‘没有。’方欲放去,又有一人曰:‘不搜检,何以知其有无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其实四川的大员,无论到任卸任,出境入境,夹带私货是相沿成例的了。”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十二:“契约文字有如一颗颗算盘珠,一切都摆在眼皮子底下,绝无夹带藏掖。”
2. 考试时私带与试题有关的资料。
汤显祖 《牡丹亭·榜下》:“则这陈秀才夹带一篇海贼文字,到中得快。”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夹带怀挟》:“临场特派大臣监视,果搜出怀挟夹带数十人。” 徐特立《法国小学状况》:“小孩在考试时,多看此种夹带书,与中国从前科举之一寸宽两寸长之小本同一个意义,和现在的学生抄夹带,也是一个样儿。”
3. 犹夹杂。
《朱子语类》卷十六:“只是应物之时,不可夹带私心。”《红楼梦》第一回:“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一章:“议论声夹带着谐笑。”
基本概念
简介
夹带,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作弊方式,古代科举考生将《四书》、 《五经》等八股文考试用书变小,字压缩,夹带缝进衣服、鞋底、藏在头发里边等等带入考场作弊,若作弊成功,考中的概率提高一半。与此同时,各朝政府对夹带的严查也必不可少,还有残酷的惩罚措施。不过,即使这样,夹带在考试中的作弊是屡禁不止的。
科举考试古代的学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因此历朝历代的科举考场上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其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有三种,一个是贿赂考官以获得好的成绩;第二个就是夹带考试经文进入考场内作弊;第三是请人代考。唐代科举考试考场设有卫兵,以阻止考生夹带作弊。武则天时代设立了“糊名”的办法,将考生的名字遮盖,以减少批卷者认出答卷人的机会
自从考试诞生那天,也就有了作弊,而作弊最常见的方法便是夹带。对科举夹带作弊,历朝政府均严厉禁止。科举考试是古代的学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历朝历代的科举考场上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
夹带资料是一种历史悠久而且使用普遍的作弊方法,几乎每一个作弊的人都尝试过这种方法。但是最简单的方法往往又是最难的,就像武侠小说中说的能把太祖长拳打好的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中国古代人把夹带这门功夫玩成了艺术,古董市场上科举夹带的拍卖价格年年见长。
发展历史
八股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有一整套专门的格式和撰写方式,如果不饱读经书,熟记《四书》《五经》的每个章节,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朝廷为了防止考生夹带作弊物,特地规定衣褂、袍裤乃至帽子、袜子都必须是单层的。可不久,考生又想到了新的“绝点子”:如果能将书变小,字压缩,不就更方便带进考场吗?有需要,自有人为了生财而迎合这种需求,于是这种如火柴盒大小的《五经全注》问世了。它可以放在靴底、藏于袖中、匿于砚台底部携带入场。
这种作弊专用的微刻本,仅见于清朝中、后期,应该是中国古籍中字体最小、版面密度最高的私刻本之一。书以黄褐色纸为封面,内文为宣纸印刷,墨色精纯,校勘精当,印刷精细,完全是手工抄录后再印刷的,令人叹为观止。标榜为旅途便于携带的微型《五经全注》,实际上是为考生作弊提供方便。朝廷对搜出此书的处罚异常严厉,一旦发现,就要株连九族
唐代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宋代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后,再由考官对抄本的内容进行评级。明清的科举保安措施更为严格甚至对考生的穿戴、考场所用的各种工具都做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以杜绝藏有夹带。
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除了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外,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格,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但科场舞弊始终未曾彻底有效地受到打击。
清代科场作弊之风日益猖獗,为防范科场夹带作弊,清政府不仅对考生的衣着器具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还就如何严格搜捡颁布了一道道的旨令。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都遭到彻底的搜身检查,就连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过,甚至还要察看肛门,可谓斯文扫地。为杀一儆百,清政府还在考场实施严打。一旦发现作弊,按照《大清律例》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尽管如此,一旦高中,光宗耀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作弊之风屡禁不止。乾隆11年(公元1743年)顺天府乡试,由于动用了军队进行搜检,不少考生赶紧抛弃身上所带的夹带。根据文献记载,考场外居然发现上千份夹带,堆积如山。有2800多考生临场脱逃,点名不到。可见夹带作弊已经普遍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制作特点
抄写夹带本的书需要一些专门的工具,一般的毛笔是无法胜任的。抄写者喜欢用老鼠尾巴上的硬毛做成的毛笔,因为老鼠的毛相对比较硬,弹性也比一般的羊毛或者兔毛好。因此可以写很细小的字。当然也有部分人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进行抄写(事实上毛笔中所谓的狼毫笔并不是大灰狼的毛,而是黄鼠狼的毛),黄鼠狼的毛弹性和硬度都比较适合写小字,但是成本高的多。除了笔之外,墨水也必须使用特制的。往往要使用油性的墨水,因为普通的墨写在绢上会渗开,这样就很难写得很小。而且这种夹带往往需要随身携带,如果是水溶性的墨可能被汗水划开。所以必须用印刷行业采用的油墨而不是写毛笔字的水墨做夹带。
除了手抄本之外,印刷本的夹带后来也被发展了出来。中国虽然很早就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限于材料的问题,仍一直使用雕版印刷作为主要的印刷手段。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刻材料是木板,但是木板印刷印不出蝇头小字,所以印刷夹带的板材多半是石板或者铜板等硬度更高的板材,印出的夹带本四书五经的价格在正式出版物的几十倍以上。
除了夹带本的书要够小巧之外,夹带还必须足够隐蔽。当年的考生挖空心思改装可能带进考场的任何物件,把夹带放进去。文房四宝是考生考试必备之物,因此空心的砚台、墨锭、毛等都是常见的夹带物品。除此以外,把夹带缝进衣服、鞋底、藏在头发里边等等都是古代考生常见的手段,甚至有藏在馒头里边带进考场的。
存世文物
由于夹带这种“袖珍书”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所以数量不多,留传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收藏界还时有发现印刷本的夹带,一般是一寸见方40~60页,印满四书五经。发现的总共有七八本,继开封之后,在南京江南贡院和浙江东阳相继发现了微型版的《五经全注》。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中的微型《五经全注》字极小,一粒米可盖八个字,然而一笔一画都十分清晰。此书采用的是一种叫油水分离法的特殊石印技术。该技术是鸦片战争前后从德国引进的,这种微印技术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失传。
浙江东阳市的石印微刻《五经全注》孤本,比南京江南贡院的“袖珍书”体积更小,每个字不到1毫米,但看起来十分清晰。该书印于光绪己丑(1889年),书中还写了行文的格式、避讳等考试常识。
参考资料
夹带.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8 08:21
目录
概述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