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位于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东北,俗称杨家陵,是陕西省唯一的
隋朝帝王陵,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为隋文帝
杨坚及
文献皇后独孤氏合葬陵。
历史沿革
隋仁寿二年(602年)八月,隋文帝将营葬独孤皇后之事委托于时任左仆射,仁寿宫大监的杨素,杨坚称泰陵之地为神皋福壤。隋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与文献皇后合葬于泰陵。
唐承隋制,对隋泰陵等前代陵墓大加保护,唐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幸楼观,以太牢祭隋文帝陵;唐贞观六年(632年),太宗以少牢祭隋文帝陵;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行经隋文帝陵,祭以太牢;次年,狩于岐山,使人祭隋文帝陵等。
1970~1984年,文物工作者对泰陵做过多次踏勘工作,大致明确了陵园和“隋文帝祠”的位置和大体范围。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隋文帝泰陵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确认了陵园遗址的布局、范围及陵墓玄宫墓道部分结构。
遗址特点
隋文帝泰陵陵园遗址周围有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长628.9米,东西长592.7米,墙基宽约4.4米,陵园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陵园四面各辟一门,南门门址保存较完整,门外分别有一对门阙,门阙平面呈梯形。陵园外环绕有围沟。在陵园中部偏东南部筑有覆斗形封土,封土顶部南北33米,东西42米,底部南北153米,东西155米。基础部分呈倒“凸”字形,覆盖墓道。封土南侧有两条墓道,相距23.8米,均为7个天井、7过洞,西侧墓道(包括天井、过洞)南北长78.7米,宽3.4至5.6米,东侧墓道略短,也稍窄。
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陵冢顶部平坦,南北宽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夯层清晰,夯窝明显。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祭祀遗址位于泰陵东南塬下的陵角、陵东两村之间的高地上,当地群众称此处为“祭祀坛”。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84米,东西宽354米。周围有城墙围绕,城墙基址宽约12米,在南、北墙址外侧共发现马面6处。城墙仅在南墙开设有门,门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3米,南北宽14米,夯土厚约1.5米。门址北部伸出墙址约4.9米,南部东、西两侧向南伸出长约9.5米,东西宽约10米的夯土范围,初步判断为马面。城墙四角墙体变宽,推测原修建有角阙。1953年在遗址内调查时发现7个柱础石和大量的瓦砾堆积。1982年调查时,除北墙址破坏较甚外,其余三面墙址部分暴露于地表,列高1.8米~3米,夯层厚约0.12米~0.15米,夯窝直径0.06米~0.08米。遗址内原倒于地面的一通石碑于2014年被扶立于地面,石碑为青石质,碑额为六螭下垂,上书“大宋新修隋文帝庙碑”,碑高2.9米,宽1.04米~1.1米,厚0.33米~0.38米,碑文多已漫漶不清,左侧有三行文字较为清晰,内容为元代周至主簿、眉县主簿到泰陵献礼祭祀的时间、经过。
文物遗存
隋文帝泰陵及其祠庙遗址内,遗物相当丰富。在多次的调查中,采集到许多文物,这些文物大多以建筑材料为主,有铺地砖和砌墙砖两类。铺地砖有莲花方砖和菱形纹砖两种。莲花方砖长宽均为32厘米,厚5.5厘米,砖中央图案为浮雕莲花图案,角隅饰以蔓草,四边低,饰阴刻联珠纹;菱形网格方砖长宽均31厘米,厚5.5厘米,一侧为网格饰纹,另一侧为素面。另外还出土有条砖(分粗绳纹和素面两种),素面条砖火候很高,质地坚硬,出土的板瓦和简瓦均为轮制,厚薄不一,其中保存完好的简瓦较多,而板瓦则少,纹饰外为素面,内为粗布纹居多。其次还出土了大量的瓦当,主要分单瓣莲花瓦当、双瓣莲花瓦当、兽面当、云纹和菩萨瓦当,图案风格生动,工艺考究。其中较为珍贵的是菩萨瓦当,仅发现一件,已残,直径13厘米。瓦当面用弦纹和联珠纹组成一个“桃心”形,中心一尊双手合十结跏趺坐的菩萨,其衣着纹饰现已不清(现存扶风县博物馆)。这种以佛教内容为题材且直接以菩萨为纹饰的瓦当,在出土文物中是非常罕见的。另外,还有大量的陶脊饰物和其他建筑材料。
陵园内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5个大字,是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笔,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
历史文化
帝陵传说
传说泰帝原本可不是这般低矮。文帝
杨坚励精图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晚年仍不忘操劳国事,出巡疆域。在出巡回归大兴都的路上,病逝了,拉棺木的车队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咯咯吱吱,车辕折坏在了泰陵所在的这个地方。时值炎暑骄阳如炽,只好就地埋葬。如蚁的百姓披麻戴孝,一片素白。用鞋兜,衣襟包,手掌掬。每人三趟,黄土便堆成了巨山似的陵墓方圆几十里。如今低矮的样子是周围农民开辟田地,取土不止而消减所致。
还有奇的是每到子夜时分,夜色深沉,人声阗寂。从陵墓里便跑出来七匹金马驹,他们在陵顶追逐戏耍,清脆悠扬的铃铛声在静寂旷远的月夜里被夜风传送得很远,很远。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睡在梦中尚能听到悦耳的脆响。涉世不深的小马驹们哪里想得到自己遭到了黑心人的谋算呢。终于在一个无月的漆黑夜,盗贼捉走了六匹。还有一匹仍天天晚上出来寻找同伴,发出孤单凄厉的嘶鸣。最后连这一匹神驹也被盗走了,帝陵顶还留着一处凹坑,那就是盗墓贼盗马时留下来的。神驹没有了,帝陵便失去了神奇,成了一座平凡普通的大土疙瘩。
陵墓主人
杨坚(541~604年),西魏大将军杨忠的儿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是隋朝开国皇帝,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隋开皇元年(581年),取代后周,建立隋朝,自称皇帝,年号叫开皇,首都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隋开皇九年(589年),消灭了陈国,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条件。隋朝的领土疆域西面到青海,北面到五原,东面和南面一直到大海边。
隋文帝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勤于政务,体恤民间疾苦,在封建社会专制帝王中是极其罕见的。因重新统一中国,并营建大运河,隋文帝被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书中。
文物价值
隋文帝泰陵的发掘,确认了陵园遗址的布局、范围及陵墓玄宫墓道部分结构,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物的出土为研究隋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1957年5月,隋文帝泰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机构设置在扶风县,1984年,划归杨陵区。
1991年,咸阳市杨陵区设立泰陵文管所,落实专人看护。
1996年12月19日,泰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陵冢封土;一般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为陵冢封土外延,东西各400米、南北各800米。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隋泰陵的陵园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保护规划。
旅游信息
乘坐区内公共交通杨凌4路至崔家村站下车,步行1.1千米后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