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独坐楼位于敬亭山南腰处,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安徽宣城,在此他逗留了两年,并写下《独坐敬亭山》一诗。后人在此处建“拥翠亭”,并立碑记事,此亭又俗称“太白亭”,其周围后来建了不少阁宇,历代题咏碑刻甚多。清代,将此亭改建成太白楼,楼下为道士寓居。
李白曾7次登临敬亭山,留下《独坐敬亭山》的千古绝唱。自此,历代修建太白独坐楼以志纪念。太白独坐楼是敬亭山的标志性建筑,登上太白独坐楼不仅能欣赏到李白诗中描绘的“江城如画里”的宣城胜景,更能在李白的诗中畅游,感受诗意的敬亭山,领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独特魅力。
这幅图表现的是725年李白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的情景。李白童年到青年时代生活在四川江油,15岁时,已崭露诗歌的天赋,有多首诗歌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我们看这个道士形象,表明这个时期李白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反映在诗歌中有《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
寻雍尊师隐居》。再看这弯新月,便会想到“峨眉山月半轮秋……思君不见下渝州”。
从25岁离开四川,一转眼17年过去了,李白的仕途、生活都不太顺利。公元742年,机会终于来了,在玉真公主等的举荐下,唐玄宗召李白进宫,供奉翰林。意气风发的李白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幅木雕作品反映的就是李白在翰林院时的情景:狂放不羁的李白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大醉后进宫谱写新词“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