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湖
湖北省黄冈市境内湖泊
太白湖,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武穴,黄梅交界处,跨武穴市黄梅县,湖西属武穴市,湖东属黄梅县,南距长江10千米。湖水经梅济港入龙感湖,出华阳闸流入长江。流域面积1235平方千米,常居人口23.5万人。湖区周边有花桥、万丈湖、蔡山、濯港、大河诸镇(场).湖周长约35千米,耕地2.6万公顷。
形成演变
古时,武穴市东部和东南部为北江故道,属古彭蠡泽。东汉初长江主泓道南移之后,经江水复合冲积和内河泥沙沉积形成湖泊结络的沼泽地带。宋代,境内先民在沿江滨湖滩地围堤筑坝,垦荒种植,明永乐二年(1404年)江堤建成后,北江故道与长江的联系最后制断,太白湖今貌大致定型。
位置境域
水文特征
太白湖属于华阳河水系。位于华阳水系中游,上集武穴市境内华阳河源流来水及黄梅考田河来水,由梅济港入鄂境交界的龙感湖,经安徽省宿松县华阳闸入长江,属典型过水型湖泊。
流域特征
地质地貌
太白湖区郑公塔以南为长江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平坦开阔。湖区最低处太白湖西岸,海拔13.9米,最高处在万丈湖农场总场所在地新港,海拔17.5米,一般地面高程14~17米。湖底最低高程海拔12米,为武穴市最低点。太白湖居武穴市花桥镇、黄梅县大河镇以南的江积平原地带。湖区有少量残山孤丘夹杂其间,主要是洼地平原。
气候特点
太白湖区属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纬内陆湿润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冷暖风交替影响,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夏多雨,夏热冬冷,年平均气温17.2C。累计年平均日照为1829小时,古可照时数的41%。年降水日数为146天,年平均降水量I456毫米。最多降水量为2404.1毫米(1977年),最少降水量为895.8毫米(1968年)。太白湖汛期最大水深4.5米,正常水位水深1.2米,多年平均径流深680毫米,平均蒸发量796.7毫米。
自然灾害
湖区常见自然灾害有春寒、夏涝、秋旱、秋寒、冬冻、冰雹、龙卷风。
自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至1949年,小的水灾平均约2年1次;大的水灾56次(多为江堤溃口,覆没性大灾),平均约10年1次。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夏,连下大雨40余天,洪水泛滥,长堤尽溃。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秋天大水,久雨二、三个月,堤坝尽溃,民房多倒塌。
1926年7月24日,广济龙坪至黄梅二套口之间,江堤溃口。县内48圩尽破,县城被淹500多户,灾民20余万。
1950-2012年,共发生水灾14次,平均4.4年1次。大的水灾5次(包括江堤溃口1次)平均12.4年1次。
其中1954年,江堤溃口,沿湖尽淹,全县受灾面积4.67万公顷,占全县农田的75.3%;受灾人口3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9%;倒房55280间;死172人。
1991年大水,长安湖溃堤,沿湖均遭涝灾。
1998年、1999年,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长江水位分别达2293米和22.34米;内湖水位超过湖堤防御水位1米左右,太白湖区遭受涝灾。
自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至1949年,共发生大旱灾19次。
其中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大旱,从三月到七月不雨。相传有“经甸难望九餐火,斗米堪求八岁儿”的民谣。
1950-2012年,共发生较大旱灾18次,平均3.4年1次;大旱灾5次,平均12.4年1次。
其中1978年6月20日至10月26日,共127天降水71.3毫米,有120天基本无雨。
2001年有3次长时间未降水,梅天出现“空梅现象”。气温在30C以上78天,酷暑28天,地表最高温度达60C。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0%。
1969年2月6日,武穴气温降至-13.8℃。太白湖面冰冻,行人往来湖面如履平地。
1976年12月至1977年2月上旬,湖区连下6场大雪,气温降至-3~-8.7℃,越冬农作物成片冻死。
2005年3月10-12日,气温降至-9℃,湖区因天气寒冷伤病多人
1992年4月28日飑线风速18~20米1秒,雷电冰雹连作,由武穴西境田镇起风。经太白湖直入黄梅县境,死2人,伤40人,死大牲备55头,折电线杆44根,断树35万株。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
湖区水生物饵料丰富。浮游藻类见有蓝藻、绿藻、硅菜、金藻、甲藻、黄藻六门,年均数量9675个/升,优势种类为项圈藻、微胞藻、圆鼓藻和叉星藻。浮游动物年均数量1118个/升,其中原生动物457.5个/升,轮虫405个/升,枝脚类75.5个/升,桡足类180个/升,优势种为钟形虫、多肢轮虫和龟甲轮虫。底栖动物数量437个/平方米。水生植物主要有苦草和轮叶黑藻,平均生物量1696千克1平方米。
太白湖鱼类计18科46种,其中鲤科28种,主要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鱅鱼等放养性鱼类。其中,武穴市辖水域,1959~1978年平均年产成鱼158吨,鱼种55.5万尾,鱼苗149万尾。改革开放后,产量猛增至3000吨以上。太白湖名贵鱼种翘嘴鮊、鱨鱼、触鱼、鳜鱼、日本沼虾等属国家主要保护对象。翘嘴鮊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氨基酸组成合理,口感好,经济价值高。是淡水中主要野生经济鱼类之一。
旅游资源
太白湖是中国候鸟迁徒的中线乐园,是南来北往候鸟中转的站点和停歇处。清代诗人石灿的诗句“断续渔歌随岸转,清闲鹏鸟聚沙园”,是醉心于太白湖沙鹏翔集的佳作。
蔡山
蔡山位于黄梅县西南蔡山镇旁,古为四面环水的江心小山。《與地纪胜》载:“蔡山,在黄梅县。”《禹贡》载:“九江钠锡大龟,孔子曰:“龟出九江水中。蔡,龟也。故以名其山。”清光绪二年《黄梅县志》载:“蔡山,县南七十里,相传古大江经其下,石崖缆迹犹存。上有龙王庙、峰顶寺,今俱废,下有义门齐国夫人墓。”唐曹王皋败李希烈于此。蔡山现为太白湖畔百里平原上唯一的孤峙兀立的一座小山,山上寺庙(后建)、晋梅和李白泼墨石等古迹至今尚存,是一处闻名的风景名胜。
晋梅
晋梅位于县境西南蔡山江心寺东侧,国家一级古树,俗称二度梅。为东晋支遁和尚亲手栽植,今名晋梅。因每年农历腊月至次年二月开花,且有冬、春两次开花期,故俗称“二度梅”。晋梅曾一度遭白蚁侵蚀而渐临死亡。后经采取多种保护措施而重焕生机。20世纪80年代初,自根部吐新枝4株,高约5米,枝叶覆盖约6平方米。开花时节,满树繁花,做雪怒放,幽香四溢,隔3~5年结果一次。经中国梅花协作组专家鉴定,为国内现有古梅中最老的“寿星”,树龄1600余年,比浙江天台国清寺梅树之王隋梅早230余年,堪称国之瑰宝。
游螺墩遗址
游螺墩遗址位于黄梅县大河镇太白湖畔的黄桥村,为新石器时代古村落遗址。清光绪二年《黄梅县志》载:“游螺墩.县西南三十里,状如覆釜,每于雨暗雾蒙时,望之若浮于湖中,上有邑赠君黄见溪菜。”1983年文物普查时出土新石器、商、西周遗物数件。
九江城遗址
九江城遗址位于黄梅县蔡山镇聂福俊村梅家城墩(即旧古城村),紧邻太白湖。城址于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呈不规则的圆形台地,南北走向,长275米,宽200余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内有一水井尚存,西南角有城垣遗迹,残高1.5米,宽2米。《湖北通志》《黄梅县志》均载为西汉高帝元至四年(前206-前203年)所筑。
江心寺(又名蔡山寺)
江心寺位于黄梅县蔡山镇蔡山之上,唐时为太白湖中四面环水的江心古寺。旧称江心古寺,俗称蔡山寺。旧寺有龙王塑像三尊,据史书记载,李白游阅此寺时曾题《江心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古诗一首。江心寺现有殿堂楼阁2幢,僧寮、斋堂等共25间。寺内有僧侣3人。
郑公塔
郑公塔位于太白湖北,武穴市与黄梅县境交界处。郑公塔古镇为滨太白湖商业重镇,昔为太白湖鱼米交换码头。郑公塔系阁楼式古塔为湖北省境唯一一个元代塔式遗存,为元代古塔实物证例。郑公塔之所在,山峦拥后,湖水绕前,风景优美。
历史文化
传说故事
太白湖的由来李白游浔阳到许家街的一家酒店,酒酣之余,信手在墙上题诗。李白题诗后,许家街更名太白街。后来有一年,湖区遭遇大水灾,太白街被洪水吞没沉人湖底,太白湖由此得名。太白街沉没之际,街上有一位许嫂,手持龙王赠子的“神”字旗沿街呼叫,催促民众转移,救下一方生灵,留下“书沉寨”、“撂旗墩”等一些地名。
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湖区饮食以大米为主,伴以季节性出产的杂粮。菜食除本地出产新鲜蔬菜外,还要备腐乳、辣椒糊、腌菜、萝卜角等四时可食的菜。腊月年前,武穴湖区必腌制鱼、肉、小白菜,和春糯米粉制糍粑,黄梅湖区则加上磨豆粉,烫豆粑。
鸡鸭蛋是湖区人民的重要食物。它既可烫蛋皮、包蛋卷、炒蛋花、打蛋汤(散花蛋)、煮荷包蛋(囫囵蛋),又可制皮蛋、腌盐蛋、染红蛋(分送亲友),凡是妇女分娩、孩子过门、探亲看望病人,是可供随时出手的礼品。
文人诗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明月如日山头寺,仰面看天不上行。
夜半深廊人语定,一枝松动鹤来声。
旧识江心寺,金山与蔡山。山朝匡岳北,寺隐竹林间。
白老诗碑古,支公骨塔残。故来寻胜迹,不畏北风寒。
青山隐隐连关楚,此水茫茫占楚多。
雾气朝昏云梦色,涛声夜卷洞庭波。
波光如镜接遥天,百里惊涛涌大千。断续渔歌浮水畔,参差鹭迹印沙边。
淡烟斜抹舒城柳,叠浪频催濯港船。极目江心云影碧,几回搔首忆青莲。
生产习俗
湖区垦殖初期,还有部分人过着水上居民以渔猎为生或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家家都有各种小渔具和小木船。从1982年起,除专业承包户外,均已转变为农耕户。20世纪,肩挑背负是人们主要搬运方式。进入21世纪后,自行车、摩托车、板车、三轮车、小拖拉机和小轿车渐渐进入湖区农家,运输和出行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农作方面,随着化肥、化学除草剂和农用薄膜等生产资料推广使用,加上农业机械增多,电力排灌普及,湖区生产条件改善,过去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逐步被现代经济取代。
生态保护
太白湖水清澈透明,透明度1~1.5米,酸碱性(pH值)适中,溶解氧丰富,有机物耗氧量较低,属低矿化度软水,营养类型及化学指标都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地质量标准Il类水标准以上。
太白湖区周边没有厂矿企业排污口,主要环境污染来自武穴市龙坪办事处、万丈湖办事处、花桥镇、余川镇等区域连接太白湖河网化港排入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太白湖渔业养殖场的投肥养殖污染,同时接受武山湖连通太白湖的官桥大港汇入的来水。根据武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1年,2012年对太白湖水质监测数据分析,除总磷超标,其他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地质量标准》II类水质标准。
2009年12月,农业部批准成立“太白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刘家嘴、黄家湾。舒城寨、葫芦塘四大保护站,进行专门监护。
社会生活
经济
太白湖位于黄梅、武穴两县市交界处,有养殖水面1333公顷。太白湖鱼苗繁育历史较长,是黄冈市主要苗种生产基地。注册“楚余”和“太白渔歌”商标。
1954年,设立国营太白湖渔场,隶属黄冈市水产局。渔场有鱼池102公顷,大湖面积2000公顷,固定资产(不含土地、水面)1000万元,干部职工220人,水产技术人员20多人。渔场从事鱼苗、鱼种和成鱼生产和销售,具有年产鱼苗4亿尾、鱼种550吨、成鱼3000吨的能力,年创利税400万元以上,是湖北省水产骨干企业之一。
2004年,设立湖北省太白湖翘嘴红鲌良种场。渔场水产品全部活鲜上市,远销江西、安徽、福建、江苏、上海等省市。
2012年,成鱼产量达2852吨,青虾40吨,龟、鳖类42吨,贝类66吨,年外供鱼苗2亿~3亿尾。
2013年,渔场成鱼产量3600吨,实现渔业总产值386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6万元,企业纯利润500万元。
交通
公路
黄梅境内乡际公路有濯黄公路(自黄梅濯港经胡牌至黄桥);大雷公路(自黄梅大河经王枫至雷嘴);花郑公路(自广济花桥经蓝杰至郑公塔);郑水公路(自广济郑公塔至水府庙);龙莲公路(自广济龙坪至莲花塘);官太公路(自广济官桥至太白湖)。
034乡道,郑公塔至水府庙公路,2009年建成,全长6.17千米。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混凝土路面,公路4级。
047乡道,武穴官桥至太白湖公路,2009年建成,全长19.84千米。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混凝士路面,公路4级(其中2.627千米仍为砂石路面)。
094乡道,龙坪至莲花塘公路.2009年建成。全长10.50千米。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混凝土路面,公路4级。
水路
沿湖河网纵横,水运发达。新中国成立前,沿湖居民多有船只,出门、运输主要靠船,黄梅、广济沿湖村镇水运四通八达。还可经梅济港、入龙感湖,走华阳,入长江。新中国成立后,陆路运输快捷,一些固定航线停航,但自由运输仍活跃。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内湖航线主要有:
白雷航线,自黄梅白湖渡,过太白湖至雷家嘴。
雷龙航线,自黄梅雷家嘴,过太白湖至广济龙坪。
郑龙航线,自广济郑公塔至龙坪。
郑白航线,自广济郑公塔至黄梅白湖渡。
管理
据清光绪二年《黄梅县志》载,明初,太白湖设有“太白湖河泊所”。“在永福乡,县西三十里。
明初设署,建于沙罗嘴之廖乐溪。
隆庆元年以后,河泊所官五缺俱裁,官署寻亦俱废。又载:“太白湖额银壹佰贰拾叁两柒钱壹分八厘,加闰银贰拾壹两贰钱厘贰分陆厘捌毫陆丝(年得税)。”
隆庆元年,河泊所撤销以后,政府和民间对湖泊管理情况不详。
明清时期,太白湖的广济县水域为项、刘、贾、程、金、周、樊、蔡、郭、陈、蒋、胡等姓占有。渔民下湖,得先缴租金,外姓居民吃太白湖水,每担水桶年交300文,农田水车每部年交600文。经长期诉讼,至清乾隆年间,取消湖租,允许自由作业,但周围子湖,仍为各姓宗族占有。太白湖的黄梅县水域,亦属私人资产。
1949年后,太白湖收归国有。湖泊围垦、捕捞分别由黄梅、广济两县按湖界管理。渔政管理处于松散状况,沿湖渔民皆在湖中自由捕捞。
1954年,成立太白湖水产养殖场。
1958年4月,黄冈专署决定该场由黄梅、广济两县联合经营。
1959年,划归黄冈专署直接管辖。此后,湖泊(水面)由太白湖渔场管理。
1996年,属黄冈市直管企业。2010年,太白湖划属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9 16:33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