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学堂
教育基地
太湖大学堂,是由南怀瑾先生主持创办的教育基地,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研究。
历史由来
太湖大学堂,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生前暂时居住与传道的地方。大学堂两面临太湖,占地200余亩,宁静而肃穆。
相关典故
先生来到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的太湖之滨,开始兴建太湖大学堂,2006年初夏,历经六年土木,始有规模,楼宇庄严,芳草萋萋,精英汇集。当时,这里是一片芦苇荡,六年后,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里变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先生打趣地说:“以前这里可是鸟不生蛋的地方,现在来了很多鸟争着在这里生蛋。”事在人为,从一片荒地变成一块风水宝地,其中倾注了这位九十高龄,却执着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心血。先生说:“王勃有云:人杰地灵。一块地方好,‘人杰’要排在‘地灵’前面。”2006年7月1日至7日,年届九旬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内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他纵论古今的渊博学识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风格,吸引了各方人士,有些人甚至专程从美国、东南亚赶来。“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17世纪以后,大家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在讲《黄帝内经》时,南怀瑾这样开场。
先生也叙述了他为何花如此大的心血,来创办太湖大学堂的原因。正因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先生在数十年前就曾经讲到:“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两千多年前,孔子感叹当时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为了膨胀的欲望而使整个社会逐渐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于是孔子奔走四方,随缘教化,想要用上古的文化传统恢复社会的秩序。先生怀有的,也是相同的理想,他想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
先生说:“我们虽失望,但不能绝望,因为要靠我们这一代,才能使古人长存,使来者继起。为了挑起这承先启后的大梁,我们一方面要复兴东西方固有文化精华,互相取长补短,作为今天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更应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以期消弭迫在眉睫的人类文化大劫。”
“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对于太湖大学堂是否陈义过高的问题,大学堂解释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关于“太湖大学堂”,那是南师多年前的理想与筹划,六年前始得破土新建。该处占地二百余亩,就在上海西南一百一十公里,及苏州之南七十公里地方的太湖之滨。
那里一望无际的如茵草地,桃李芬芳,有孔雀漫步,有鸭群逍遥,还有太湖的月光……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大学堂完工使用的有行政主楼、客房楼及讲堂楼三栋,行政楼有办公室、图书馆、客厅等。客房楼一层为餐厅,可容纳百余人,二、三层为五星级客房。
布局结构
太湖大学堂,特别一提的是讲堂楼,一层是讲堂, 第二层为可容纳二百多人的禅堂。这个禅堂,在空气、光线、音声、温度等各方面的精心设计,可称独步世间,有识者评为前无古人之举,应属中国禅文化一大进步。
至于大学堂暂定的运作方式,略有几个特点:
(一)非一般学校性质,采取与中外大学或文化团体签约,对特定主题进行合作。
(二)致力于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研讨与发扬,倡导深化基础教育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三)放眼世界,推展中西人文科技文化实质的融会贯通。
(四)对于宗教文化,重点在学术及实证,故不举办宗教性活动。
大学堂自二〇〇六年七月开始运作,半年中举办了多次活动,并已与国内外共六所学院签订了合作计划
由于大学堂尚属初创阶段,工作及人员并未完备,仍无法接待一般访客。南师日理万机,亦无暇对任何个人进行指导了。近年来,有关南师行止,各方多所关心询问。现趁此书出版之际,略述情况,并刊印大学堂照片,以答谢各方关怀之热忱。此后有关大学堂的活动,仍将继续报导,以飨读者
刘雨虹台北
二〇〇七年元月
文化活动
太湖大学堂系列丛书以老古文化出版的南怀瑾系列为主,复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系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系列为辅。
南怀瑾于1976年创办“老古出版社”,1980年,老古出版社改组为“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出版发行南怀瑾先生著作,整理编辑并由南先生审定的书籍七十余种。1998年,郭姮妟任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任老古文化公司发行人,2004年任老古文化董事长。
1989年,台湾老古文化公司进入大陆,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开始出版南怀瑾系列图书简体字版本,而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在大陆出版第一册《论语别裁》,印制12000册。
太湖大学堂系列丛书目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2 10:47
目录
概述
历史由来
相关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