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桥
江西省赣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桥,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杨村镇车田村塘尾自然村边的太平河上,横跨太平河两岸,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系南赣巡抚王守仁(阳明)为纪念平定“三浰”而建,后损毁。现桥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赖氏宗亲选址重建。
历史沿革
太平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系南赣巡抚王守仁(阳明)为纪念平定“三浰”而建,以示天下太平,后损毁。
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赖氏宗亲选址重建保存至今。
2020年,赣州市文物局对太平桥整体维修。
建筑格局
太平桥为三墩二孔仿民居石拱廊桥,造型奇特。桥面廊顶为砖术结构,桥面以下三墩两孔为砖石结构。桥面全长34.43米,宽3.99米,龟背状,中间铺纵向条石。桥中间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四通凉亭,凉亭以两堵通透的防火山墙为装饰,左右对称3对飞檐,长12.2米,全部用青砖砌成,上盖青瓦,正面牌楼式门楣上有赖懋杰手书的“太平桥”三字,两侧“五岳朝天”马头墙样式,开有廊拱,上层廊拱落于下层两桥拱圈之上成“品”字形结构。
太平桥下层三墩两孔,砖石结构,桥墩均用精磨花岗石为料,石灰、红糖、糯米浆为灰浆,精工砌筑而成。桥南迎水面的桥墩做成尖状脊头,微上翘,往下内收成船头状,削弱了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文物遗存
太平桥中间四通凉亭正面牌楼门楣上有赖懋杰手书的“太平桥”三字招牌。
历史文化
太平桥的始建与王守仁(阳明)“平三俐”有关。明正德元年(1506年),粵贛边境有支农民起义队伍,以池大鬓、池大升为首领,驻营于距杨村约40华里的利头(今广东和平利源)。在其影响下,明正德七年(1512年),龙南市境内太平堡有小股农民起义事发,以黄秀魁、赖振禄、徐永富、钟万光、蓝斌等为首领,在龙南各处迂回活动。后来两支部队合并,扩大到五千余人,常夹攻信丰、安远、龙南等县,力击封建统治,威震朝廷官吏。皇上勒令官军进则多次,终难扑灭。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都察院左金都御史王守仁奉旨任南赣巡抚,调遣兵力,坐镇龙南等地指挥进剿,于次年正月,连破上中下三利,斩首两千多级,残部逃奔九连山,也被追击擒斩无遗,于是在利建和平县。太平境内赖振禄、徐永富等部,同被剿灭。王守仁为纪念“胜利”,在太平江水口处建太平桥。太平者,以示天下之升平也,这是明太平桥的由来。
文物价值
太平桥将桥与当地民居山墙形式有机结合,为研究桥梁建造方式和桥梁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太平桥融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太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太平桥荣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称号,收录《世界桥梁大观》。
旅游信息
太平桥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杨村镇车田村塘尾自然村边的太平河上。
龙南市杨村镇人民政府距离太平桥4千米,驾车约8分钟可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0 21:5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