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龙泉寺
山西省太原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山龙泉寺(Tai Shan Longquan Temple),又称太山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太山,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原为道观,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时改为寺庙,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
历史沿革
唐景云元年(710年),昊天祠始建,是为道教道观。
金末元初,昊天祠毁于战火。
明洪武六年(1373年),昊天祠遗址上新建大雄宝殿。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昊天祠重建,改称太山寺,又称太山龙泉寺,是为佛教寺庙。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太山龙泉寺新建观音、文殊、普贤三殿。
明万历七年(1579年),太山龙泉寺重修。
清乾隆十年(1745年),补铸太山龙泉寺钟楼铁钟。
2008年5月8日,太山龙泉寺修建蓄水池时,发现唐代塔基遗址,在塔基址中部下方有一座地宫。
2014年7月,太山龙泉寺进行修缮,并复建舍利塔、唐佛塔遗址展厅、东坪新寺(也叫上院)和望都阁等建筑。
2019年5月,太山龙泉寺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太山龙泉寺共分为上、中、下三寺,现仅存下寺部分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下寺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经修复后,整体建筑为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136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11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阁、文殊殿、普贤殿,另有吕祖洞、莲花宝洞和老虎洞等遗存。东侧还存有唐代塔基遗址及龙神祠。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唐碑
唐碑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立的石碑,在太山龙泉寺前院东隅。碑高6米,一半埋在地下,地上暴露部分仅剩3.8米,字迹已不可辨。碑额雕两条螭龙,龙体交错,互相缠绕,龙头在两旁各向一边,龙腹部下生出小龙,顶部中央一轮红日由两龙之手擎天托起为伏羲、女娲之像。碑背面石纹印迹清晰,似龙身俯仰,龙鳞有序。
五重棺椁
五重棺椁出土于2008年发现的唐代塔基地宫遗址,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为典型的唐代佛舍利瘗埋形制。最外层为石函,砂石质,呈长方体,长约58厘米、宽约46厘米、高约60厘米,由函盖、函身扣合而成,遍刻供养人姓名。石函铭文中有一特殊字“忠”(发音同臣,意为只忠于一人)。石函右下侧出现有“云麾将军行左卫亲府中郎检校安西大都护上柱国渔阳郡开国公田扬名妻”。第二层为木椁,四周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鎏金铜饰。第三层为鎏金铜椁,长约21厘米、宽约10.5厘米、高约13厘米,坐在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前档亦錾有尖顶弧形门,门楣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八个门钉、一对门环,门上方镶嵌朱雀,门两侧立有两弟子像,后档上方镶嵌玄武,下方镶嵌佛足,铜棺左右两侧镶嵌青龙、白虎,棺盖两边各有两个铺首衔环。第四层为银棺,长约13厘米、宽约6厘米、高约7厘米,镶嵌有珍珠、各色宝石百余颗,下有须弥座,四面同木椁、鎏金铜棺一样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饰品,前档尖顶弧形门,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二个门钉、一对门环,门前立有一只仙鹤和两个悲戚仪态的菩萨。最后一层即为金棺,素面,长约8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3厘米,用一条红色绸带捆扎,打有蝴蝶结。
文物保护
2004年6月10日,太山龙泉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太山龙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太山龙泉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太山。
交通路线
山西省太原市内乘坐329、Y5路公交车,在太山景区停车场站下车前往。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政府距离太山龙泉寺约8.2千米,驾车约16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22: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