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镇,隶属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地处
社旗县南部,东邻
饶良镇,南与
唐河县源潭镇接壤,西与
李店镇隔河相望,北接
兴隆镇。辖区面积6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太和镇户籍人口为35438人。
历史沿革
明、清,属唐县青台保。
民国十年(1921年),设太和乡,属唐河县源谭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太和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解放,为唐北县政府驻地。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属太和区太和乡。
1955年,属唐河县源潭区太和乡。
1958年,成立太和公社。
1961年,建太和区。
1965年,划归社旗县,称太和区。
1966年11月,更名为永红公社。
1982年2月,复名太和公社。
1983年,改称太和乡。
2011年7月,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1961年,太和区辖王六庄、兴隆、李店、苗店、刘集5个公社。
2011年末,太和镇辖刘集、范楼、马堙、后赵、闫店岗、宋庄、云岭、余沟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5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太和镇辖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太和寨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太和镇位于社旗县东南,距县城24公里,东邻饶良,北接兴隆,西与李店隔河相望,南与唐河县接壤。辖区面积61平方千米。
水文
太和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最大河唐河于西部边缘蜿蜒南流,是太和镇与李店镇的界河,境内长13.5千米;其支流马河从镇境东部流过,境内长5千米;另有王河、堰河于镇北部穿境汇入唐河。人工河幸福渠贯穿全境。
人口
2011年末,太和镇辖区总人口3475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160人,城镇化率12%。总人口中,男性17927人,占51.58%;女性16832人,占48.42%;14岁以下5909人,占17%;15~64岁22593人,占65%;65岁以上6257人,占1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4678人,占99.77%;有蒙古、回2个少数民族,共81人,占0.23%。其中,蒙古族80人,回族1人。人口出生率10.8‰,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5.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70人。
截至2018年末,太和镇户籍人口为3543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太和镇财政总收入295万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一般税收完成98万元,烟叶税106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89元。
2018年,太和镇有工业企业42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0个。
农业
2011年,太和镇耕地59329亩,人均1.74亩。
2011年,太和镇农业总产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6%。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境内建成10000余亩优质小麦繁育基地,小麦亩产达550千克。生产粮食24266吨,人均714千克。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辣椒、烟叶等。烟叶种植面积4000亩,产量52.5吨。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生猪、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7.36万头,年末存栏3.6万头;羊饲养量3.58万只,年末存栏1.5万只;牛饲养量2万头,年末存栏920头;家禽饲养量41万羽。生产肉类4567吨,其中猪肉2676吨,牛肉1052吨,羊肉243吨;禽蛋2242吨,鲜奶1347吨;畜牧业总产值8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渔业以养殖鲤鱼、链鱼为主,渔业总产值3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大型农业机械2180台(辆)。
截至2011年末,太和镇累计造林0.89万亩,其中防护林8000亩,经济林800亩,林木覆盖率18%。发展大桃1000余亩,年产鲜桃120万千克。
工业
太和镇初步形成以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家具、乳业、彩印、面粉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1年,太和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职工124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商业
2011年末,太和镇有商业网点263个,职工687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
金融
2011年,太和镇境内有2家银行开设营业网点。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各项贷款余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05年12月,太和镇建成有线电视台转播站。
2011年末,太和镇有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各1个;村文化大院4个;各类文化活动广场2处;农家书屋6个,藏书7000余册;有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36人。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6人。学校体育场4个,2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有线电视用户20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太和镇有幼儿园(所)10所,在园幼儿1189人,专任教师56人;小学12所,在校生3256人,专任教师10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23人,专任教师5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成人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24人,专任教师2人。
2011年,太和镇教育经费达0.435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427亿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太和镇有各类科技人才216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16人,经营管理人才89人,技能人才319人,农村实用人才1545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太和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卫生院1家,村卫生室14个;病床10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1张。专业卫生人员9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52万人次,住院手术567台次,出院病人1.52万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0/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2096人,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太和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4户,人数64人,支出12.3万元,比上年增长18%;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24户,人数1324人,支出164.7万元,比上年增长29%,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3人,支出11.18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15人,支出53.6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医疗救助5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82人次,共支出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临时救济1268人次,支出10.8万元,比上年增长5.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90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600人,参保率4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太和镇有邮政网点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3万份(册)。中国移动、联通等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32个,建成了移动通信系统基站7处,固定电话用户1000户,移动电话用户7500户,移动电话和电话普及率96%。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太和镇镇区道路总长度15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3.6米;桥梁28座,总长度0.616千米。
2011年末,太和镇有镇区自来水厂1座,有深水井1眼及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2.65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排水管道3000米。
2011年末,太和镇有镇区拥有供电站1座。拥有35万伏电力系统,高低压线路总长达350千米,电网覆盖率达100%,电力供应充足。
2011年末,太和镇有镇区花坛30个,围镇造林6.67公顷,街区绿化面积0.6公顷。
交通运输
社太路、李丁路、长岗路穿境而过,唐河、马河东西环抱,和镇有县乡(镇)级公路3条,总长20千米。
名胜旅游
太和镇境内有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蔚文中学旧址,俗称“转楼”。该建筑设计坐北朝南,砖木瓦结构,平面呈“回”字型,整楼为一天井院格局。1948年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战时后方总医院设在该建筑内,有成百上千的伤病员在这里得到了救治,康复后重返前线。刘伯承、邓小平曾多次到后方总医院看望伤病员,在此指挥作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七间楼,以及太和寨古井、龙池庙等古迹。
历史文化
1933年筑寨,取“太平祥和”之意,称太和寨。
荣誉称号
太和镇被誉为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镇、林业生态镇。
太和镇先后获评市级信访四无乡镇、平安乡镇、移民美丽乡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