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温氏出自
己姓、姬姓,家族的历代名人辈出:
东汉护羌校尉温序、曹魏凉州刺史
温恢、
西晋光禄大夫温羡、
东晋开府仪同三司温峤等人,最为著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
温大雅(
礼部尚书)、
温彦博(宰相)、
温大有(中书侍郎、清河郡公)兄弟三人,温氏三杰俱为卿相之才。
太原温氏,是汉唐名门望族。“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关于温姓之源,过去有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说”和“多源说”。“三源说”
主张温姓有三个源头(其实第一说和第二说基本上是一个观点):一是出自己姓,为颛瑞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二是颛顼
高阳氏之裔,
昆吾氏之子
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这支温氏与郗氏同出苏忿生。三是认为温氏源于姬姓,为
唐叔虞之后。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温,唐
叔虞之后,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又郤至食采于温,亦号
温季。”
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东汉建武初,受
弓里戍赏识推荐,被汉光武帝越级提拔为御史,累官至护羌校尉。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举孝廉,历任廪丘县长、鄢陵县令、广川县令、彭城相、鲁国相,颇有政绩。得到曹操赏识,授丞相主簿,出任扬州刺史。曹魏建立,授侍中,出任魏郡太守。黄初四年(223年),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
温恭,字仲让,太原祁人,温恢之子。曹魏济南郡太守,夫人
太原郭氏。儿子
温羡、温襜。
温羡,字长卿,太原祁人,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被称为“六龙”。少以朗寤见称,先被齐王司马攸辟命为掾,后迁尚书郎。晋惠帝继位,历任豫州刺史、散骑常侍和尚书。齐王司马冏于永宁元年(301年)击败司马伦后掌政权,因温羡曾任父亲司马攸的属官而特别亲近,让他改任吏部尚书。
温峤,字泰(太)真,太原祁人,博学孝悌,善于清谈,起家司隶校尉都官从事。举秀才出身,授司徒东阁祭酒、潞县县令。进入司空
刘琨的幕府,拜司空左长史。西晋灭亡后,拥戴
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兼任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太子(司马绍),结为布衣之交。
晋明帝即位,拜侍中、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晋明帝病重,随
王导、
郗鉴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牧。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册封始安郡公。咸和四年(329年),病逝,时年四十二岁,追赠使持节、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
温大有,字彦将,并州祁人。唐武德元年,擢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与兄
温彦宏、
温彦博,时称“一门三公”。去世,追赠鸿胪卿,谥号“敬”。
温彦博,字大临,并州祁人。唐贞观四年(630年),升任中书令,成为宰相,封虞国公。贞观十年(636年),任尚书左仆射。
温造,宇简舆,号水南山人,并州祁人。早年酷爱读书,隐居于王屋山。为张建封幕僚,出使幽州,事后隐居于东都。
唐穆宗继位,任京兆司录参军,出使宣慰河朔,转殿中侍御史。酒后得罪宰相,出任郎州刺史,励精图治,开通灌田“右史渠”,使百姓获利,历任侍御史、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册封祁县开国子,赐金紫。
唐文宗即位,历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兵部侍郎、东都留守、河阳怀州节度使、礼部尚书。在此期间,平定兴元兵变,开浚了怀州古泰渠枋口堰。大和九年(835年),去世,终年七十岁,获赠右仆射。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并州祁人。唐初宰相
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