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政务大厅
市政府直属机构
太原市政务大厅是市委、市政府设立的市政府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为人民群众和投资者提供各类行政审批及有关政策咨询服务等,是市政府对外办事的主要窗口,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载体。现更名为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
主要功能
太原市政务大厅是集审批与收费、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这里集中了主要审批事项,主要功能有审批服务、咨询服务、监督投诉等。
进驻窗口
政务大厅一层、二层办公大厅设立了咨询、办理、收费等70个办事窗口,二层设立项目洽淡、联合审批、集中审图、集中年检等五个多功能会议厅。共进驻部门53个,办理许可、审批、收费、年检等事项450余项。窗口工作人员160余名,其中副处级以上占到74%,中共党员占65%。
创建工作
全方位的政务公开:办理事项的内容、程序、条件、时限、收费、结果全部在大厅公开、公示,设置了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开通了电话查询、手机短信服务和大厅网站,群众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查询和咨询。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
规范运行机制:建立了“一门受理、集中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审批运行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申报登记制、二级审批制、办事限时制、联合审批制。审批办件实行部门领导带班审批制度和市领导在政务大厅联合审批制度,审批件不出大厅办结。试行基本建设项目“一票制”收费办法。政务大厅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手段,统一开发电子政务平台,全部审批收费事项纳入计算机管理,体现公正、透明、高效、便捷的特点。
人性化的服务:大厅设有总咨询台,与各部门窗口共同为办事人员提供咨询服务。配备了办公用具、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为群众创新一个舒适的办事环境。按照诚信、文明、依法、高效的原则,要求工作人员使用文明用语,杜绝服务禁语,做到微笑服务、站立服务、主动服务,增强了政府的亲和力,树立了政府诚信、为民的形象。
健全完善的监督投诉机制:政务大厅建立督促检查机制、行政效能监察机制和工作人员考核奖励三位一体的监督处理机制。加强了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监督,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建立了对办事人员电话回访制度,电话回访率在办件数的80%以上,形成了顺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市监委在政务大厅设立了市效能监督投诉中心,直接受理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对各窗口及工作人员实施全方位监督。积极开展行风评议、公务员百岗评议、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星级政务大厅评比等活动,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改善。
内设机构
综合处
职责:
( 1 )负责政务大厅日常政务和内外事务联络工作。
( 2 )负责起草政务大厅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 3 )负责政务大厅日常会议、活动的会务和接待工作。
( 4 )负责组织实施大厅窗口的各项业务和联办事项。
( 5 )负责协调窗口单位进行项目联合审批,参与联合勘察,撰写联审会议纪要,对重大投资项目组织实施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 6 )负责政务大厅的公文处理工作,起草重要文稿和综合性文字材料及印鉴、档案管理等工作。
( 7 )负责政务大厅人事管理,党团组织生活及教育培训工作
( 8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督察处
职责:
( 1 ) 督促检查政务大厅各类审批事项管理暂行办法的执行情况,做好收退件的认定复核和办结时间的查验工作。
( 2 ) 督促检查政务大厅各项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 5 ) 负责政务大厅的日常考勤。
( 6 ) 负责政务大厅计算机运行网络的维护管理工作。
( 7 ) 受理服务对象的投诉。
( 8 )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行政处
职责:
( 1 ) 负责政务大厅的车辆调度、交通安全管理。
( 2 ) 政务大厅基础设施建设、维护。
( 3 ) 管理政务大厅的财务支出管理、编制财政预算。
( 4 ) 负责职工工资、福利待遇。
( 5 ) 负责政务大厅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维护、物资管理等工作。
( 6 ) 负责政务大厅的卫生、安全保卫事务。
( 7 )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相关政策
太原市行政审批管理办法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第78号
《太原市行政审批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2月23日市人民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廉毅敏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太原市行政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行政审批的实施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审批是指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
第三条 行政审批应当遵循公开、公正、高效、便民的原则,坚持下放权力、精简事项、优化流程、提高效能的方针,逐步实现行政审批电子化管理。
第四条 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务办)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对全市行政审批的实施进行统一管理,并负责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管理。
各行政审批实施部门负责其行政审批事项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市政务办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研究和拟定全市行政审批工作的政策、制度和方案,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作,组织协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联合审批,并推行网上审批;
(二)负责对各部门进驻和委托的事项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
(三)负责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日常考核;
(四)负责全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工作。
(五)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市政务服务中心是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审批、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运行机制,实行一个窗口进出、集中办理、联合审批。
第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应当设立政务服务中心。构建市、县(市、区)、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及乡镇(街办)、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
第二章 审批事项管理
第八条 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动态管理。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并及时将行政审批事项的调整情况报送市政务办、市法制部门备案。
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实施部门不得继续审批或者变相审批。
法律、法规对行政审批条件作出具体规定的,行政部门不得擅自增设其他条件。
第九条 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应当对审批事项流程进行规范、优化,并向市政务办备案。
第十条 行政审批事项,应当全部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未经市政府批准不得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以外受理。
暂不具备进入条件的行政审批事项,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设立专业大厅集中办理,并接受市政务办指导监督。
第十一条 市政务服务中心和专业大厅应当公示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收费标准、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信息,并在市政府网站及各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开。
第三章 审批方式管理
第十二条 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应当实行集中审批的方式,将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并整建制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统一负责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办理、送达。
第十三条 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应当以授权方式向政务服务中心派驻首席代表,审批责任由首席代表和授权的部门承担。
首席代表由行政审批处处长担任,负责本部门审批事项的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联合审批,实行统一登记、联合勘察、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快速协调、同步审批的运行机制。其他项目逐步推行联合审批。
第十五条 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应当实行限时审批制度。即办事项由首席代表当场办结;承诺事项由首席代表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对需要专家论证、集体研究等程序审批的承诺事项,由首席代表组织协调。
第十六条 对重大投资项目、重点工程和外商投资(含港、澳、台)以及外地投资项目,提供绿色通道服务,由市政务办统一组织协调,重大事项由市政府召集专门会议协调。
第十七条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推行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制,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代办服务。
第四章 网上审批管理
第十八条 遵循网络安全保护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按照外网受理、专网办理、外网反馈、全程监察的要求,逐步建立网上审批系统。
申请人通过外网查询、咨询、申报、预审;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在专网受理审批、流转信息、审核批准;审批事项网上审核通过后,即可在政务服务中心当场发证。
第十九条 实行无纸化审批。审批申请应当使用电子报件,电子报件不能满足的可以使用纸质材料。
第二十条 统一规范网上审批技术标准,推动网上审批系统与各部门、各县(市、区)、开发区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上下联动、信息共享。
第二十一条 逐步建立移动审批系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登录电子审批网络系统,了解审批进度和审批结果,实现网上签批报件,并对重大项目实时督办。
第二十二条 建立覆盖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专业大厅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审批事项办理全流程实时监控。
第五章 审批流程管理
第二十三条 审批流程包括咨询预审、申报受理、审查审核、批准上报、办结送达等环节。
第二十四条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免费提供申请书格式文本,并将行政审批办事指南和申请书格式文本在窗口及其网站上公布。
第二十五条 申请人可通过市政务服务中心或者其网站提出行政审批申请、报送申请材料。
联合审批事项应当由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统一登记,启动计时并送达审批决定。
第二十六条 行政审批实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各窗口作出受理、不予受理、补正、退回和中止计时决定的,均应出具一次性告知通知单,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七条 申请人对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的书面告知有异议的,可向市政务办申请复核。
第二十八条 行政审批使用行政审批专用章,行政审批专用章实行备案管理。
第二十九条 行政审批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并允许行政管理相对人查询。
第六章 审批收费管理
第三十条 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涉及缴纳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政府性基金的,应当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财政代征窗口缴纳。
第三十一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缴纳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由综合服务窗口统一核定应收金额,实行一票制征收。
第三十二条 收取行政事业性费用应当出示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
第七章 政务服务中心管理
第三十三条 市政务办应当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制度建设,健全政务服务中心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服务水平。
第三十四条 市政务办应当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各项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制定标准化的政务服务规范和操作规程,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确保政务服务工作运转有序、管理规范、公开透明、高效廉洁。
第三十五条 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应当选派熟悉业务、事业心强的工作人员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需调整的应征得市政务办同意。
第三十六条 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受所在单位和市政务办的双重管理,所在单位待遇不变,日常工作、绩效考评由市政务办组织实施。考评结果纳入派出单位年度考核体系。
第八章 监督保障
第三十七条 市政务办应当加强对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开展现场巡查抽查、窗口单位自查、服务对象评价、行风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第三十八条 市政务办对行政审批工作进行定期综合考评,考评结果送相关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并纳入全市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行政机关绩效考核和民主评议范围。
第三十九条 市法制部门负责对行政审批执法进行监督检查,并在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与行政审批有关的行政复议事项。
第四十条 市监察机关应当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派驻监察室,应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实施进行监督,并对不作为、慢作为和违法违纪行为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行政审批的实施与管理应当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第四十二条 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 由市政务办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监察机关予以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县(市、区)、开发区行政审批管理依照本办法实施。
第四十四条 公共服务事项的实施与管理参照本办法。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2003年1月2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太原市政务大厅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第37号
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已经2003年5月28日市人民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市长 李荣怀
二00三年六月三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政务公开工作,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社会和群众监督,保证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政府政务公开,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将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结果向社会公开,便于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知晓的一种行政管理方法。
第三条 太原市行政区域内的政务公开,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工作部门,派出机构,基层所、队、站)是政务公开义务人 (以下简称为义务人) ,具有依法公开政务的义务。
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是依法获取公开政务内容的权利人(以下简称为权利人),并享有对政务公开义务人进行监督的权利。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是政务公开的主管机构,负责组织本规定的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监察部门依照各自职责监督本规定的实施。
第六条 政务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公开应当遵循合法、真实、及时、公正,便于监督的原则。
第七条 公开或获取政务内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和其他社会公共利益。
任何个人、法人或其它组织不得非法阻挠或限制义务人公开政务活动,以及权利人行使依法获取公开政务内容的权利。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务公开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政务公开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九条 提供政务公开内容不得收费,但法律、法规或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 公开内容
第十条 义务人在事权方面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内容:
(一)本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工作目标制定、执行及完成情况;
(二)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能确定及依据;
(三)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
(四)政府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政策措施;
(五)行政管理权限、服务范围、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承诺、办事结果;
(六)当地重大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七)承诺办理的重要事项及完成情况;
(八)其它应当公开的政务事项。
第十一条 义务人在财权方面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内容:
(一)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及执行情况;
(二)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情况;
(三)重大事项经费的分配情况;
(四)重大物质招标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情况;
(五)重要审计结果;
(六)其它应当公开的政务事项。
第十二条 义务人在人事权方面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内容:
(一)政府领导成员的分工和调整变化情况;
(二〉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的副县(处)级以上干部的任用、调整和年度考核评议结果;
(三)公务员招聘录用的有关事项;
(四)政府机构改革定编及人员分流情况;
(五)其他应当公开的政务事项。
第十三条 义务人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内容:
(一)行政行为的主体;
(二)行政行为的依据;
(三)行政行为的程序;
(四)行政行为的时限;
(五)救济的途径与时限;
(六)依法应当告知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义务人对行政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主动向其告知下列内容:
(一)处罚的主体;
(二)处罚的程序;
(三)处罚的依据;
(四)处罚的主要事实及理由;
(五)处罚结果;
(六)救济的途径和时限;
(七)依法应当告知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义务人在内部政务方面应当主动对内公开下列内容:
(一)领导成员廉洁自律情况;
(二)内部财务收支情况;
(三)人事管理及干部选拔调整、职务晋升、奖惩等情况;
(四)招待费、差旅费的开支使用情况;
(五)内部审计结果;
(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权利人有权向义务人申请公开未在本规定第十条至十五条中列明的其他应当公开的政务事项,义务人应当依法按照申请向权利人公开。
第三章 公开方式
第十七条 推行政务公开的方式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以醒目、易懂、方便、高效、快捷为原则。
第十八条 向社会公开政务应当根据政务内容特点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
(一)设立统一的政务公开网站;
(二)在政府公报上定期刊登,并公开发行;
(三)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发布;
(四)设立政务公开厅、公开栏、台卡、胸卡、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
(六)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政府新闻发布会、听证会;
(七)开通政务公开服务热线;
(八)便于公众知晓的其他形式。
第十九条 依据本规定第十四条公开政务内容的,应当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一)行政处罚作出前,向行政相对人出示有效执法证件,以书面或口头方式,事先告知行政相对人相应的权力与义务,决定的适用程序以及法定依据。
(二)行政处罚作出后,公开执法文书。执法文书上应载明本规定第十五条所规定的内容。
第二十条 依据本规定第十五条公开内部政务的,以符合该义务人实际情况的适当方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 涉及个人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项在正式决策前,实行预公开制度,决策部门应当将拟定方案或草案向社会公布,在充分听取意见进行必要调整后,再进行决策。
第四章 公开程序
第二十二条 义务人未主动向社会履行公开义务的,权利人可以以书面或其他形式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人应当在接到公开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权利人申请公开的内容已经公开的,义务人应当给予指引。
第二十三条 义务人未主动履行第十四条规定公开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可以随时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人应当即时向行政相对人公开。
第二十四条 义务人未主动履行第十五条规定公开义务的,权利人可以申请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人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并及时将公开的时间、场所、方式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 权利人依照第十六条规定申请公开的,义务人在接到申请书时,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是否公开决定书送达权利人。义务人决定公开的,应当在决定书中载明公开的时间、场所、方式;决定部分公开或不公开的,应当在公开决定书中说明理由。公开时间自作出公开决定之日起,不得超过7个工作日。
申请书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地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等;
(二)申请公开的具体内容;
(三)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
(四)申请时间。
口头申请的,义务人应当做好笔录。
第二十六条 政务内容尚未确定是否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由承办人提出具体意见,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可依照保密规定的期限和程序,暂缓公开。
暂缓公开的政务内容在性质或密级确认后,分别按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予以公开。
第二十七条 义务人根据本规定提供的政务内容,只能向权利人依法收取检索、复制等成本费用,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五章 监督与追究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主要通过下列方式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一)对各义务人的政务公开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二)在各义务人内部开展评议活动,听取其工作人员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三)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及时了解各义务人落实政务公开工作的情况;
(四)通过民主议政日,向权利人以发放征求意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五)以政务公开简报的形式,及时通报情况;
(六)设立政务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和意见箱,及时向投诉、举报人告知处理情况。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定期对本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下级政府政务公开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等部门视情节给予直接责任人批评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关于公开内容、方式、程序、时限的;
(二)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规定的;
(三)公开虚假政务内容的。
第三十一条 义务人隐匿、提供虚假的政务内容,给权利人或第三人造成经济损害构成国家赔偿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 义务人进行政务公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监察部门或法制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权利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具体应运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发展历程
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原政务大厅)成立于2003年1月,是市委、市政府为优化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运作方式,而设立的市政府直属事业机构。
根据《太原市政务大厅管理暂行办法》(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5号),太原市政务大厅是集审批与收费、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2003年首批进入32个部门和单位,设立70个办事窗口。
大厅成立以来,建立了“一门受理、集中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规范审批运行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申报登记制、二级审批制、办事限时制、联合审批制。试行了基本建设项目“一票制”收费办法和外商投资企业“一表制”审批办法。
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大厅设有总咨询台,与各部门窗口共同为办事人员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开展投资促进服务,免费为投资者提供前期咨询、商务考察、全程代办等服务。
建立督促检查机制、行政效能监察机制和工作人员考核奖励三位一体的监督处理机制。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监督。
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在行政理念上,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学习型单位”,行政理念趋同,牢固树立起依法行政、廉洁行政、高效行政、服务行政的理念;通过开展文明单位、行风评议等创建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党团教育活动、文体活动,建立健身场地、图书阅览窗口等;通过午餐食堂、生日蛋糕、困难家访慰问等方式,增强归属感。实行“早九晚五”作息制度。
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办发【2011】22号),2011年11月22日,经市编委会研究决定太原市政务大厅正式更名为太原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挂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牌子,为太原市政府派出机构;12月23日,市政府常务会通过的《太原市行政审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的职责;进入2012年,将在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流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12 11:28
目录
概述
主要功能
进驻窗口
创建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