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兰科天麻属植物
天麻(学名:Gastrodia elata Blume),是兰科天麻属植物,又名神草、赤箭、白龙皮、山地瓜等。植株高30-100厘米,有时可达2米;根状茎肥厚,块茎状,椭圆形至近哑铃形,肉质;茎直立,橙黄色、黄色、灰棕色或蓝绿色,无绿叶,下部被数枚膜质鞘。总状花序长5-30(-50)厘米,通常具30-50朵花;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1.4-1.8厘米,宽8-9毫米。花果期5-7月。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天麻之名首载于《雷公炮炙论》。天,言自然之天成也;麻,如入足言物品之形也。古人认为天麻生长神奇,若上天赐予,其状类古时麻为之鞋,故名谓天麻。也因为天麻药材在古代非常难以获得,被认为是神医所赐的上天之物,又专治头晕目眩,半身麻痹瘫痪,就把这种药材叫做“天麻”。
历史记载
天麻以赤箭之名始载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因其茎色赤,直立似箭干,故名赤箭。宋《开宝本草》称之天麻。明《本草纲目》中将二者合并,称“天麻”即“赤箭”之根。中国人食用和药用天麻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早在唐代,天麻就已经是声价很高的营养保健品了。白居易《斋居》诗云:“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汤。”
形态特征
天麻植株高30-100厘米,有时可达2米,茎直立,呈橙黄色、黄色、灰棕色等颜色。
植株高30-100厘米,有时可达2米;根状茎肥厚,块茎状,椭圆形至近哑铃形,肉质,长8-12厘米,直径3-5 (-7)厘米,有时更大,具较密的节,节上被许多三角状宽卵形的鞘。茎直立,橙黄色、黄色、灰棕色或蓝绿色,无绿叶,下部被数枚膜质鞘。
总状花序长5-30(-50)厘米,通常具30-50朵花;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1. 5厘米,膜质;花梗和子房长7-12毫米,略短于花苞片;花扭转,橙黄、淡黄、蓝绿或黄白色,近直立;萼片和花瓣合生成的花被筒长约1厘米,直径5-7毫米,近斜卵状圆筒形,顶端具5枚裂片,但前方亦即两枚侧萼片合生处的裂口深达5毫米,筒的基部向前方凸出;外轮裂片(萼片离生部分)卵状三角形,先端钝;内轮裂片(花瓣离生部分)近长圆形,较小;唇瓣长圆状卵圆形,长6-7毫米,宽3-4毫米,3裂,基部贴生于蕊柱足末端与花被筒内壁上并有一对肉质胼胝体,上部离生,上面具乳突,边缘有不规则短流苏;蕊柱长5-7毫米,有短的蕊柱足。
果实和种子
果长圆形至长圆倒卵形,具短梗。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果期7-8月。
分布范围
天麻在中国分布较为广泛,产吉林、河北、甘肃、江苏、江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尼泊尔、不丹、印度、日本、朝鲜半岛至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天麻一般生长海拔为400-3200米,野生天麻多生长在杂木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区内。
生长习性
天麻喜爱凉爽,湿润的环境。如冬季地温低于14℃,天麻就停止生长,进入冬眠,地温上升到14℃时,天麻开始萌动,但生长缓慢;地温超过30℃时,天麻便停止生长。天麻适应力强,在一般土壤中也能生长,不过以质地疏松、排水良好、肥沃、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为宜。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天麻会用箭麻块茎抽苔开花而结出的种子进行繁殖。当天麻蒴果成熟开裂,微小轻盈的种子便从裂缝中飞散而出,随风飘落到适合它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时,种子就膨大萌发,破出种皮后吸取蜜环菌供给的营养而迅速生长,经过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生成白麻,两年可生成箭麻。
人工繁殖
天麻的繁殖方式有两种,即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将天麻种子播种在菌床上,蜜环菌丝体供给种子养分,使其发育长成米麻。其特点是不易退化,种麻生长力旺盛,易优质高产,但生长周期长。
天麻通过地下块茎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无性繁殖。天麻无性繁殖的最大特点是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但易退化。
无性繁殖又分为室内栽培与室外栽培两种:室内栽培法是将段木、蜜环菌、白麻或米麻种于室内或防空洞内的木屑中,并用塑料薄膜覆盖,此方法又称无土裁培法。室外栽培法是将段木、蜜环菌、白麻或米麻种于室外土壤中。
栽培技术
栽培方法
窖栽
在窖底先铺一层5厘米厚的沙子,然后把段木和菌材间隔3~5厘米放在沙子上,用混合沙填充空隙,呈半埋状态,然后靠菌材栽下种麻。小米麻撒于菌材周围即可。栽后覆一层薄沙盖住段木,再按上述方法裁第2层,最后覆沙10~15厘米,略高出地面,加盖一层树叶等物保温保湿。
畦栽
一般畦宽 70-100 厘米,深 35 厘米左右,长度不限,栽法同窖栽。
菌床栽培
如果是1层菌材,可将覆土掀去后,不移动菌材,在靠菌材处挖窝按上述方法栽下种麻;若是2层菌材,应掀开上层菌材,在下层栽下种麻,再把上层菌材放回,栽下种麻。
室内栽培
可采用沙堆栽培,也可用竹筐、木箱栽培,方法同上;需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气。
种植管理
春季气温较低,可加盖地膜增温;5月中旬时气温升高后必须撤去地膜,待9月下旬再盖上地膜以延长天麻生长期。夏季高温时,要覆草或搭棚遮阴,控制地温在 28℃以下。
防旱排涝:春季干旱时,及时浇水、松土,使沙土含水量在40%左右;夏季6~8月,天麻生长旺盛,需水量加大,要保持沙土含水量达50%~60%;雨季,要开挖排水沟,防止渍水淹死天麻;9~10月,天麻生长缓慢,为防止蜜环菌快速生长进一步深入天麻内层引起麻体腐烂,要特别注意防涝。
采收加工
收获天麻在休眠期采收药效高,一般宜在10月底或翌年 2~3月收获(可边收边栽)。收获时要轻拿轻放。加工需要先根据天麻重量分级,150克以上的为1级,75~150克的为2级,75克以下的为3级。然后用水洗净,蒸煮,以杀死天麻体内的溶菌酶。一般5千克鲜天麻可出1千克干品。
病虫防治
天麻的病害主要是杂菌感染造成天麻块茎腐烂。杂菌菌丝呈绿、黄、白等颜色,不易形成根状菌索,很容易识别,因此发现时要立即清除。
虫害主要有蝼蛄和蛴螬,可用氯丹、炒香的麦麸加水拌和后,在傍晚撒于地表诱杀蝼蛄。防治蛴螬,在栽种前用辛硫磷乳油加水喷于地面再翻于土中,或在生长期用该药浇灌。同时,要防止人畜和老鼠、鸟类损坏麻窖,如有损坏,应及时培土恢复原状。
主要变型
绿天麻
产东北至西南诸省区。野外并不多见,偶见栽培。植株较高大,一般高1-1.5米;根状茎长椭圆形或倒圆锥形,节较密,节上鳞片状鞘多,单个最大重量达600克,含水量在70%左右。茎淡蓝绿色。花淡蓝绿色至白色。花期6-7月。
乌天麻
产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至西北部。植株高大,高1.5-2米或更高;根状茎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节较密,最长可达15厘米以上,单个最大重量达800克,含水量常在70%以内,有时仅为60%。茎灰棕色,带白色纵条纹。花蓝绿色。花期6-7月。
松天麻
产云南西北部。常生于松栋林下。植株高约1米;根状茎常为梭形或圆柱形,含水量在90%以上。茎黄白色。花白色或淡黄色。花期4-5月。
黄天麻
产河南、湖北、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在西南地区偶见栽培。常生于疏林林缘。植株高1米以上;根状茎卵状长椭圆形,单个最大重量达500克,含水率在80%左右。茎淡黄色,幼时淡黄绿色。花淡黄色。花期4-5月。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04年天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易危物种(VU)。2013版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天麻列为II级物种。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天麻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种群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天麻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长期供应不足。随着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天麻使用量和需求量不断提高,野生天麻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枯竭。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天麻人工栽培获得成功,人工栽培天麻完全代替野生天麻成为人药来源。
濒危因素
野生天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森林中蜜环菌的存在,独特的生存机制使原本丰富的天麻种质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措施
一是选择保护区域。选择生态环境好,适合野生天麻生长,从未种植过天麻,远离人们居住场所的区域。
二是划定保护界限。按照选择的最适宜区域,确定适度的保护规模,一般应保持2000亩以上,实行定点定界,划定保护范围。
三是建立防护栏。按照保护范围界线,建立永久性防护栏有效防止家养牲畜、野生动物和人为的侵害和破坏。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天麻药性甘、辛,平。归肝经。可用于熄风痰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功能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破伤风,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风湿痹痛。
经济价值
2020年中国天麻流通市场销售规模38113.8万元。中国天麻出口地区及国家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瑞典、美国。2019年,出口量有170.7吨,出口额达到346.8万美元。以天麻为主要原料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备案获得批准文号并在有效期的国产保健食品达116种,其中,[卫食健字]12种,[国食健字]104种。
相关文化
在古代神话故事里,天麻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自生自灭。因为它的根很像仙人的脚,所以人们又叫它“仙人脚”。还有人说,因为它在人间成了家,生了小孩,不愿回天上去,所以又叫“棒打不退”。
参考资料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天麻.物种2000中国节点.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5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