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外
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
《天边外》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作品。《天边外》描写了20世纪初美国乡村三个青年人的梦想追求以及梦想最终破灭的悲剧。弟弟罗伯特和哥哥安朱都喜欢上邻居姑娘露丝。罗伯特从小向往到海外去干一番事业,但当得知露丝对他的爱情之后,他立即放弃了与舅舅出海的机会与露丝结婚,留在乡村务农。一直也爱着露丝的安朱,深受爱情的打击,临时决定代替弟弟出海远航。几年以后,罗伯特的农场经营得一塌糊涂,心力憔悴的罗伯特最后患肺结核死去。《天边外》作品赢得1920年普利策文学奖。
内容简介
《天边外》讲述了三个青年人悲剧的一生。爱幻想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罗伯特原本想随叔叔去远航,追逐自己的梦想,寻找天边外的美丽,但临行前他向自己爱慕已久的露丝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原本以为会遭到露丝的拒绝,却没想露丝被其身上的浪漫气息所吸引,承认对其的爱慕之情,并请求其留下来,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罗伯特把自己天边外的梦想抛之脑后,决定留下来与露丝长相厮守。而爱幻想的罗伯特并不适合经营农场,但为了家庭,为了其深爱的女儿,罗伯特还是一再苦苦地坚持,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一命呜呼。罗伯特的哥哥安朱本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具有农民的所有特质,但就因为失去了爱情,伤心失望,便负气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踏上了本来该属于他弟弟的海上之旅,本该不属于他的环境使他开阔了眼界,忘记了失恋的痛苦,但却泯灭了他作为一个农民的本性,使他成为一个精明世故的投机商人,使其迷失了自我。露丝是一个单纯热情的邻家女孩,本来大家一致认为她和安朱是天生的一对,但单纯的她却被罗伯特诗人的气质、浪漫的语言所吸引,所以在罗伯特临行前向她表露心迹的时候,她接受了罗伯特的爱意,她本来憧憬的未来是浪漫的、诗情画意的,但刚结婚不久她就发现了自己选择的错误,久病缠身的罗伯特根本承担不了家庭的重任,家庭的光景每况愈下,她最终被生活折磨成一个衣服邋遢、冷漠的妇人。
作品场景
(参考资料)
创作背景
奥尼尔创作《天边外》,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对欧洲各国思想界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他的“唯意志论”助长了19世纪末的悲观思潮,这一思想也引起了奥尼尔的共鸣。叔本华强调世界的非理性和盲目性,他认为世界是由盲目的,荒唐的意志统治着,人们无法了解世界,无法预测未来,人在自然和社会中是无能为力的。而尼采思想中有一种激烈的、革命的内核,他以反对资产阶级传统道德的面貌出现,鼓吹人的意志的重要性,这对于不满现存秩序的人们就有了吸引力。尼采反对一切传统道德,否定在人类文明中统治了几千年的“真善美”的价值。在尼采的影响下,奥尼尔也用这一观点解释他对人生的看法。此外,尤金·奥尼尔早年曾多次出海,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让他看到了人间的不平,饱尝了世态的炎凉,使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无着,悲观绝望,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的命运的不可知等有深切的感受。
《天边外》的创作灵感源于奥尼尔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奥尼尔早年在海上漂泊时与一位挪威海员成了好朋友,这个人经常抱怨他一生中深重的苦难和错误。该海员觉得他一生最大的悲哀和错误,是从小离开世袭农庄到海上来,他咒骂大海和海上生活,怀念家乡,悔不当初。奥尼尔意识到,挪威海员的后悔,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怀念农场使他的心情好受一些。奥尼尔以挪威海员为原型,塑造了罗伯特这个天生的漂泊者,为了爱情违背本性而留在农场,同时又塑造了热爱农场而最终却当了海员的安朱。
剧场首演
2019年11月6日,王斑导演的北京人艺新戏《天边外》在实验剧场首演。这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与代表作,揭示了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冲突。
2022年1月,《天边外》登上人艺实验剧场的舞台。
获奖记录
1920年在百老汇首演后获普利策戏剧奖。
1936年,奥尼尔凭借该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介绍
露丝
露丝20岁,可爱温柔,身材姣好,头发破飘逸,身体的每个部位散发着青春的气息。纯白色的上衣和裤子,让人感到一丝的冷意。她充满了幻想,既有对男权思想的依赖,同时也洋溢着勇敢的一面。她看上了即将到海上寻找“天边之美”的罗伯特,在相互的接触中,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为争取罗伯特的爱,她十分在意修饰自己,头发洗的油亮,有一种让人倾慕的感觉,她穿上白色衣裙,目的是要让罗伯特能够多看自己几眼,对自己重视起来。露丝不想成为一个让人选择的的人,而是要主动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爱情。现实生活中的露丝,却在承担着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的责任,她还不断进行着繁重的农田劳作,她一度将自己未来的爱人想做是一个地道的“庄稼汉”,这是他最初的对爱情的幻想。
罗伯特内心充满浪漫思想,渴望冲出男权主义思想的露丝,此时感到罗伯特这种精神吸引了她,于是心中已经积蓄很久的浪漫开始弥漫开来,也催生了露丝心底的爱情之花,曾经幻想做一个庄稼汉妻子的念头在此时已经完全被罗伯特取代,罗伯特就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爱人占据了他的心。于是,露斯每天去倾听罗伯特给自己描述的仙境故事,她沉浸在美妙期待之中,昔日那个被人看好的庄稼汉朱安,也由此在露丝心中越来越暗淡,罗伯特在露丝心中就是真正的王子。罗伯特死后,安朱对露丝更加摧残,露丝每天能够听到他恶毒的辱骂:在这样生活折磨下,露丝开始对生活和爱情失去了信心,她完全绝望,没有了幻想,没有生活了热情。
安朱
安朱,一个农家的孩子,聪明能干粗壮,古铜色,有一种魁梧的男性美。他没有文采,也更现实,说起话来总是笑嘻嘻的,很愉快的样子,他和弟弟罗伯特的感情非常好,彼此很亲热,想到罗伯特要出海远航,周游世界,他虽然很难过,但还是支持他,希望他找到追求的东西,并试图说服家人给他实现梦想的机会,认为不让他走是不公平的。自己则准备在农场大干一场,因为他坚信自家的农场是一流的农场,各种设备齐全。父亲梅约也看好安朱:“阿安从骨子里是梅家的人,他是个天生的庄稼汉。生在这个农庄上,死也死在这个农庄上。众人眼里的安朱是种田的材料,而安朱自己也一直下死劲拼命干活。因为罗伯特得到了露丝,安朱盲目地做出了离开农庄的决定,也是逃离现实的决定,他还没弄清楚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三年后,安朱赚了钱,变得活泼而敏捷,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正爱露丝,解脱的安朱并没有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五年之后,他变得更敏捷机警,甚至狡黠,他成了投机商人,最后一败涂地。在紧急的事情面前,安朱变得盲目、紧张和慌乱,缺少自信与勇气,不能冷静地处理。
罗伯特
罗伯特是个高高的、细长的年轻人,23岁。饱满的前额和大而黑的眼睛带有一种诗人的神气。他的容貌清秀文雅,嘴和下巴的线条显示出他意志薄弱。从小体弱多病,生性浪漫,喜欢幻想。大学辍学后回到农庄,仍整天读书吟诗。他满怀憧憬,一心想从农庄狭小的天地中走出去,到大海上去遨游,过富于冒险精神的浪漫生活。但他的梦想从一开始就是模糊、不具体、不现实。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在幻灭中死亡,是违反人类天性造成的恶果
《天边外》描写人的梦想追求以及梦想最终破灭的悲剧,揭示出人生梦想和客观现实的矛盾。罗伯特是个第一流的做“白日梦的人”,幻想家的化身。在该戏剧的开场,他指着地平线说:“假如‘我’说,召唤‘我’的,是美、是遥远和神秘的天边的美,是‘我’在书本中读到过的东方那种迷人的神奇和魅力,是浩瀚宇宙自由翱翔的需求,是漫游天地的极乐之情,是探究隐现在天边外的神妙之谜呢。”“天边外”这一幻想的遥远、梦幻、虚无飘渺本身反映了罗伯特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特征,预示了它的破灭的悲剧必然性。罗伯特用丰富的想象力勾画他生活的蓝图,却没有付诸努力去把它变成现实,爱情的力量使他放弃了到天边外的梦想和宿愿。“‘我’想爱一定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它在天边外向‘我’召唤——它在天边之外永存;而‘我’还没有找到它,它却找到‘我’了。”他天真地以为自己得到了另一个更大更美的梦,他为爱情而留下来,用爱情的梦幻代替了冒险的梦幻。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经历了爱情、家庭、事业的幻灭,而最大的幻灭则是“天边外”幻想的无法实现。
“自从罗伯特管家以后,事情就一天不如一天”,罗伯特“没法从别的地方弄钱”。五年以后,家园已经破落不堪,“屋里的整个气氛,跟多年以前的完全不同,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贫穷,已经穷到不能自觉的程度了”。女儿夭折,父母双亡,夫妻不和,自己身患绝症病入膏肓。罗伯特也完全没有往日的浪漫气息,“他的头发长而蓬乱,脸和身子都消瘦了。颧骨上有几块鲜艳的红斑,他的眼睛因为热病正在发烧。他身穿灯芯绒裤子,法兰绒衬衫,赤着脚”,整个家庭笼罩着惨淡的阴云。最后病入膏肓的罗伯特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偷偷地来到山上,眺望远方梦想已久的天边外,在渺茫的希望中死去。死亡与生命在各种层面上共生共存。《天边外》中的死亡,没有悲壮、没有恐惧,有的是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以及对生存的反思。罗伯特的悲剧,是违反人类天性造成的恶果:他本是属于大海的儿子,只是为了爱情没有投身到大海的怀抱中去,所以命运对他做出了严酷的惩罚,即使他没有出海,但出海的梦想也缠绕了他一生,也毁了他一生。
哥哥安朱是个忠厚、本份、踏实的人是个快乐的农民,热爱生养自己的土地,热爱男耕女织的农庄生活,“已经和泥土连在一起了”,“像是泥土的产品,就像一裸树一样,像玉米穗是玉米的产品一样”。他离开了家,离开农场,离开他热爱的土地,放弃了他应该从事的农业而选择了去出海,去经营商业投机。罗伯特、露丝、安朱,选择了错误的爱情,她们都是爱情的牺牲品、受害者。罗伯特热烈地爱恋着邻家女露西,但露丝偏偏处处回避他而和哥哥安朱表现得十分亲热,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决定跟当船长的舅舅出海去当水手。就在临走的前一天晚上,罗伯特把他对露丝一直埋藏在心底的爱情告诉了她。不料露丝高兴地接受了他的表白,并表示自己爱的不是哥哥安朱而是他,突如其来的喜悦,模糊了罗伯特的眼睛,在露丝的哀求下仓促决定放弃出海留在农庄,并且自我安慰地以为“‘我’想那秘密,从世界边缘上向‘我’叫唤的秘密,天边以外的秘密,一定是爱情。‘我’没去找它,它找‘我’来了”。露丝婚前以为自己爱罗伯特,但她对罗伯特的爱却转瞬即逝。婚后的生活每况愈下,露丝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她渐渐发现自己太年轻、太幼稚犯了一个大错误。露丝对罗伯特咆哮:“‘我’想你一定认为‘我’会以做你的妻子为荣,是吧?没有人比‘我’更傻、更可怜了。‘我’根本不这么想。‘我’讨厌看到你。噢,‘我’要是早知道该多好啊。如果‘我’没有听你朗诵从书本上学来的那些一文不值、愚蠢的诗句,该多好啊。如果‘我’那时知道你的真本事——知道你现在这个样子——‘我’自杀也不会嫁给你的。”
露丝婚后才知自己真爱的是安朱,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她却再也唤不回安朱的爱。安朱自从走出村庄三年后,在外面的世界里大开眼界,他发了财,从一个心底坦荡的农村青年,变成了重利的商人,并不愿意留在这个他以前一心想守住,现在却觉得狭窄的地方。五年后,他用最热爱的小麦去作投机生意,结果一败涂地,可是他不甘心,打算仍回纽约作他并不喜欢的生意。他觉得累,想回家想休息,想像从前一样地在田里劳作,可他身不由已,生活早已让他也变得无力、疲倦和无可奈何了。正如罗伯特对安朱所说,他和露丝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而安朱是他们三人中最大的失败者。
露丝原先是个“健康、美丽、经常在户外工作的姑娘,姿态优美,身材蛟好,漂亮的圆脸蛋,汉深又蓝的大眼睛”,但在《天边外》的最后一幕中,“她的脸苍白、满是皱纹,毫无表情,就像一块石头,好像任何事都无法使她再有任何表情”,她的情感之源已经枯竭了。她的声音低沉而又单调,没有一丝活力。短短八年在生活贫困、对丈夫不满、得不到安朱的爱情的压力之下,她由一个充满幻想的姑娘已经变成了麻木、无动于衷、未老先衰的妇女。一连串的死亡——罗伯特父亲的气闷而死;母亲抑郁而亡;女儿玛丽因病夭折;罗伯特自己患疾身亡,这一切都是对主人公们人生选择的惩罚,是奥尼尔所理解的罪与罚。人往往感觉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只有在死亡面前才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
死亡是惩罚:死亡是对错误选择的惩罚。人生过程中的无数次选择,对一个人的命运起了一定作用,最终将人推向某个巅峰或某个低谷都取决于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选择。奥尼尔将无数个选择化为一个指着天边的象征性动作,尖锐和集中地体现了选择在人生旅途中的决定因素。一个人的人生坎坷经历,是由该人物最初的选择来决定的。没有理由后悔,也没有后路可退,只有当该人物被逼上绝路以后,他才会感慨当初的选择。一些人,在真与幻的循环中空耗着自己的生命;在一切都空虚和不确定的现实中而死亡。作为一些人,这成为了他们能够触摸到的现实,因而成了实现幻想的手段,也成了一种生命的回归之路。《天边外》揭示了人生梦想与现实之间不可抗拒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人类终极意义上存在的悲剧性问题。
艺术特色
舞台技巧
1、布景:《天边外》有三幕,每一幕有两场,一场室外,见得到地平线,暗示着人的欲望和梦想。另一场在室内,地平线消失了,暗示着人和他的梦想之间隔着的现实。用这一方法,试图造成一种节奏,一种渴求和失望的交替。《天边外》以奏鸣曲形式作为框架写成。安朱和罗伯特是这一奏鸣曲的两大主题,而室内室外的布景就分别是安朱和罗伯特的象征,布景的不同设置则在暗示罗伯特与安朱完全不同的性格与生活态度。该部剧的室内、室外布景设计都为整部剧奠定了悲剧基调。首先是三幕室内场景的设置充分表明了一个家从繁荣走向败落。
第一幕的室内“一切东西都整洁,全家有一种安闲舒适朴直的气氛”。如果说从第一幕的布景设计中可以看出梅约一家还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第二幕中的布景设置已经明显表现出这个家正在走向解体。“室内有了改变,不在于它的外表上,而在于它的一般气氛上。从意味深长的琐事上表明粗枝大叶、没有效率和懒懒散散”。第三幕的室内布景设置则说明了这个家的彻底败落:窗帘又破又脏,还少了一个;书桌积满了灰尘;壁纸上都是霉迹;破旧的地毯也有两段即将磨损;桌子上已经没有餐布了,而且桌面上留下许多碟印和倒出食物的污迹;摇椅上已坏的横木被一块乱钉上的白木板代替;铁炉子没有刷色,并且生了一层黄锈;还有一堆乱堆的木柴。
奥尼尔对三幕剧室外设计的巧妙安排也很好的配合了这一解体过程。在第一幕中,室外的一景有“几道用石头垒成的墙和粗糙弯曲的栅栏”,“黑土里生长着秋麦,绿油油的一片”,沟那边的堤上有“一颗疙疙瘩瘩的老苹果树,刚刚吐叶,把拗扭得树枝伸向天空,黑压压的一片”;到了第三幕,室外的“田野有一种荒芜未耕的面貌”,“苹果树没有叶子,似乎是死的”。布景中的苹果树,虽然像安朱的本质一样扎根土地,但是它伸向天空,又是向往理想的罗伯特的象征。在开始的布景中,苹果树有较大的生命力,发芽繁荣,但在剧本的结尾,它“没有叶子,似乎是死的”。这暗示了罗伯特的生命的无望。
该戏的开头和结尾也都恰当地安排在室外的一条大路上,这条路“像条灰色的绸带蜿蜒曲折通向天边”。这条路是从左前方向右后方斜穿过去,“这个方向跟人眼睛习惯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这条路引领着人们的眼睛看到天边外,带领着人们走向理想的境界”。这符合第一幕中的罗伯特的心理状态。在最后一幕中,这条路引领着罗伯特走向小山看到日出,也就是领着他走向了最终的安宁之地死亡。这一场景的呼应也表达了罗伯特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2、灯光:奥尼尔对该剧中光的设置也是独具匠心。光在该剧中主要表现在太阳光和梅约家的煤油灯光上。奥尼尔利用一天中太阳的不同位置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的。“正午的太阳就像是一个万恶的诅咒,日落一般象征传统意义的死亡,而日出则象征心灵的重生”。《天边外》的三幕正是经历了这三个时间段。
第一幕是日落的场景。在第一场中,罗伯特与日落是这样联系起来的:他小时候身体虚弱,是个多病的孩子,经常在妈妈做饭的时候从西窗口往外看,看见过各种各样的日落。他对日落的向往也就是对死亡的向往和对现有生活的厌恶,只是在这个时候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有这样一种想法。这里已经暗示了罗伯特的一生以悲剧告终。在第二场中有一个用来读书的煤油灯。这盏灯像太阳一样对罗伯特读书具有同样的作用,于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灯是当时屋子里光线的唯一来源,也是屋子这个小世界的太阳。但是在这一场的最后,安朱把灯吹灭了,屋子里漆黑一片,安朱“(沉闷地)觉得好像死了似的”;罗伯特也一动不动。灯熄灭了,暗示罗伯特的生命也会像这个灯一样结束。第一幕中对光的安排已经为戏剧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了伏笔。
第二幕是日中的场景,是仲夏一个阳光强烈的热天中午,大约十二点半钟的样子。太阳焦灼,剧中人物在阳光下困苦的生活是“上帝的惩罚”。首先是不善经营农场的罗伯特。他放弃梦想留在农场,把整个家庭都给毁了,这也就他为什么会感觉在太阳底下干活像是要被烤焦了一样。“上帝的惩罚”也针对安朱:他们在新加坡出海的日子也是异常炎热,两个船员甚至因发烧死去,他们的工作乏味无趣,这是上帝对他背叛自己本质的惩罚。另外,焦灼的太阳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就像罗伯特和露丝的婚姻令人喘不过气一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异常紧张了。露丝现在公开声称她爱的人是安朱,只是三年前被罗伯特浪漫的诗人气质一时迷惑才嫁给了他。既然爱她的安朱要回家,她再也不用跟罗伯特生活在一起了,并且对罗伯特说“走吧。要是你想走,就走吧。”这一幕中的阳光“像上帝愤怒的眼睛”,惩罚他们所犯下的错误,为他们最终的悲剧也奠定了基调。
第三幕中炎热已经逝去,是五年后十月末一天早上大约六点钟的光景。天还没有亮,但是黑暗已经被灰白所代替。屋内一盏煤油灯光线昏暗,并没有给屋子带来一点温暖的气息。罗伯特对将来在城里美好生活的打算被这两种冷色光线彻底否定。当医生来给罗伯特看病时,露丝在厨房里弄了一盏干净的灯,但是医生最终断定罗伯特即将死去。在他去世前夕,他挣扎着去了小山上,眺望日出升起的地方,并成功地看到了日出。在他去世的时候有两处光照耀着他,一个是新生的太阳,一个是干净的煤油灯光,他的充满黑暗痛苦的生活被充满光亮的死亡慢慢代替了。罗伯特是死了,但他的精神获得了由这两种充满生命力的光所代表的新生。也就是说他要是想过安宁幸福的生活必须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里的日出和干净的煤油灯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3、道具与人物动作:奥尼尔还通过舞台上道具的安排和人物动作来深化悲剧主题。在第一幕室内的布景中,“餐桌四周放了四把椅子,三张摇椅,还有一张靠背椅”。四把椅子代表梅约一家四口人。开始是安朱坐在那张独立在外的靠背椅上的,但当罗伯特答应露丝留在农庄的时候,罗伯特代替安朱坐在了靠背椅上。第二幕中,罗伯特虽然管理农场不利但尽力去经营,这时的他还是坐在靠背椅上,说明还是在做本来属于安朱的事情。第三幕中罗伯特意识到自己在农场里失败的生活并有去城市开始新生活的打算,他这时是“靠在椅子上,闭着眼”。
在最后一幕形容露丝的舞台说明中,有多个词语表示露丝的心已经陷入了一种极度衰竭的宁静之中,比如“沉闷地”、“无所谓地”、“没有一点感情”、“乏味地”、“死气沉沉地”、“迟钝地”、“麻木地”等,并且这些词重复出现。当最后安朱试着要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因为他说他们应该互相帮助),露丝没有任何表示。“她默默不语,迟钝地,带着悲哀、惭愧和精疲力竭的神情望着他,她的头脑已经沉入麻木之中,再也不会受到任何希望的干扰了”。这些说明了露丝所处的绝望境地。
作品影响
《天边外》戏剧于1920年首次上演。《天边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大于在文学上的意义,这标志着从彼时起,美国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舞台戏剧发展事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与商业性戏剧相对立的戏剧改革运动——小剧场运动。这种戏剧的演出不以营利为目的。美国的华盛顿广场剧团(Washington Square Players)和普罗文斯顿剧社(Prouincetion Players),两者其创办的目的是要“给美国剧作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奥尼尔成为这两个剧团的领导者之一。奥尼尔使戏剧创作在美国成为一种崇高的艺术。
作品评价
《天边外》作品中蕴涵的场景原型、人物原型和梦想原型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内涵,其所包含的情感以及命运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
——刘向红(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年10月16日—1953年11月27日)美国剧作家。父亲杰姆斯·奥尼尔是位演员。中学毕业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后,只读了一年书便于1907年中途辍学。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悲悼》等。
尤金·奥尼尔是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天边外》《琼斯皇》《榆树下的欲望》《安娜·克里斯蒂》等,作品曾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6 20:08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