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地义
汉语成语
天经地义(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成语出处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天经地义”。
成语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规定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猛继位。但是,周景王生前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结果姬朝把姬猛杀死后,姬猛的弟弟姬句在晋国的支持下继位,这就是周敬王。无奈姬朝兵强马壮,周敬王只好出逃晋国。
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黄父会盟,商讨如何使争斗平息。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游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主持会盟的赵鞅向游吉询问揖让、周旋之礼。游吉说:“你说的这些只是仪式,不是礼。”赵鞅又请教什么是“礼”。
游吉回答说:“我曾听到郑国的子产大夫这样说过,‘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老百姓行动的依据’……”他口若悬河,将礼的来龙去脉,说得头头是道。赵鞅听得入了神,感慨道:“礼真是宏大到了极点。”
游吉接着又说:“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百姓生存的凭借,因此先王尊崇它。所以人们能够从不同的天性经过改造或直接达到礼,这就是成人。”赵鞅听后暗自说:“赵鞅啊赵鞅,请牢牢记住这些话,并终生奉行。”
于是,赵鞅号召各诸侯国全力支持周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帮助他将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周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成语寓意
天经地义的核心是要遵循原则,依照规则做事。如果大家做事都全凭自己的兴趣,置客观原则而不顾,那么世界会陷入混乱之中。比如说,父母用心抚养子女长大成人,子女们长大后反哺,照顾年迈的父母,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假如为人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不管不顾,为人儿女却拒绝赡养自己的父母,这种行为就是违背道德伦理,应当受到坚决抵制。
成语运用
“天经地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主语、定语;含褒义;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三〇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参考资料
天经地义.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1 14:5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