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鲷科
鲈亚目下的一科
天竺鲷科(学名:Apogonidae)为辐鳍鱼纲钩头鱼目的一个科,传统上被归类于鲈形目。分为4亚科40属约381种。
物种学史
简介
天竺鲷科 Apogonidae
分类学地位 taxonomy|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动物界 Fauna
|__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__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__有颌上纲 Gnathastomata
|__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鱼纲 Pisces__硬骨鱼系)
|__幅鳍亚纲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鳍总目 Acanthopterygii
|__鲈形目 Perciformes
|__鲈亚目 Percoidei
|__鲈总科 Percoidea
种类:全世界共有21属200种以上,台湾现有13属73种
生态:底栖,卵生(口孵),肉食
分类
全世界分2亚科,包括天竺鲷亚科(Apogoninae)粗估有19属195种及准天竺鲷亚科(Pseudaminae)粗估有3属12种(Nelson, 1994)。天竺鲷夜行性动物,白天栖息于觅食区附近的洞穴或珊瑚礁旁,夜间则出外捕食,除了具有强硬犬齿之大齿天竺鲷属(Cheilodipterus)鱼种可能以较大型无脊椎动物或小为食外,大部份之天竺鲷均以小型底栖无脊椎或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本科鱼类口孵行为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除了西部大西洋产之褶竺鲷(Phaeoptyx affinis),雌雄均有口孵记录 (Smith et al.,1971)外,其余均为雄性鱼口孵。如果它的下颌部突出或当鱼张口时可看到鱼卵时即可知此鱼正在进行口孵工作。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之暖热水域,某些生活于河口区,偶有进入淡水者。
如:纵带天竺鲷、短牙天竺鲷、斑柄天竺鲷Apogon fleurieu、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osci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黑横带鲷鱼条纹鲷黑横带鲷玫瑰鱼条纹鲷鱼 等。
天竺鲷科鱼类是珊瑚礁区最大的夜猫族,和大眼鲷一样,它们也拥有一双适于夜间活动的大眼,因此有“大目侧仔”的俗称。天竺鲷的行踪隐密,体型袖珍,体长通常小于10厘米,却长着一张大嘴,稍侧扁的长椭圆形鱼体上,有两枚分离且直立的背鳍。天竺鲷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大多集中在珊瑚礁浅海区,少数在深海、沙泥或河口域,在新几内亚或澳洲也有一些纯淡水或可进入河川下游的种类。它们以浮游动物、小型底栖动物或小鱼为食。大部分的种类均有“口孵行为”,是海水鱼中极少见的例子。此外,不少天竺鲷还有发光器的构造。
天竺鲷在台湾的分布具有南北差异,主要是因为北部海域的水温在冬天较南部低5~6℃。譬如稻氏天竺鲷在北部数量甚多,但在南部则甚为罕见。
栖息环境
珊瑚礁住客
珊瑚礁区潜水,白天最常看到的是日行性的各种雀鲷,晚上则换成夜行性的天竺鲷。每到黄昏时分及清晨破晓,可以看到它们很有次序的换班行为,亦即白天单独或成群躲藏在礁洞内、礁檐下或礁石旁的天竺鲷,日落后开始纷纷出外觅食,空出来的栖所刚好让日行性鱼类休息;天亮后,睡了一宿的日行性鱼类正蓄势待发,活动了一整夜的天竺鲷则返回原栖所休息。这种“房客”早晚换班、日夜交替的行为,是珊瑚礁鱼类为了充分运用有限的空间资源,而发展出来的独特生活方式,再加上它们对食物和栖所的喜好各有不同,于是彼此间得以避免竞争,相互和平共存,也因此造就了形形色色、高歧异度的珊瑚礁生物。
海水鱼
大部分的天竺鲷和若干淡水的吴郭鱼一样,有“口孵”的行为,不同的是:吴郭鱼的口孵是由雄鱼或雌鱼负责,天竺鲷则几乎均由雄鱼担任。所谓“口孵”,就是雄天竺鲷将雌鱼所产的卵块衔入口中进行孵化,此时可见口孵鱼的下颌会些微隆起有如戽斗,且因满口含卵,无法摄食,开始过“绝食”的生活。如此约经数天到一周,卵在亲鱼口中孵化成为仔鱼后,才被释放出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卵被掠食,并提高繁殖成功及增加下一代存活的机会。仔鱼经过一段随波逐流的漂浮期生活,变态为稚鱼,然后再回到沿岸的礁区寻找适当的栖所,沉降下来成为真正的底栖鱼类。
发光方法
海洋生物的发光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靠发光器本身具有的萤光素和萤光素酉每行生化反应来发光,另一则是靠发光器中共生的发光细菌来发光。天竺鲷科鱼类两者兼具,前者如长鳍天竺鲷属、箭天竺鲷属及若干天竺鲷属的种类,像黑天竺鲷(Apogon ellioti)即行生化反应发光,它的胸部胃下方,有一个埋于胸肌内的前腹发光器,在直肠两侧则有一对梨状的后腹发光器;而后者如银腹天竺鲷属(又称管天竺鲷属),它们利用细菌发光,发光器是位在胸鳍基部下方和沿体腹侧由峡部至尾柄的黑色条状物。
下级物种
天竺鲷科包含40个属,已描述超过350个种,但是众所周知在广大的水域中还有很多未描述和未发现的天竺鲷,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深水的种类,而那些已描述的物种我们也知之甚少,有些物种甚至只有几个样本定种。
该科可分为4个亚科,包括天竺鲷亚科(Apogoninae),拟天竺鲷亚科(Pseudamiinae),此外还有2014年提出的两个单型亚科:多刺天竺鲷亚科(Amioidinae)和帕氏天竺鲷亚科(Paxtoninae)。
比安鱼属(Beanea)中的比安鱼(Beanea trivittata)取消归类为天竺鲷科。Kurtamia属在天竺鲷科中未确认下级分类。黑腹天竺鲷(Xeniamia atrithorax Fraser & Prokofiev, 2016)属于Xeniamia属,该属仅一种,已灭绝。
天竺鲷亚科
天竺鲷亚科(Apogoninae Günther, 1859)是最大的亚科,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分为14个族:
天竺鲷亚科包含36个属:
三棘天竺鲷属(Amiichthys)
天竺鲷属(Apogon)
拟天竺鱼属(Apogonichthyoides)
天竺鱼属(Apogonichthys)
长鳍天竺鲷属(Archamia)
星天竺鲷属(Astrapogon)
梭竺鲷属(Cercamia)
巨牙天竺鲷属(Cheilodipterus)
腺天竺鲷属(Fibramia)
腭竺鱼属(Foa)
乳突天竺鲷属(Fowleria)
舌天竺鲷属(Glossamia)
全芒天竺鲷属(Holapogon),现归于多刺天竺鲷亚科。
银口天竺鲷属(Jaydia)
鬼幻茸竺鲷属(Lachneratus)
多鳞天竺鲷属(Lepidamia)
扁天竺鲷属(Neamia)
圣天竺鲷属(Nectamia)
鹦竺鲷属(Ostorhinchus)
副天竺鲷属(Paramina)
褶竺鲷属(Phaeoptyx)
鳃齿天竺鲷属(Pristiapogon)
头齿天竺鲷属(Pristicon)
鳍竺鲷属(Pterapogon)
箭天竺鲷属(Rhabdamia)
管竺鲷属(Siphamia)
圆竺鲷属(Sphaeramia)
带天竺鲷属(Taeniamia)
柄竺鲷属(Vincentia)
矛天竺鲷属(Verulux)
亚氏天竺鲷属(Yarica)
似天竺鲷属(Zapogon)
狸天竺鲷属(Zoramia)
拟天竺鲷亚科
拟天竺鲷亚科(Pseudamiinae Smith, 1954),发现于红海、波斯湾、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多发现于水深64米以内的浅海。
裸天竺鲷属(Gymnapogon)
拟天竺鲷属(Pseudamia),模式物种是多边拟天竺鲷(Cheilodipterus polystigma,最初描述为巨牙天竺鲷属,现该物种归类于钝尾拟天竺鲷)。属名“Pseudo-”在希腊语,意为假的,“amia”是天竺鲷科属名的常用后缀。
准天竺鲷属(Pseudamiops)
多刺天竺鲷亚科
多刺天竺鲷亚科(Amioidinae Fraser & Mabuchi, 2014),包含两个单种属,其中多刺天竺鲷属(Amioides)的模式物种是“Amia grossidens Smith & Radcliffe 1912”,属名后由“Amia”更改为“Amioides”,其中 “Amia”即 “Apogon”,指天竺鲷,“amia”是天竺鲷科很多属名的常用后缀, “-oides”意为“像…”,即“像天竺鲷的鱼”或“天竺鲷形的鱼”;“Grossus”译为“大”, “dens”译为“牙”,因其牙齿比当时所知的天竺鲷物种都大得多。该亚科的两个属都被认为是现生天竺鲷科的基础类群。
多刺天竺鲷属(Amioides,旧为Coranthus),多刺天竺鲷属生活在深水,仅少数样本来确定这个属,它们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
全芒天竺鲷属(Holapogon),旧为天竺鲷亚科,属名词源是希腊语 “holos”意为“完整的,全体的”,指的是这个属最能代表多样的天竺鲷的原始祖先。
帕氏天竺鲷亚科
帕氏天竺鲷亚科(Paxtoninae Fraser & Mabuchi, 2014),仅一属一种,最初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拖网采集到四个鲈形鱼类的标本,澳大利亚博物馆的John R. Paxton认为它们是鮨科一个未描述的能分泌黑鲈素的新属,后来证实它们是天竺鲷科,因此将这个属命名为“Paxton”,来提醒我们不要简单地以单一外观特征去判定物种
帕氏天竺鲷属(Paxton)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5 20:21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