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府-香炉山景区内,俗称送仙桥,为一座典型的
碳酸盐岩三孔自生桥。其桥南为一座单孔桥,高40m,跨度10m,为内仙桥,过小溪,便见一座双孔桥,高50m,跨度30m,为外仙桥,两桥扭曲连为一体,组成一个三孔
立交桥。溪流从桥下通过,桥旁有4座小石峰,似四个桥墩,似一座即将完工的多孔天生桥。
该天生桥在
碳酸盐岩溶天生桥中极为独特,根据查新资料,是我国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双曲三孔自生桥。
该桥位于涟邵盆地车田江向斜之东翼,公园西部寨背岭之南。车田江向斜核部为三叠系大冶组灰岩,两翼为
二叠系栖霞组与茅口组灰岩,而天生桥则出露于茅口组灰岩中。该桥的形成明显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重力崩落作用有关。桥的南边为仙人府溶洞,溶洞长280m,平均宽30m,高60m。洞内地下河与天生桥下小溪贯通,小溪高出地下河35m,从小溪进仙人府洞形成一高30m之瀑布,随之瀑布流水入仙人洞,构成洞内之暗河。由此分析在桥未形成前地下河管流径位置应包括仙人洞及桥下小溪河床位置,地下河管道经过地下水径流长期冲刷,对管道顶、壁的长期溶蚀作用,使管道不断加高加宽,形成溶洞,而溶洞顶部的近水平岩层及垂直管道的裂隙发育,使顶部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落,被流水带走。由于拱桥分布的地下河管道形成的溶洞靠地表很近,裂隙发育的部位,岩块全部崩落而被水冲走;裂隙不发育的部位,岩块残留于管道(溶洞)之顶上及两侧,缓缓形成了现存的双曲三孔桥。此桥是国内一座典型的碳酸盐岩溶地貌景观,应属国家级
地质遗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