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太平天国天王玉玺现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据
曾国藩《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见《曾文正公奏稿》卷20)说:清军攻陷天京时,从天王宫中缴获了这方玉玺,同时缴获的还有幼主玉玺一方,金玺一方。这三方玺被送往清朝军机处。清同治四年(1865)八月,金玺被清朝军机处章京刑部郎中萨隆阿盗窃走熔化成金条。而两方玉玺保存至今,成为太平天国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规格
纵、横各19.6厘米,厚2.8厘米;纽长19.2厘米,宽4.1厘米,高7.4厘米。纽刻云纹,侧面雕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坐龙纹,下作立水纹。玺文为:“太平玉玺。天父上帝,恩和辑睦;天王洪日,天兄基督,救世幼主,主王舆笃;八位万岁,真王贵福,永定乾坤,永锡天禄”。宋体正书,充满浓厚的
拜上帝教色彩。
玺文
玺文中“天王洪日”指洪秀全;“天兄基督”指
耶稣;“真王贵福”指幼天王;“八位万岁”指“爷、哥、朕、幼、光、明、东、西”,即上帝、耶稣、洪秀全、幼天王、洪秀全第三子光王、第四子明王、东王
杨秀清、西王
萧朝贵。
天王玉玺系用青玉制成,正方形,边长20.4厘米,高2.7厘米,纽高7.4厘米,纽背刻有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刻双凤朝阳纹,左右刻龙纹,下刻立水纹。玺文用宋体正书阳刻,共44字。
玺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正中为“天父上帝”四个大字,竖读;两旁为“玉”“玺”两个大字,又“太”“平”两个小字;小字“太”的外面,有“恩和”两个大字,竖读;小字“平”的外面,有“辑睦”两个大字,竖读。下部为四言八句,自左至右,依次为“永定乾坤”“八位万岁”“救世幼主”“天王洪日”“天兄基督”“主王舆笃”“真王贵福”“永锡天禄”。
于玺文读法,在太平天国史研究者中,意见纷纭,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
谢兴尧、
罗尔纲先生的读法,由中间读起,然后依左右次序对称读。读为“天父上帝,恩和辑睦。天王洪日,天兄基督,救世幼主,主王舆笃。八位万岁,真王贵福,永定乾坤,永锡天禄。”“太平玉玺”是印玺名称,单读。
第二种意见是
荣孟源先生的读法,他认为天父天兄天王是太平天国习惯的顺序,不能混乱,前四句的读法应是“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天王洪日,恩和辑睦”。“救世幼主”以下六句,与谢、罗读法相同。
第三种意见是张秀民、王会庵、郭毅生、
简又文等先生的读法。他们认为太平天国一贯倡导尊卑长幼之序,故依玺文中提到人物的地位顺序来读,应读为:“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天王洪日,主王舆笃,救世幼主,真王贵福,八位万岁,恩和辑睦,永定乾坤,永锡天禄。”
第四种意见是王庆成先生的读法,读为:“太平玉玺。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天王洪日,主王舆笃。救世幼主,真王贵福,八位万岁,永锡天禄,永定乾坤,恩和辑睦。”
此玉玺是太平天国政权的重要标志。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陷,太平军突围,玉玺被湘军掳去,由曾国藩送交清廷军机处,存于方略馆。清亡后,由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
真伪争议
关于这枚玉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怀疑是曾国藩伪造。主要理由是,首先,玉玺的尺寸与有关资料记载的“八寸见方”并不吻合,只有六寸见方;第二,天王洪秀全曾颁诏将太平天国改名为上帝天国,并且正式下旨玺印都要依诏改变,但这枚玉玺却仍称“太平玉玺”,与天王的诏书规定相抵触;第三,天王洪秀全的金玺和“旨准”印,在玺的边框上图案中的龙都是头向下尾向上,这枚玉玺却恰恰相反,龙头向上尾向下;第四,金玺上的“天”字,都严格按照天王诏书中避讳的规定,上面的横划要比下面的长,而这枚玉玺的“天”字,写法则比较杂乱,有的“天”字上面一横明显短于下面。
据我国著名史学家罗尔纲先生考证,当时太平军在与清军激烈的战斗中发现,玉玺的印记十分容易被敌人伪造。因此,不论是加盖天王玺印的诏书,还是其他诸王们的命令,在使用玺印的同时,都会再加上另外保密的暗号,并且非常强调当事人要亲笔手写,因为暗号和笔迹都要比玺印难以伪造得多。
另据李秀成在其自述里“招降十要”第七条中曾提到:“要求中堂(即曾国藩)发一谕与我,押带我文并往,有文去不用印信。今用印者,到我营中,其众将格而不信,他定疑中堂自造诱他。我在天朝用文盖印者,无我亲书密号,其将不从。”从李秀成,太平天国内部,尤其是军队之中,对于往来文件,“亲书密号”比文件上所用的玺印更加重要。因此,关于“天王玉玺”的真实性,一直有人提出怀疑,况且清军攻破天京时,曾于城内大肆抢劫屠杀,并且纵火焚毁了天王府,因此“天王玉玺”在战火中被毁也是正常的,但怀疑的一方始终缺少有力的证据。“天王玉玺”的确是对传统玉玺的一种反叛,它在玺印史上有着划时代变革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