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站
中国天津市红桥区境内的铁路客货特一等站
天津西站(Tianjinxi Railway Station),位于中国天津市红桥区,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等站,是天津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沪高速铁路的五大始发车站之一(亦是唯一不在京沪正线上的始发车站),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铁路车站。
历史沿革
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天津西站始建。
清宣统二年(1910年)12月14日,天津西站开始运营,车站站房由德国建筑师设计,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建筑整体坐南朝北,是一座具有典型折衷主义风格的德国新古典主义建筑。车站内共有4条股道、2座站台、1座天桥、1座站房,年发送旅客12.7万人、运输货物5.1万吨。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随着津浦铁路全线开通,天津西站成为最早连结中国南北干线铁路的车站和国际通关口岸站。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天津西站被占领后,车站的线路被改成5条股道,并另建了一个南货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西站被核定为三等站。
1955年,天津西站升格为二等站。
1962年,随着旅客和货物发送量的持续增长,天津西站升格为一等站。
1993年1月,天津西站开始进行改建工程。此次改造工程主要对一站台的采光设施进行改造,修建雨篷和增高站台,同时对西站照明灯具、地面进行了维修,并进行了地下消防系统、地下商场等改造。
1995年底,天津西站改建工程基本完工。
2003年下半年,天津西站再次进行改造。此次改造工程,主要是对一站台的采光设施进行改造、修建雨棚和增高站台。
2009年2月4日,天津西站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同年5月4日起,天津西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杨柳青站作为临时客运站接替天津西站接发旅客列车。
2010年11月18日,天津西站站房工程开始实施主体结构封顶。
2011年6月30日,改造后的天津西站开通运营。
2012年1月8日,天津西站普速场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天津西站改扩建工程正式完工。
2013年12月1日,连接天津西站和天津站天津地下直径线正式开通运营。
2014年12月5日,由中铁六局北京铁建公司承建的京沪高铁引入天津西站北联络线工程子牙河特大桥架梁全部完成,京沪北联工程主体全线贯通。
2019年12月10日起,天津西站试点实施电子客票业务。
2023年10月21日0时5分,随着55102次动车组列车从天津西站驶出,津兴城际铁路正式进入运行试验阶段,标志着津兴城际铁路进入开通运营的最后冲刺。12月18日,津兴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建筑规模
建筑设计
天津西站老候车楼是中国铁路枢纽站中修建最早、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主站楼为砖木混合结构的三层建筑,占地面积93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8平方米,建筑总重量约为5500吨。主站楼坐北朝南,正立面中部前凸,呈凸字形。该楼东西长37.24米,南北宽31.42米,高约25米,其中一层净高3米,二层大厅净高10.4米,其他部分5.4米,三层净高3.6米。
天津西站设计以圆拱和放射状百叶形象表现光芒四射,寓意天津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光辉未来。以向前倾斜的、充满动势的圆拱寓意着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使用,57米高面向广场的半圆形空间效果与结构结合,具有韵律感,通过表面肌理的处理,显得丰富而细腻,白色的编织网状屋顶钢结构,是天津市地标式建筑。
截至2011年6月,天津西站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站房主体结构为地上二层、地下三层,建筑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其中,站房面积10.4万平方米、雨棚面积7.6万平方米,车站设计年发送旅客2367万人次,最高聚集人数达5000人。天津西站站房为圆拱形结构,南北长380米,东西跨度126米,站房主体高57米,辅楼高20米;高架候车大厅绝对标高16.5米,东西面宽135米,南北进深336米,横跨铁路车场;地下一层为出站厅,东西两侧为出租车出站车道,候车平台长126米;中央24米通廊南北贯通。
整体布局
截至2015年2月,天津西站采用高架层、地面层、地下层及站房四角配合设置辅楼的布局方式,上进下出的进出站模式。车站候车大厅东侧的售票处内有人工售票口;候车大厅内东南方向有人工窗口;候车大厅西侧、东侧设有7处卫生间、饮水处;候车大厅B5、B6检票口之间,B7、B8检票口之间,B15、B16检票口之间都有手机充电处;售票大厅内、候车区内以及地下一层都设有ATM自动取款机。
天津西站共有南北两个广场,其中,南广场主要由集散广场、景观公园、特色商业区三部分构成。集散广场的设计以津味文化地面浮雕及标志塔为主,体现天津西站的文化意蕴。景观公园以绿地和各种灌木为主,保证视线通透。特色商业区业态以主力卖场、餐饮、大型超市、站前特色商业、酒店为主;北广场主要由交通广场、景观休闲广场、枢纽控制中心、公交首末站、出租车蓄车场、社会停车库和自行车库组成。
站台线路
截至2011年6月,天津西站站场规模为13台26线,共24站台面,由南向北依次是,京津城际高速车场4台6线(与高速场共用一台),京沪、津秦共用的高速车场7台12线(与城际场、普速场各共用一台),京沪铁路普速车场2台4线(与高速场、津保场各共用一台),津保铁路车场3台4线(与普速场共用一台);途经线路有京沪铁路、津保铁路、津秦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津兴铁路。
运营情况
自助售票
截至2015年2月,天津西站设有自动售取票机,位于车站候车大厅的东、西进站口和南进站口。
便民设施
天津西站设有“高铁雷锋班”,提供引导重点旅客到专用候车区候车,免费热饮,为行动不便、身患疾病等特殊旅客提供自进站、上车至到站的全程帮扶工作等服务。
天津西站设有公安制证口,位于车站售票大厅内,为旅客提供办理临时身份证明的服务。
客运流量
2017年5月28日至30日,天津西站共发送旅客8.3万人次,上下车旅客达到16.9万余人次,较2016年同期增幅24%。
2017年,天津西站发送旅客量770.6万人次,同比2016年增加130.1万人次,下车人数755万人次,同比2016年增加115.1万人次。
2024年4月4日,天津西站发送7.36万人次。
交通换乘
轨道交通
天津地铁1号线天津地铁6号线在天津西站交汇并设有站点,名为西站站。
公交线路
长途汽车
天津西站南广场西侧设有天津市公路客运西站,车站为中国国家一级客运站,分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日发送旅客2.5-3万人次,日发800-1000个班次。车站主营线路有京津冀城市圈及周边、山东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山西省等地。
价值意义
天津西站作为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津保铁路和津秦高速铁路的交会点,通过天津地下直径线与天津站紧密相连,成为联系南北方、沟通中西部,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公交车、出租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北方网 评)
京津冀同城商务区
2023年8月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原则同意《天津西站综合开放枢纽——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功能定位
——高铁枢纽综合开发标杆区。全面优化天津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与区域机场群联动联运能力,强化服务京津冀、辐射“三北”地区、联通国内外主要城市功能,推动站城一体开发、产城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效应。
——同城生产生活引领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交通、商务、办公、居住等功能融合,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良好环境,深度融入京津冀同城生产生活圈。
——都市型产业升级先行区。聚焦数字经济、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高端商贸,积极引育优质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都市型产业体系,培育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津卫人文生态魅力区。深度挖掘大运河等文化资源,注入现代活力,推动商旅文联动发展,打造“津卫文化”元素集中体验地,建成蓝绿交织、秀美宜居的滨水生态区域。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天津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完善,商务载体资源有力拓展,京津冀同城生产生活功能体系基本健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作用有效发挥,链接“三北”和联通国际的综合开放枢纽功能初步显现。
到2030年,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基本建成,京津雄半小时生产生活圈更加成熟,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主导产业能级显著提升,经济总量、总部企业集聚度、商务楼宇产出率、税收贡献大幅跃升,综合开放枢纽影响力显著提升。
空间布局
围绕“津城”高端服务业发展布局,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形成“一核两带三组团”发展格局。
“一核”:即天津西站核心商务区,面积约3.8平方公里,主要承载综合交通枢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同城生产生活示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先导区等功能。其中,子牙河南侧为I期,总建设规模约120万平方米,商业体量约50万平方米;子牙河北侧为II期,总建设规模约160万平方米,商业体量约80万平方米。
“两带”:一是光荣道科技创新产业带,包括光荣道科技产业园、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船集团第七〇七研究所、中国建材集团绿色数智双碳创新中心和河北工业大学红桥区东院、南院等节点,重点承载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等功能。二是滨水生态文化带,包括子牙河、北运河及河流沿线的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西沽公园、桃花堤、北洋大学堂旧址等节点,重点拓展文化旅游功能。
“三组团”:一是西北角金融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以陆家嘴金融广场为核心,包括水游城商业综合体、西北角特色商业街等节点,重点拓展金融、数字经济、航空服务及衍生产业功能。二是大胡同商贸和文旅聚集区,以大胡同商贸区为核心,包括三岔河口、天津之眼、天津市少年宫等节点,重点承载商贸服务、特色旅游功能。三是优质体教融合区,以杨庄粮库体育小镇项目为核心,包括南运河西部生态居住区、和苑居住区等节点,打造国内一流的教育、体育和居住融合区。
重点任务
1.强化区域高铁枢纽功能。持续优化天津西站高铁车次,大力推进“空铁联运”、“高铁货运”试点。积极协调天津西站往返大兴国际机场车次与机场航班有效对接,吸引津冀、环渤海乃至更广范围旅客汇聚天津。
2.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发挥京津城际、津兴城际等京津冀区域高铁出行便捷性,打造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示范,推动京滨铁路至天津西站联络线建设,加快途经天津西站及周边区域的地铁4、7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
3.优化公共交通枢纽功能。优化公交线路,完善天津西站周边公交场站、自行车停车点等设施建设,实现既有客运站与城市轨道交通便捷换乘,支持中小运量接驳系统建设,满足公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4.构建立体道路交通体系。优化完善核心商务区内部及周边城市路网,改善提升天津西站地区道路交通,推动市政照明设施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津西站南、北广场道路交通接驳组织,实施跨子牙河桥梁和地下空间建设,实现核心商务区内部高效联通、便捷可达。
5.做强航空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津兴城际快速通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优势,打造“没有机场的航空服务圈”,大力培育航空服务业及其配套产业,形成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产业集聚的重要支点。推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在天津西站建设城市航站楼。
1.培育总部企业集聚优势。坚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和站城一体化设计理念,加快推进核心商务区产业载体及配套设施建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北京非首都功能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功能性总部、研发类平台、创新联合体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落户。
2.提升商务服务发展质效。依托同城化生产生活机制,以协同发展带动商务服务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培育一批商务服务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高端商务服务业聚集发展态势,构建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匹配的商务服务体系。
3.打造数字经济和研发设计产业集群。依托头部平台企业,加大数字经济企业引育力度,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依托云计算领域领军企业,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充分挖掘工业设计院所资源优势,打造“设计之都”功能性地标聚集地。
4.共建共享同城化商贸中心。大力拓展贸易功能,依托商贸龙头企业,引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电商平台等高能级贸易主体。支持行业带动力强的进出口企业、电商龙头企业在京津冀同城商务区设立全国总部、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
1.高标准建设光荣道科技创新产业带。按照城、产、人融合发展方向,加快推动光荣道科技产业园核心区Ⅱ期建设。深化政校企合作,支持河北工业大学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雄安新区创新发展。
2.有序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支持龙头院所及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发挥产业用地资源优势,积极吸引京冀科技企业和单位来津布局,实现技术要素跨区域融通合作。
1.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新天地。整合北洋大学堂旧址、桃花堤等文旅资源,展示天津历史文化底蕴,形成“津卫文化”属性元素集中体验地,讲好讲活“津卫文化”故事,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京津冀同城商务区综合竞争力。
2.擦亮滨水文化生态金名片。坚持历史、文化、生态、经济一体发展,加强大运河沿线旅游景区与现有道路路网衔接,提炼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打造以“天子渡口·河海津韵”为主题的运河文化旅游名片。
1.建设地标性综合商贸走廊。聚焦国际消费、文化旅游、优质生活等重点方向,提升三岔河口地区商业发展层级。以传统综合商业载体提升为契机,导入多元商业业态,培育高品质商街。加强核心商务区与各商圈联动,形成与综合交通枢纽相匹配的新一代综合消费商圈。
2.聚焦空铁联运打造都市消费新品牌。利用天津西站空铁联运交通枢纽优势,围绕往返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京津冀、环渤海、东北乃至更广范围地区客流,吸引外部消费,提升消费能级。探索发展免税购物,争取设立市内免税店,带动核心商务区免税购物消费。
3.大力发展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特色消费。充分释放西北角商业街区津门烟火气的特色场景,壮大特色消费、网红消费,推动老字号创新聚集发展。依托运河绿廊、天津之眼、杨庄粮库体育小镇等,促进文化消费,丰富体育消费,打造商旅文体食住行娱深度融合的24小时消费场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10:4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