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是
天津师范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58年,天津师范学院史地系成立,是为学院办学之始。
1960年,学校正式成立历史系。
1983年,“史学理论与历史比较研究室”建立,并经教育部同意,开始招收硕士生。
198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史学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同年,“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位点开始招收博士生。
2001年,历史系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
2003年,学院建立“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
2005年,学院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学院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成”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
2010年,历史文化学院被学校确定为首批研究型学院。
2011年,学院获得世界史和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世界史、中国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4年,由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改建的
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正式成为实体科研教学机构。
2017年,中国史学科获批天津市重点学科,同时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项目;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入选天津市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
2018年,中国史学科骨干入选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2019年,世界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依托中国史学科全体教师而形成的“中国史教学团队”获评天津市市级教学团队。
2022年,历史学专业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3年,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6月,学院开设3个本科专业。截至2024年9月,学院设有3个教学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1个天津市“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学科和“重中之重”学科、天津市“顶尖学科”、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1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截至2023年3月,学院有2个学科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项目。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院有教授29人,副教授25人,讲师22人,硕、博研究生导师6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7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两支,近20人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院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天津市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截至2021年4月,学院有1门国家精品课程。
2021年10月,侯建新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获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发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
截至2024年9月,学院与
平津战役纪念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
天津二中等近20家机构共建实习基地,“协同育人”“联合育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9月,学院设有1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在欧洲文明研究院),3个校属院管科研机构,4个院属院管科研机构。截至2024年6月,学院有2支省部级创新团队。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9项,国家社科一般及青年项目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报刊、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00余篇,荣获多项天津市社科成果奖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4月,学院建有历史学专业图书馆,藏有包括线装古籍在内图书6万余册;欧洲文明研究院建有西文图书信息资料中心,收藏以欧洲文明为特色的世界史专业图书,达到2万余册;建有文物室,收藏各类文物1800余件,其中陶瓷、书画等文物形成系列。
《
经济社会史评论》前身是《经济-社会史评论》辑刊,由侯建新教授主编,自2005年始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经济社会史评论》获得正式刊号,2015年始以季刊形式出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2019年该刊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21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2022年获评AMI核心期刊,2023年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史学刊物提名奖。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学生活动
2023年4月,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在天津师范大学“红舞鞋”大赛上表演了原创作品《粉墨春秋》。2023年5月,历史文化学院举办第五届话剧节闭幕式暨2022级学生话剧比赛。2024年4月,欧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会举办“趣享运动,研续青春”第一届研究生趣味运动会。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