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禅院
天津市河北区的景点
大悲禅院又名大悲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占地面积为4.2万平方米。大悲禅院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几经修葺扩建,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玄奘法师经念堂、弘一法师纪念堂等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内珍藏有从魏晋到明清各代的佛、菩萨造像几百尊。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生救苦,此“大悲禅院”之命名也。曾供奉过唐代名僧玄奘法师的灵骨。
历史沿革
大悲禅院又名大悲院,是天津一座十方丛林寺院,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年~1659年),天津守备曹斌捐资修寺,“筑室三楹”,大悲院改名为大悲禅院。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禅师世高与津门名士张霖、张霔、龙震、梁洪、黄六吉等十余人,于寺内结“草堂社”,诗友唱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住持了凡上人再重修大悲禅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军移驻寺内,改寺名为大胜寺,修建五层镇海楼。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住持祥麟法师开坛传戒。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倓虚大师重修全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住持等慈法师等人自北京请来玄奘法师顶骨至寺内供奉。
1954年,天津市市政府拔款,重新修整大悲禅院,油饰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墙,建造寮房。并请天津市文史馆馆长、甲骨文专家、著名书法家王襄题写“古刹大悲禅院”寺额。同年7月28日,天津市佛教协会成立,住持惠文法师当选会长,办公处设在大悲禅院内。
1956年,应印度政府请求,经时任总理周恩来批示,将顶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师求法地那烂陀寺遗址供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
1956年,住持惠文法师应龚望居士建议,开辟“弘一法师纪念堂”,以作纪念乡里先贤。
1956年10月,中国应印度总理尼赫鲁之请,将玄奘法师顶骨送往北京。次年1月送至印度那烂陀寺遗址建寺供奉。
1957年,将原大佛寺(今河北区二中心小学)中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铜像,移至大悲禅院,供奉于大雄宝殿内。
“文革”时期,院内僧众多被遣散,佛像,法器、殿堂多被毁。
1979年,从静海移来明代铜铸释迦佛像至大雄宝殿内中供奉。
1982年,天津市政府拨款,再重修大悲禅院,增修新山门。
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
1987年,原大雄宝殿三尊铜佛,移往南市莲宗寺供奉。香港大光法师来津,将倓虚大师舍利11粒,恭送寺中供养。
1988年,组建天津佛乐团,龚望任团长。佛乐团设在大悲院内。
1993年,新加坡郑国川居士供养高1.6米缅甸玉佛一尊于寺内。
1995年7月,新建二层式方丈院与市佛协办公楼落成。
1996年,征用原寺后方消防器材设备厂7600平方米用作扩建预留用地。
2000年底,新建大雄宝殿竣工。
2006年春,大悲禅院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
2015年1月,按清代原貌复建的天津大悲禅院西院“一层楼”全部竣工,并向游人开放。
寺院布局
大悲禅院东院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玄奘法师纪念堂、弘一法师纪念堂以及讲经堂组成。西院为念佛堂、方丈室和天津市佛教协会驻所。形成以东院为寺院主体,西院为寺院附属部分的建筑格局,体现出一般佛教寺院的传统形式。大悲禅院的门外有一对石雕雄狮,门额上有赵朴初先生所书“真如觉场”四个大字。天王殿原为寺院的山门,按山门与天王殿合一的形式建造。门前立有两只黄绿相间的系铃抓珠的琉璃狮子。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大殿屋顶全部以湛绿色的琉璃瓦覆盖。大雄宝殿前面是大悲殿。殿前是砌砖走廊。向右穿过题额为“慈航普渡”的门洞,便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向左穿过题额为“悲愿宏深”的门洞,是弘一法师纪念堂。庭院西东两侧还分设地藏殿与讲经堂,皆面阔3间。大悲禅院是以古典殿堂式的建筑集群与封闭式的园林庭院结为一体的寺院,寺中有园,园中有寺。
主要景点
天王殿
天王殿殿堂长约20米,宽约15米,面阔3间,进深2间。殿外两侧墙壁上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殿前有琉璃石狮一对,门额上为王襄居士所书篆体“古刹大悲禅院”六个字 。殿内中央供奉的主佛是“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尊佛背后是手执宝杵的护法天尊韦驮菩萨。殿内左右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手持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仗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执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拿伞的是北方多闻天王。韦驮菩萨是佛教中的天神。其右手托直立宝杵,左手掌向上横胸前,单手合十,面向大雄宝殿,被奉为寺院的守护神。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坐落在五尺多高的由硕大青砖垒砌的台基上,迎面有六根红柱隔窗分门,面阔5间,进深3间,是大悲禅院的主殿,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倓虚法师筹划兴建。殿门上方悬“大雄宝殿”金色大字匾额,为华世奎所书。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所铸古铜鎏金千佛莲座释迦牟尼像系由天津市静海区移来,连同千佛莲花铜座高5.2米,重6吨。铜像线条清晰和谐。莲花座上的9999个小佛,都是用玻璃钢雕成。主佛两边站立阿难、迦叶两弟子像。释迦牟尼铜像前,是一座1994年开光安放的玉质佛祖造像,高1.6米,重888公斤,是由郑国川居士捐赠,经香港转运而来。殿内两侧分有泥塑彩绘十八罗汉坐像,高2米,每尊罗汉神态各异,性格鲜明。大殿前面两侧左有大钟,右有法鼓。左后屋角供奉的是有威猛雄狮坐骑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后屋角供奉的是乘坐六牙白象王的大行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祖像背面供奉的是南海大悲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和龙女各侍左右。观世音菩萨和善财、龙女均用香樟木雕成。
大悲殿
大悲殿台基高约3尺,面阔5间,进深3间,位于大悲禅院的后殿,即大悲观世音菩萨殿。殿内供奉着二十四臂观世音菩萨塑像。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故称大悲殿。大悲殿的殿门之上除“大悲殿”匾额外,尚有“普渡迷津”四个大字匾额一块。殿门两侧有楹联两副。殿内供奉的尊观世音菩萨塑像,高3.6米,表层贴金,神态庄严,姿容动人。
大悲殿内正面及两侧墙壁,皆有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彩绘的壁画。壁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图,分为6幅10图,介绍了佛祖降生、成道、讲经、说法、度众生及涅盘等主要事迹。
纪念堂
弘一法师纪念堂
弘一法师纪念堂位于大悲禅院内的大悲殿西侧偏室。堂门前悬挂老居士龚望用鸡毫所书的汉隶“弘一法师纪念堂”金字匾额。纪念堂内正中悬挂徐悲鸿为弘一法师所作的油画肖像的仿制品。画像前设案,案上供奉弘一法师盘膝端坐的铜像,高约1米,神情安逸,满面慈祥,为弘一法师得意高足广洽法师所捐制。
纪念堂两侧悬有玻璃镜,有法师生平简介, 《华严经偈》影印件、翻照的大师玉照以及书法篆刻影印件。有展柜四个,陈列大师手书佛经、著述的影印件,另有今人所作弘一法师年谱、传记、纪念文章等书件,供瞻拜和怀念。
玄奘法师纪念堂
玄奘法师纪念堂位于大悲殿右侧,与左侧的弘一法师纪念堂正好对称,是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的顶骨而设置的专室。纪念堂供奉着高约2米的玄奘法师绣像,供桌上的高约1.2米的莲座金色塔,象征以往供奉玄奘法师灵骨的史实和因缘。纪念堂供有复制的明代绝版的玄奘画像,并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事迹,也陈列了他的部分经书和著作。玄奘法师的6块灵骨中的一块原在大悲院中供奉。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南京中华门外建神社时修路,从地下发现了供奉玄奘法师顶骨的石函。当时便被日本侵略军拿走一部分,留下来的一部分共分成五份,分别供奉在北京、天津、南京、广州和四川。天津一份于1954年供奉在大悲禅院。1956年应印度政府的请求,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天津大悲禅院供奉的这块顶骨送往印度那烂陀寺,以加强中、印两国的文化及佛学的交流。现在纪念堂内,还设有一个供奉玄奘顶骨的模拟塔,塔内顶骨以照片代替。
文化价值
壁画艺术
大悲禅院壁画主要集中在大悲殿的三面墙壁上,计有275平方米,是由天津美术学院的六位专家分工绘制的。壁画内容描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降生为悉达多一直到以佛身入涅盘的一生重要活动,属于“佛传图”的范畴。其中有不少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经过曲折投影的历史事实,往往将宗教史实与神话传说杂揉在一起。按照壁画题材,可以划分为“诞生” 、“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极乐”、“普渡”、“涅盘”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按连环画形式绘成,作为背景式壁画在大悲殿堂中展现在观众面前。
壁画中描绘的八个方面内容,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系统地描绘出释迦牟尼一生的辉煌业绩。其主题突出,其风格鲜明。在人物刻画上,画家们没有照搬古代传统的壁画形象,也没有因袭当代寺庙佛传壁画的新作,而是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充分发挥了画家本身的主观创造精神。
文化中心
当年大悲禅院有个草堂社,是个诗社,为诗人唱和之所。世高(大悲禅院第一代住持)是该社的成员之一,擅长诗词。据《天津县志》所载《黄谦》传记:黄谦、梁洪、僧世高结草堂社。又据康熙年间津门诗人张的《绿艳亭稿》所载《刻退居诗序》记:“退居老人,性潇洒,好吟诗。读退居中诗,或托物比兴,或与人唱答,虽脱口而出,如不经意,要皆冲闲淡雅,渐近自然,宛有古高士风。”世高既有《退居诗》集问世,在诗词方面又有一定的盛誉,所以他才喜欢接纳诗人,并在其住地雅集,大悲院才可能成为当时天津文化活动是中心之一。
寺庙保护
1982年,列为天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大悲禅院经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佛事活动
2015年元月五日上午九点半,大悲禅院隆重举行西院重修落成暨念佛堂西方三圣宝像开光法会。
2015年4月29日周三下午二时,大悲禅院念佛日,大悲禅院常住大众师及在家弟子诵经超度在佛教圣地尼泊尔地震灾区罹难人民及中国西藏地区受灾同胞往生安养,同时为生者祈福健康。
2015年8月15日,为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悲禅院僧俗大众云集大雄宝殿讽诵秘章,共同祝愿世界和平、干戈永息。
2015年8月18日上午九点是天津市举行“8·12事故”的公祭日,下午两点,大悲禅院僧俗大众云集妙法堂,共同读诵《地藏经》,专申回向,祈愿逝者早日度脱,祈愿伤者早日康复。
寺庙故事
《大悲禅院的时空内涵》
大悲禅院建于明代,它为什么选址在潞河东岸的窑洼,没有文献给予说明。笔者以为,应该将明代的佛教发展状况和院址关联起来分析。元代对汉地佛教严加管控,仅有禅宗一派尚可活动,到明代又制定了一套管理佛教的规章制度,对出家者规定,不许与民间杂处、不许奔走市村,再加上有几个皇帝信道教,道教势力遂超过佛教的影响。禅宗的坐禅和静虑,非常符合当时文化背景下一些文化精英的追求。
天津老城和众多居民点在明代没有佛教寺院,名门望族还没有普遍信佛。比如天津名门华世奎家族在老城所建的华氏大院,就是老城里道观“泰山行宫”的原址。而大悲草堂建于东沽,即后来的窑洼地区。此处显著的特点是娴静,潞河这段河道东岸的堤防止于堤头村,以下没有堤坝。它是三岔河口以东多条减引河放淤地区,遍地为芦苇荡和野菊花。又是途经塌河淀南下迁徙候鸟群的栖息地,常有雁群和一些鹳鹤在此处觅食。在此处选一块高地,既可看到潞河上的片片白帆,又能见到雁鹤等野鸟在此小憩,还能感受到风吹芦荡的响声带来的空旷感。所以,世高于明末在此创建了大悲草堂。
世高(1621—1700)号退居,著有《退居诗集》,诗学造诣很高。从其名号可推知其为明末遗民。清初,一批文化人在思想上尚未归顺清朝,保持气节,同时参禅顿悟,形成出世的精神状态。这也促成了世高、黄谦、龙震、张霔、梁洪等天津文人在大悲草堂结成草堂诗社。世高的诗风被诗界认为“虽脱口而出,如不经意,要皆冲闲淡雅,渐近自然,宛有古高士风”。这段时间世高被称作禅人,他结茅天津之衢,夏以水,冬以茗果,施往来行人,并将此处建成文人雅集的场所,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顺治十四年(1657)至康熙四年(1665),时任部选守备的曹斌捐俸钱继之,筑室三楹,题曰大悲禅院。草堂诗社诸君的诗文内容和风格,都已有了明显的禅意。如龙震写“寻菊入秋寺,篱香晚磬幽。登高人去尽,水月满空楼”,又写“翛然尘盍尽,最是草堂中。吟对僧白头,闲消花气红。方塘溢宿雨,高树落清风。坐到忘言后,心空境亦空”。
在以后的岁月中,大悲禅院经历了数次重建、扩建,愈加辉煌壮观。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它被密集的建筑所包围,当初的地理景观不复存在,人们只能从旧有的诗文中去感知娴静的风光曾带给人们的超然,去理解大悲禅院的禅意时空。
历任高僧
历代祖师世系(已考证出名讳者):世高—了凡—节和中公—学文—祥麟—禹山—倓虚—等慈—慧闲—惠文—深山—宝菡。
世高:大悲禅院的第一代住持,号退居,创建了大悲草堂。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曹斌任天津卫守备时修建大悲禅院,并延请世高在院中传禅。
祥麟法师:光绪年间为大悲禅院住持。在动荡的年代中,主持修缮大悲禅院的殿宇围墙,邀请名僧升座讲经,并向四方宣扬大悲禅院的功德胜迹,使大悲禅院盛名复振,成为天津地区有影响的寺院。大悲禅院中兴之后,祥麟法师不懈深究佛理,故大悲禅院再度成为北方颇具盛名的十方丛林。
等慈法师: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倓虚法师推荐,推等慈为大悲禅院住持,并代倓虚法师在天津监修大悲禅院。等慈将殿外古佛均供养到寺庙中来。并四处募捐,增置法器,使扩建后的殿堂很快充实起来。
慧闲法师:继等慈之后担任大悲禅院住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慧闲法师携弟子诚祥赴香港侍奉倓虚大师,即留港。
惠文法师:天津解放以后的大悲禅院住持。四岁因体弱多病,奉父母命寄名僧寺,法名仁果。民国十六年(1927年),住北京极乐庵依三宝和尚,从此专心向佛,研读佛经。五十七岁(1942年)、六十一岁时来天津住大悲禅院,任监院,一年后仍回京净莲寺。解放前应慧闲住持邀请仍来大悲禅院。解放后,等慈去北京,慧闲、诚祥去港,大悲禅院无人看守。惠文遂为住持。
宝菡法师:1985年升座荣膺大悲禅院方丈。
圣辉大和尚:2004年2月9日荣膺大悲禅院方丈。
智如法师:法名福觉,1990年6月依天津大悲禅院隆昌老和尚披剃出家。2007年9月19日荣膺天津大悲禅院方丈。
旅游贴士
交通
乘34、632路,观光2路公交在“天津美院”站下车。
开放时间
8:30-17:00,周一休息
地址
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0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3: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