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南诗社于1921年由津门乡贤严修、赵元礼、金息侯、王守恂等倡建,因举办雅集地点位于天津城南得名。诗社活动前后约三十年,成员总计在二百人以上,天津地方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几乎全部参与诗社活动。后由著名教育家李金藻主持,每逢重阳举行例会。1937年天津沦陷时,城南诗社一度停止活动,1945年后再次兴起,诗社活动至1950年初停止。 。
师生好评。从南开中学开始,严范孙与周恩来就有很多往来。中学二年级时,周恩来就曾到严宅请为他主编的《敬业》杂志题写封面。三年级时,学校举行全校性作文比赛,260余人参赛,试卷姓名密封,严范孙亲自参加评定,结果选定周恩来为全校第1名,并亲自为周恩来所在班级书写:“含咀英华”的奖旗。并称周恩来有宰相之才。周恩来毕业后去日本求学。1918年春严范孙赴美国考察教育,在日本稍事停留。周恩来闻知即去拜望。南开大学成立后,经严范孙、张伯苓批准周恩来免试入南开大学文科。开学前4天,严特在私宅设宴欢迎周恩来,并请黄郛、范源濂、张伯苓及直隶教育厅厅长等知名人士共席,可见严范孙对周的器重。
五四运动期间,周恩来成为天津学生运动领导人,被天津反动当局逮捕。出狱后,严范孙即与张伯苓商议,以他在南开所设“严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出国。他还给驻英国公使顾维钧写信,介绍周恩来去英留学。周到欧洲后,一直与严书信往还,保持着密切联系。严为资助周恩来,特在严家帐目上为周恩来立了户头。除第一年的用款是用支票交周携走外,以后三年,均让人汇寄,每半年一次,准时不误。周恩来在欧洲参加共产党后,有人曾劝严范孙不要再给周恩来以资助,但他不为所动,以“人各有志”奉答,继续寄钱给周恩来。周恩来对此感念不忘。1950年张伯苓由重庆返抵北京,周恩来在西花厅宴请,张带去严范孙照片,周恩来动情地说:“我在欧洲时,有人对严老先生说,不要帮助周恩来了,他参加了共产党。老先生说‘人各有志’,这话是颇有见识的。他是清朝的官,能说出这种话,我对他很感激。” 1929年3月15日南开“校父”严范孙在天津病逝,享年69岁。遍及全世界各地的南开校友捐款,在南开中学建“范孙楼”,并塑造了铜像。1992年,南开大学又塑铜像于校园,以此来纪念严修一生矢志新学的功绩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城南诗社友人章行严、周熙民、金纯之、冯问田、顾寿人、王佛斋、吴子通、李琴湘、赵幼梅、赵生甫、王揖唐、曹纕蘅、彭醇士。到者题名(姓名,年岁,藉贯),合影入座。两钟后席散”。(1927-04-04)
社长
李金藻(1871—1947),字琴湘,号择庐,天津人.十二代前是浙江省余瑶人.家谱(文革前有)记载,祖辈都是书香门弟.他在家排行第十.他一生有三男一女,有两位太太.他少读私塾,18岁入县学。1900年
庚子事变后,先后在乔氏蒙养学堂、民立第一小学及师范讲习所做教员,1903年去日本,入弘文学院师范科。回国后在直隶省学务处服务。1908年,李金藻奉派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万国渔业会,并随行考察教育。1910年受
南洋劝业会之邀应聘专门研究员,游历汉、沪、苏、杭等地调查学务。1912年任直隶署教育科主任。1917年再赴日本考察,回国后在直隶社会教育办事处任职。1919年,李金藻奉派接管德华学校,改名为大营门中学(原中西学堂旧址),他出任校长。1920年,他应聘为扶轮中学教育会顾问;1926年出任
河北省教育厅秘书及广智馆馆长。后任省政府秘书、河北省第一图书馆馆长、天津教育局局长、省教育厅厅长等职。李金藻晚年致力于社会教育,尤其对戏曲改良建树很多,著有《诗缘》、《重阳诗史》等。曾任南开大学的最早校董之一.担任过天津城南诗社社长.做过大公报主编.做过河北省教育厅厅长.也做过
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和江西省副省长。